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真能準確預報地震嗎?教材為什麼把它刪掉了?你怕洩露嗎?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他的名篇《陋室銘》中,有兩個地名提到,"南陽諸葛廬,西蜀紫雲亭",說南陽因為有諸葛亮在那裡結緣,所以顯得人傑地靈,但實際上南陽是著名的"五聖故裡",共出了五位推崇的人物:謀聖姜子牙、商聖範蠡、客聖張衡、醫聖張仲景、智聖諸葛亮。
張衡之所以能被稱為聖人,是因為他達到了中國古代科學領域的高峰,最大的證明就是他發明了候風地動儀。有人說,"地動儀"應該是地震儀、地動儀,但更普遍的說法是,這是地震儀,也就是用來預報地震的儀器。
前綴"候風"指的是如何預測地震的具體方法。古人認為地震是由"地氣"變化引起的,"地氣"又稱風,所以"候風地動儀"是一種通過感應地氣變化而成功預測地震的儀器。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是楊家元年用精銅製成,能辨別八個方向的地震,可以說極其準確,並有成功預報的記載。
但當時朝政逐漸腐敗,張衡雖然深得皇帝信任,但也害怕自己會遭到某些宦官的打擊報復,於是他在朝中做了幾年後,又請求去當地封官,於永和元年(136年)成為河間王的相國,在這個位置上又做了三年,讓當地百姓紛紛稱讚,隨後他徹底辭職,躲了起來。
張衡逝世於139年,當時他的候風地動儀尚未失傳,北齊新都坊撰寫《儀》時,對地動儀的製作原理有詳細的說明,甚至隋代林孝恭撰寫《青銅地震儀經》時,不僅對地動儀的製作原理解釋得非常清楚,而且還有詳細的製作步驟,並繪製了具體的圖紙。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齊準》和《通義經》均已失傳,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也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時至今日,除了《後漢書》中的簡單介紹外,我們對地動儀的其他資料知之甚少,甚至連一張具體的圖紙都找不到。
後來,許多人用各種方法復原了候風地動儀,一幅復原後的圖片,至今仍被當作實物,與《後漢書》中介紹候風地動儀的文字一起被選入教材。但現在教材把這張圖和課文一起刪掉了。這是為什麼呢?
有學者認為,以這幅"復原圖"為基礎的機器並沒有達到在歷史典籍中應有的效果,只是一個空殼,不能算真正的復原,因此經過專業人士的討論,決定將其刪除。
另外,這其實是教材本身的調整,教材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的,這與張衡自己發明的地動儀無關,純粹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時代,當然不是因為怕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