「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上面這句話來自《後漢書·張衡傳》,其描述的是東漢地理學家張衡所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張衡地動儀。張衡地動儀是人類最早能用來觀測地震的儀器,其曾準確地觀測到發生在公元138年的那場隴西地震,但之後,卻不知去向了,後人認為最有可能是毀於戰火之中。
我們能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張衡地動儀,其實只是複製品。新中國成立後,國家百廢待興,此時亟需一批有代表性的文物來表現中國燦爛的科技文化。於是,時任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的王振鐸根據《後漢書》中對張衡地動儀的文字記載仿造了「地動儀」。
「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對當時研究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有著極大的積極意義,之後便被編入全國中小學教科書。但這個模型從誕生了那一刻開始,就爭議不斷,由於內部結構缺乏合理性,龍口中的銅丸根本就無法吐下來,所以也無法真正地檢測到地震。
更讓人尷尬的是,1988年「張衡地動儀」出訪日本展覽,我方解說在向日本觀眾講解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時,因為銅丸無法靈活掉下來,最後只能假裝持木棍對著龍口捅一下,說是這樣更能近距離了解。
王振鐸複製的「張衡地動儀」的局限性,引發了國內外不少地震學專家、學者們的質疑,其中就包括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傅承義是中國地震學專家,他清楚地知道這個地震儀能預測到地震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根本就無法預測。
因此,傅承義稱:「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再後來,張衡地動儀就被從教科書中移除了。雖然傅承義院士的原意是說這個複製的「張衡地動儀」無法預測地震,但他的言行卻引起了許多網友的批評,畢竟我們不能以現在的技術來嘲笑古人的智慧與結晶,對吧。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