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零後在念中學時會學習到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地動儀,老師甚至會生動形象的講解,但在近年的中學教材中,卻發現張衡的地動儀知識不見了,為何地動儀會被刪除?專家:它原理是錯的。
公元132年,54歲的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而西方第一臺地震儀是有義大利人路吉·帕米裡在1856年,關於張衡製作的地動儀,被記載於了《續漢書》、《後漢紀》和《後漢書》。
據《後漢書》記載:「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
但歷史上並沒有留下製作地動儀的圖紙,不過專家們對張衡的地動儀非常感興趣,地震算得上是場大災難,如果千百年前的地動儀能夠精確的感知地震,並且這項「黑科技」至今依然被利用,那麼我們可以事先知道地震的來臨,然後快速做出應對措施,將會減少很多損失。
1951年,考古學家王振鐸根據《後漢書》描寫候風地動儀的196個字,又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復原了張衡的地動儀,並且被選進了教材,如果有仔細看書的話,課本上其實講明了是複製品,也寫明了真品已經失傳。
上世紀50年代復原出來的張衡地動儀由於存在原理性的錯誤,珠子是掉不下的,現代科學家根據《後漢書》的記載,復原地動儀時遇到了不少的問題,「都柱」作為地動儀最主要的部分專家們也沒有弄明白它究竟是個什麼結構。
張衡的《西京賦》中曾寫過「都盧尋橦」,「尋橦」指的是雜技演員在柱子上攀援,向觀眾表演驚險動作,那個柱子就叫「都柱」,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上下端固定,一種是上端固定下端有禮。
專家們猜想張衡正是根據這一雜技表演作為靈感,從而設計了地動儀,但地動儀中的「都柱」是如何候風的?又是如何知會關去發機的?目前尚沒有人能夠解釋,但我們能夠知道的是「都柱」絕非是一根柱子那麼簡單。
不過因為目前課本上的復原地動儀還存在很多爭議,並不是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為了不讓學生產生誤會,因此就給刪除了,但還是期待未來某一天,真正的張衡地動儀與大家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