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地動儀、龍骨水車等等,樣樣偉大,樣樣了不起。「四大發明」大家都非常了解,咱就不用多說了,今天我們來說說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地動儀。
很多80後和90後的孩子都學過張衡和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它還配有一幅美麗的地震儀圖片。中間是一個銅壺,上面刻著八條龍。每個水龍頭下都有八隻金蟾蜍,它們抬起頭,張開嘴,象徵著八個方向。文中說,如果任何方向發生地震,相應方向的水龍頭都會吐出一顆珠子,掉進下面金蟾的嘴裡。
這篇課文極大地啟發了孩子們的探索。但很多人不知道,現在教科書已經刪除了。為什麼?張衡發明地震儀是假的嗎?
張衡,生於公元78年,是東漢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發明家和文學家。他的「渾天儀」和「地震儀」是我國的偉大發明。他被後人尊稱為「科學聖人」(或「木頭聖人」)。
由於張衡的巨大貢獻,聯合國天文組織甚至將月球背面的一個隕石坑命名為「張衡隕石坑」,將太陽系1802顆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這足以證明張衡在世界上的地位有多高。
為什麼張衡發明了地震儀?因為張衡在東漢,地震頻發。據《後漢志》記載,從公元92年到125年,短短33年間,共發生26次大地震,常造成山體滑坡、房屋倒塌、江河泛濫、民不聊生。
張衡決定發明一種能預測地震的儀器。他走遍了地震災區,學習了許多年。最後,在楊家元年(公元132年),他發明了「等待地震儀」。這是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等待地震儀」成功地預報了中國西北部的一次地震,這是在其記錄之前他的國家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
但由於張衡的地震儀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沒有留下實物,甚至沒有圖案,只有一個簡短的文字記錄,所以我們在中國書籍中看到的「張衡地震儀圖片」基本上是後人根據記錄找到的。
當時,學者們認為,既然不是真正的地震儀,如果給孩子們看,他們不會誤導他們?恢復後的地震儀沒有出現,也沒有任何功能。經過專業討論,這張「地震儀復原圖」和文字一起被刪除,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教材的微調與發明本身無關。教材微調是很正常的事情。例如,隨著時代的變化,學生獲得的知識越來越多。如果舊教材不能滿足現在孩子的需要,他們會做出調整。
事實上,早在1875年,中國古代科技史家王振鐸先生就開始恢復地震儀的外形;1883年,英國地震學家米倫也曾試圖恢復地震儀;1917年,建築師呂延智也曾出版過恢復圖。我們教材中的「地震儀」是王振鐸先生1951年重新設計的「恢復圖」。這是地震儀在我們童年記憶中的形象。
如今,世界各地無數專家仍在試圖恢復張衡的地震儀。雖然他們失敗了,犯了錯誤,但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欽佩。另一方面,我國1000年前的古人竟然能有如此偉大的發明,真是太神奇了!
參考資料:漢末五星志與《包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