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說到張衡,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一定有聽老師講過這方面的知識。而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不過談起張衡的話,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他發明的地動儀了吧。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相信很多人第一次聽到地動儀這個儀器的時候,都會覺得這是一個非常牛的東西。而且在歷史的漢順帝陽嘉三年十一月壬寅(公元134年12月13日),隴西(今甘肅省天水地區)發生過一起地震,而張衡的地動儀居然準確測到了,使得大家都稱讚張衡為天才。
而張衡擅長機械,特別用心於天文、陰陽、歷算,所以他的發明還是非常多的。但是讓人覺得可惜的,那就是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所以我們現在看不到當年張衡的地動儀了。
可能大家會問,那麼現在的一些地動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他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因為根本就沒有地動儀保存下來,王振鐸就按照了古書籍上介紹的地動儀,按照其比例造出來的。
雖然說這些地動儀的模型在外形上跟古書籍中介紹的差不多,但是這個地動儀卻沒有什麼實際效果,充其量只是一個擺設而已,根本就沒有測出地震的功能,這是讓人覺得非常可惜的地方了。
據了解,除了張衡之外,其實北齊的信都芳和隋朝的臨孝恭,也都製造過地動儀,還留下了相關著作,可惜他們的著作都亡佚了。而現在僅根據《後漢書》中的簡陋記載,要復原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根本不可能。今天的複製品,其實是在史書那些"約束條件"之下所作的新創造。所以王振鐸的老朋友、中國地震學奠基人傅承義院士,當面指出了1951年模型的原理性錯誤並說道:「房梁下吊塊肉都比你那個模型強。」因為在他看來,這根本就沒有作用,只是一個模型而已。
最後說一下,現在張衡的地動儀是不是被刪除出了教科書呢?其實根據人教社的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所以說,張衡的地動儀,還是在教科書上的,只不過做了調整而已。大家還要確認清楚,不能夠人云亦云,尤其是現在的網絡時代,我們更加要具有很好的分辨能力。
註:文章原創, 歡迎轉發收藏。圖片素材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