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日子大學教授以「違反交通規則」為由,建議刪除課文《背影》引起熱議。事實上近年來教科書上有不少文章已經被刪除,反而增加了《愛迪生救媽媽》之類的故事,使得不少人感到非常不滿。
我國漢朝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出來的傳世傑作——地動儀,其內容就慘遭到了被移除課本的命運,由於有關地動儀的記載並不是很多,今日出現的地動儀其實是後世研究後的復原圖,從而引發了許多的質疑,那麼地動儀真能預言地震嗎?有位專家表示:「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我們先來看張衡創造地動儀時的背景,東漢時期地震是比較頻繁的,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公元92年至公元125年的30多年間,就發生了共達26次的大地震,地震大的時候會讓幾十個郡都受到影響,引起地裂山崩、房屋倒塌,繼而江河泛濫等,造成的損失極大。
張衡也是地震的親歷者,為了讓人們及時避免地震帶來的災害,張衡潛心研究,最終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候風地動儀,據相關記載,候風地動儀出世後,成功預測到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從而引起了極大的重視。
不過東漢至今相隔了近2000年,張衡地動儀的詳細設計已經失傳,並沒能留下實物和圖樣,僅流傳有簡略的文字記載,據《後漢書》記載,地動儀一共有八個方位,分別是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
每個方位上都有口含龍珠的龍頭,龍頭下是一隻蟾蜍,當一方有地震發生時,該方位的龍珠就會從龍口中掉入在蟾蜍口中。
進入20世紀後,科學發展迅速,1951年,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張衡地動儀簡略的文字記載,復原了地動儀,但是其中也留有許多讓人疑惑的地方,關於古人是如何測出地震地動的方向?依然無人解釋得通。
九零後在課本上曾學習過張衡地動儀的知識,不過書本上的復原地動儀並不能成功預測到地震發生的方位,而且史書上所講的「都柱」(《後漢書·張衡列傳》記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現今許多研究者並不能破譯其具體所指。
不過據學者們考證,張衡在當時已經利用了力學上的慣性原理,「都柱」應該起到了慣性擺的作用,但對「都柱」的具體原理,依然是一無所知。
事實上至今為止,無論科技如何發展迅速,科學的預測地震依然是個沒有解決的世界性難題,因此很多人對張衡地動儀提出了質疑,在本著「現代人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古代人又怎麼可能解決得了」的想法,大多數人認為張衡地動儀並不能預言地震,並且還扯出了「陰謀論」。
但是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是真實出現過的,而且古代留下來的許多東西也讓後世見識到了古人的智慧,不過由於張衡地動儀復原圖並非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為了不讓學生產生誤解,所以地動儀知識也就被移除了課本,如果有人對張衡地動儀有大的興趣,也可以專門去研究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