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麥穗小魚
說起張衡,最為大家津津樂道就是地動儀。
張衡所處的漢朝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他們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後漢書·張衡傳》中記載,
「以精銅鑄成。員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說,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形狀就像酒樽一樣。在其內部有一根支柱,旁邊有八道龍形機關,代表八個方向,只要發生地震,對應方向的龍珠就會掉下來。
是不是很神奇!
幾千年前就已經製造出了能檢測地震的玩意,我一度認為地震儀就是四大發明之一。
遺憾的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了。教科書中的地動儀是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設計出來的「仿製品」,因此也叫「王氏地動儀」。當時,從設計到最後完工,用了整整十五年的時間。
一向以學術打假著稱的著名科普作家方舟子曾在博客寫到: 「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也沒有理由讓人信服地動儀曾經發揮過驗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無用的擺設。」
方舟子:我們在教科書上看到的那個複製模型是1951年做出來的,那個是完全沒法檢測地震的,後來2005年國家地震局又複製了一個,這次他們說是可以檢測實際發生的地震,但是我看到他們的論文實際上也沒有,他只是把曾經發生過的幾次地震在實驗室裡模擬了一下,就說能檢測實際的地震,但2006年到現在國內又發生過很多次的地震,包括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等等,他們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也沒有測出來。
不僅如此,就連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在一次講座中討論起地動儀的時候,毫不猶豫地說道:「房梁吊塊肉都比那模型強」。
「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組長,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馮銳教授認為,復原的意義不在檢測地震,重在探索科學精神弘揚傳統文化。
馮教授說:它的更大的意義不在於說我們用這個地動儀去監測一個地震,復原張衡地動儀有三個目的。第一個目的啟迪科學思想;第二個目的宣傳科學這個常識;第三個目的弘揚中華文化。
不管是地震儀能否測出地震,也不管是不是僅僅是個擺設,或者還不如房梁吊塊肉,勇於懷疑與科研實踐同樣重要,這種精神能將引領我們創造更多的科學奇蹟。
大家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