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張衡傳》中這樣描述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如有地動,……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我們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張衡地動儀,其實只是一個「贗品。」
歷史上,張衡製作的地動儀早已不知所蹤,我們在教材中看到的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文章開頭的古籍記載復原出來的。
2018年有媒體報導,我國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刪除了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
這則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人們的熱議,有人提出張衡的地動儀本來就是一門偽科學,這種地動儀根本就不可能記錄到地震。這種說法是真是假呢?
這裡需要注意一點,張衡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而是獲知地震發生的方向。
歷史上有記載:公元134年,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下面蟾蜍的嘴裡。當時京師(洛陽)的人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地震的跡象,於是開始議論紛紛,指責地動儀不靈驗。沒過幾天,隴西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人們這才開始對地動儀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
不過由於歷史久遠並且張衡地動儀早已失傳,只留下這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專家對地動儀的科學性提出質疑。
從上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美國、日本等國家地震界的權威專家們相繼對張衡地動儀提出了質疑。
他們毫不客氣地指出:「張衡地動儀模型不僅工作原理模糊,而且製作簡陋粗糙,機械摩擦大大降低了靈敏度,對震感的敏感度太低。另外就是利用銅丸掉落的方向來判定震中方向的可靠性不高,絕對會存在誤差。」
不僅如此,日本學者關野雄還用精密計算方式否定了「直立杆原理」,他這一研究成果被國際地震學的專家們所承認,又為質疑張衡地動儀提供了佐證。
不單單是國外專家,就連國內專家也對張衡的地動儀持一種否定態度。
中國地震學專家傅承義就曾直言不諱的說過:「在房梁下面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
個人感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靈光與否已經不得而知,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時代發展就忽略前人的智慧,單憑它流傳至今仍能被現代人研究,就已經證明了這個發明的偉大以及它存在的歷史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