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2020-08-28 Yy旺

「百花齊放春滿園」,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瑰寶橫空出世,智慧結晶陡然而出,他們代表了古代中國高超的創造能力,天地玄妙,巧借神力,很多的發明創造在我們看來都是驚嘆不止,難得其解。

黃帝之胄,華夏之光,祖先用他們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智慧結晶,遙看當年,我們不知他們如何靈光乍現,百轉千傳,終流傳璀璨星鬥。在這其中,東漢的張衡便是其中傑出代表。

他曾經創造過許多超越時代的儀器,其中就有名聲大噪的地動儀。而地動儀自復原便爭議不斷,現今,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回應: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此言一出,無疑引起諸多質疑。

科技宣傳,儀器復原

進入現代科技時代,許多的技術被蒸汽和內燃取代,巧奪天工變化為大工廠製造,隨之流失的,還有我們的科技優越和智慧自信。建國之後,為了弘揚優秀傳統科技文化,提高國人的科技意識,國家派遣專家復原了一批古代優秀髮明創造,其中就包括張衡的地動儀。

地動儀在史書中僅出現過一次,便是那次大名鼎鼎的隴西地震,之後這件名震漢朝的儀器便消失了歷史的洪流之中,再未出現。史書上也僅有一小段描寫地動儀的文字。現今我們在書本上所看到的地動儀,則是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文字描述復原出來的模型。

王振鐸復原地動儀的主要側重點在於外形的儘量還原,以此達到最好的宣傳作用。因為缺少圖片資料,王振鐸完全依靠史書記載和其他同年代儀器樣式來還原。

地動儀最開始的初衷便是宣傳,將這些瑰寶儘快讓國人和世界知曉是根本目的,因此內部結構並未經過反覆的論證,原理邏輯不夠嚴謹,並且資料的短缺實在無法憑空復原,導致日後產生了諸多爭議和質疑。

院士質疑,移除課本

從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開始,陸續有專家學者開始質疑地動儀的合理性,而地動儀的核心原理直立杆原理也被學者所否認,一時間,地動儀陷入了科學的漩渦之中,質疑和詢問紛至沓來,但張衡地動儀依然在課本中傳承,使得這一古代發明得以廣為人知。

而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圖紙,也隨著書本而流傳開來,無論質疑與否,大家腦海裡還是有了很深的記憶,這復原出來的模型也在這來回時間中經歷著質疑和考驗。

地動儀主體為一個銅罐,周身附著八條長龍,口銜珠子,對應八條龍口的是八隻金蟾,伏地作承接狀,可以說造型精緻大氣,符合中國的造型藝術,這看似簡易不通電的儀器,曾經東漢年間成功預測了千裡之外的隴西地震而名聲大噪,讓人頓感神奇非常,奇異萬分。

但之所以地動儀受到很多質疑,也與它能否準確預測地震有關,很多專家認為,張衡地動儀並不能準確預測地震,因為結構並非科學合理,原理也並非清楚準確。

2009年,中國科技館新館開幕,曾經在世人面前消失了幾千年,只能在書本上猜測的地動儀出現在了世人的眼前,引發了大家的廣泛關注,轟動一時。如若成功,這就是穿越了兩千年的神奇對話。

可事與願違,現場的測試情況不佳,地動儀並沒有表現出書中的神奇功能,它僅能對橫波起到一些感應的作用,精準預測變為碰巧而成,一時間大家都在質疑復原地動儀的合理性,地動儀在頃刻間走下神壇,光芒不在。

中科院院士傅承義曾辛辣諷刺復原後的地動儀,直言:「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暗指地動儀還不如房梁懸物判斷地震準確及時,並且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證明地動儀用來預測地震是不科學的手段。

而道理也很淺顯明白,地動儀內部簡陋,所用原理並非合理,再加上判斷方式和地震的預判方式出入很大,所以地動儀預測地震並不能準確有效。

不合理就要完善,不準確就要更改。2010年,經過教育部的研究,決定修改有關地動儀的內容,將其中的圖片去除,並加以解釋,直到前幾年,張衡地動儀文章內容正式被教科書刪除,書中再也找不到這曾經的輝煌儀器的身影。

心酸諷刺,難掩光輝

院士的直言也許存在歧義,但從預測地震的角度來看也有科學道理,至少幫助我們糾正了錯誤的觀點,從而更應該理性看待「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這件事。

從地動儀的使用情況來看,地動儀的使用目的是知曉地震,判斷方向,從而在信息不發達的年代能夠傳遞重要信息。

而房梁懸肉,通過晃動來判斷地震,則是給予我們預警,兩者的原理不相同,雖是玩笑諷刺,既有些許道理,卻也不盡相同,我們還是要尊重這一古代的發明,雖然地動儀未能重現,但它曾經的輝煌還是促進了中國古代科技的進步。

地動儀作為已然失傳近2000年的儀器,具體的樣式結構已無人知曉,後人難以通過外形描述來判斷地動儀的核心原理,這使得復原後的儀器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這是隨歷史的風塵而來,與地動儀本身無關。

而地動儀的復原,起到了極大的宣傳作用,在民眾常識中廣為流傳,提高了民族自信,對此,有功大於有過。

地動儀代表的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時代,古人的智慧在地動儀上得到展現,而他們希望諦聽天音,預判天象的美好願望都承載在了這銅質的儀器上。

可以說,地動儀更多的是一種象徵,代表我們中華民族敢於與自然對話,並且用自己的智慧保護自己的生活的精神境界。沙土覆古器,精神永流傳,這是中華民族不斷推陳出新,勇敢追求的象徵,也是我們永恆的記憶。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如今張衡地動儀被教材除名
    「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如果筆者要說這句話出自中國地震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義之口,大家相信嗎?傅承義所指的模型就是中小學教材裡的張衡地動儀,如今已經從教科書中刪除,最大的原因是這個模型爭議太大了。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引言:說到地動儀,百分之九十的人會想到張衡。因為這是從課本上學到的,但是在2017年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居然從課本中被刪除了,難道地動儀是假的?01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地震學家。
  • 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中科院院士質疑,張衡地動儀被移除
    中有都柱,旁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其牙機巧制,皆隱在尊中,覆蓋周密無際。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上面這句話來自《後漢書·張衡傳》,其描述的是東漢地理學家張衡所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張衡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你還記得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嗎?據報導,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5課不再收錄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事實上,在2018版課本中,「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程的「課後活動」欄目仍明確提到了「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只是刪除了正文介紹。
  • 為何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這強
    曾幾何時,張衡的地動儀驚為天人,大家都感慨老祖宗的智慧,而在幾年之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個質疑張衡地動儀的帖子。在這個帖子當中,有網友直言不諱的表示:以往大家所了解到的張衡地動儀並不是出自張衡之手,我們所了解的張衡地動儀應該更名為王氏地動儀,因為這個地動儀出自王振鐸之手。
  •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為何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張衡地動儀移出教科書,為何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其實我們在中小學的課本上可能都學過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故事,這讓無數的中小學生了解到了在我國東漢時期就有了已經可以預測地震的儀器。這樣的作用就是用來提醒這個方向上居住的人要注意將會有地震發生,而且關於這個地動儀,在相關的史書上還有著它使用的記載,並且這些記載描述的都是它準確預測地震發生的記錄,可以說張衡的地動儀是我國文化集大成者的具體體現之一,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實用的發明為什麼會被從教科書中刪除呢?其實主要有兩個原因。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都比那個強
    2018年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了,包括那張廣為人知的照片,一代人的回憶至此也消失在了課本之上,因此不少人你發出疑問,難道中國人所熟悉的「張衡地動儀」是假的嗎?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教科書刪除?老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但現在這個智能時代不一樣了,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很多歷史上有趣的知識我們都能被動地獲取到了,但有一個歷史上有趣的知識就很有趣:在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應該算得上是我們最早熟知的科學儀器。但隨著科學家們對於地震深入的了解,地動儀所受到的質疑也是越來越多,如今地動儀已經被移出了教科書,甚至還有科學人員表示: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要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老教授: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它強
    由於年代久遠,張衡製作的地動儀已經在公元200年左右失傳,如今人們沒辦法再觀測到地震儀內部的結構,也無法對其科學性進行檢測。但據史料記載,公元138年時隴西地震,地動儀「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說明張衡的地動儀在發明之後是經過檢測的。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稱:房梁上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但遺憾的是,張衡所製造的地動儀並沒有傳下來,而是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了,因此這也使得人們懷疑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過。而教科書中的地動儀並不是流傳下來的原件,而是原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設計出來的「仿製品」,因此也叫「王氏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模型,影響中國三代人,中科院院士:不如房梁下吊塊肉
    一個由張衡製作出來的奇怪儀器突然啟動了,在面朝西北方向的門口上銜著的珠子,重重地落了下來。很多人對這個現象也是不理解,雖然議論紛紛,但很快都因為不解而失望離去。在那個通訊落後的年代裡,過了好幾天,才有一個西北而來的譯者乘著快馬而來,高喊「隴西地震」。原來銅球掉落的方向就是地震的方向,人們被這古怪的儀器震驚得說不出話了。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吊塊肉比它強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說到張衡,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一定有聽老師講過這方面的知識。而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不過談起張衡的話,大家印象最深的應該是他發明的地動儀了吧。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房梁上吊塊肉
    在這之中也有著不少的發明,其中張衡的地動儀就是之一。地動儀對於不少人來說都很熟悉,因為它一直在課本上,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是後來地動儀卻被教科書刪除了,只因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在房梁上吊塊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為什麼?
    說起張衡,你應該不陌生。張衡地動儀的發明讓很多學生崇拜,曾經出現在課本裡的張衡地動儀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院士稱,它模型簡陋粗糙,對地震的敏感度低於居民。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還要從學生時代的課文說起。我記得小時候看到地動儀的照片的時候,真的覺得張衡這個人很厲害,幾千年前就能檢測到地震。但其實,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且張衡的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的。因為古代通訊非常落後,地動儀其實是獲知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的。
  • 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移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要強
    如今的科技已經能夠進行地震的預測,而古時的人們也用他們的智慧來完成了這些操作,張衡的地動儀就是其中的一個。可是,最近張衡地動儀居然被移除出了教科書,中科院士還說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張衡出生於公元78年,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自小博覽群書,受到祖父的影響,16歲就獨自一人離開家鄉四處遊學。
  • 為何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說到張衡這個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畢竟,這是一位被寫進歷史書中的傳奇人物,他發明了聞名遐邇的地動儀。實際上,張衡不僅發明了地震儀,他還發明了許多科學儀器,但張衡的地震儀是最著名的,而且曾經寫在中學教科書中,供學生閱讀,學生無不佩服張衡的偉大發明。但是,中科院院士卻說:房梁吊塊肉都比它強。
  • 我國院士: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課本
    2017年,在新編的七年級上冊歷史教科書中,一個被國人廣為熟悉的身影消失了,它就是張衡的地動儀,它來自東漢時期,距今已經近2000年。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都被國人津津樂道,在那個對科學懵懂的時代,受到時代限制和思想束縛的中國人,破天荒地發明了這樣一個能夠預測地震的充滿神奇色彩的科學物品,讓今天的人們充滿了好奇和崇敬。根據記載,張衡曾經在京師洛陽成功預測了一次地震。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刪除,中科院院士: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巧合的是,2018年,有媒體報導稱,在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刪除了有關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其中包括廣為人知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層浪。難道中國人從小就熟悉的張衡地動儀是假的嗎?
  • 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要從教材中刪除?專家: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皆都不信,甚至嗤笑張衡,然而數日後果然有人快馬趕來報信,隴西發生地震,大家都對張衡心服口服。年的複製品」這段描述,於是,幾代人都被誤導,都以為教科書上的圖片就是真正的地動儀。,地震學家馮銳表示,能感應到千裡之外的地震,儀器的靈敏度要非常高,裡面的「都柱」高度和直徑比1225:1才可能達到那個效果,然而這麼細的柱子根本沒有足夠的能量觸發巨龍吐丸。
  • 張衡地動儀是「偽科學」?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準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我們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張衡地動儀,其實只是一個「贗品。」歷史上,張衡製作的地動儀早已不知所蹤,我們在教材中看到的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文章開頭的古籍記載復原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