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呈祥
張衡地動儀為啥被踢出課本?專家: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一塊肉的功效可以超過地動儀,專家說得忒神奇了!然而,如今的課本中的確沒有了張衡地動儀,它不再是小學生的必學課文。今後若再向小孩問及張衡是誰、地動儀是啥玩意的時候,他們的腦袋會搖的和撥浪鼓似的回答你:「我不知道!」或是:「王者農藥裡沒出這個角色哦!」
那麼,這僅有的一篇關於地動儀的課文為何要踢出呢?我又不是參與課文修訂的專家,你問我,我怎麼能知道!不過,最近我向法海禪師學了點技能,說不定可以窺見其中端倪,待我默念咒語:大威天龍,世尊地藏,般若諸佛,般若巴麻空!別瞎扯,趕緊說。
資料顯示,早在公元200年的時候地動儀就下落不明,有人說在戰亂中損毀,有人說被某皇帝帶進了地下,反正就是沒了。張衡生於公元78年,卒於公元139年,在他去世60年後地動儀就不知去向,這樣的國之重器說沒就沒,你信嗎?要是你非說信,它就是毀了!它就是沒了!我也不和你抬槓。
唯一介紹地動儀的資料是《後漢書·張衡傳》,但也只有百餘字的說明。原文直譯:地動儀用精銅組成,外表雕琢有精美的圖畫和文字,其形狀就像酒樽一樣。在其內部還有一根支柱,旁邊有八道機關,為典型的牙套裝置,只要發生地震便可檢測出來。
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裡的地動儀,也就是課本中的地動儀,乃原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仿製的模型,而所有的參考都源於這百餘字的說明。而《後漢書》則是由南朝劉宋範曄所寫。
史料記載,元嘉九年(432年),範曄因得罪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之後開始撰寫《後漢書》。
那麼問題來了,從張衡去世到範曄編撰中間足足隔了293年,後人寫前人,其中是否有杜撰的成分?近現代學者對這部書的評價是:「作者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和變動。」顯然是有質疑的。
再者,地動儀僅有的一次使用,乃出於民間野史。據傳,公元134年地動儀的一個龍機突然發動,吐出了銅球,掉進了正下方的那個個蟾蜍嘴裡。沒過幾天,隴西地區有人快馬來報,證實那裡前幾天確實發生了地震。正史都被質疑,何況野史乎?
還有,王振鐸仿製的地動儀多年來從未有過動靜,就連5·12汶川特大地震都沒聽說它哆嗦一下。我想,但凡有一面的球掉落且證實一方確有地震,專家的質疑也會打消不少,張衡地動儀也不會這麼快被踢出,可它就是一動不動。對此,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在一次講話中談到地動儀,他調侃道:「房梁吊塊肉都比那模型強。」
另外,在人類能登上月球的今天,科學家利用現代科技都沒研究出很好的檢測儀器,更何況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冷兵器時代,那時有什麼,無外乎鐵劍長矛,張衡怎麼可能研究出這麼先進的儀器?
也許是出於這些原因,專家才質疑地動儀未必真實存在過,就像王羲之《蘭亭序》一樣,存世沒有真跡,有些專家便質疑它是否真的存在,有些專家則直接認為王羲之根本沒寫過。既然質疑都指向地動儀不存在,又何必再出現於課本中呢?刪。
值得一提的是,《後漢書》的說明是否準確?仿製的地動儀又是否技術過關?
公元200年時地動儀就消失了,範曄是不可能見過的,記載只是他聽說或從某些書上看來的罷了,誤差有多大沒人知道;古人說「差之毫厘謬以千裡」,在沒有任何參照物的情況下,依靠有問題的圖紙(說明)製造出來的產品,要說技術能過關,鬼都不信。因此,不能斷定地動儀沒有存在過。
自古以來,偉大的產物都是飽受爭議的,既然地動儀受爭議,那說明它足夠偉大。當然了,它是否存在過,它是否具備檢測地震的功能,這些仍需進一步考證和檢驗才能得出結論。張衡地動儀被提出課本,也許只是由於模型存在錯誤導致的,即便是這樣,我們也不能輕易否定張衡地動儀的價值,因為古人的智慧是無法想像的。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