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時代還沒真正普及的時候,孩童時期的我們,想要獲取一些有趣的歷史知識,唯一的途徑便是圖書館,能不能學習到全靠主動,足以稱得上是用愛發電。
但現在這個智能時代不一樣了,隨著自媒體的發展,很多歷史上有趣的知識我們都能被動地獲取到了,但有一個歷史上有趣的知識就很有趣:在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應該算得上是我們最早熟知的科學儀器。
地動儀的造型也非常精妙,幾乎看一眼就能過目不忘,八條龍,八隻蟾蜍,代表著八個方向,只要哪個方向發生地震,對應的龍就會將口中的龍珠吐到蟾蜍口中,當時著實是一項震驚世人的發明。
但隨著科學家們對於地震深入的了解,地動儀所受到的質疑也是越來越多,如今地動儀已經被移出了教科書,甚至還有科學人員表示: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要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說來地動儀能夠受到這麼大的質疑,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它只能辨別地震的方向,而地震的位置以及地震的強度,這些都是無法檢測的,因此這地動儀就是成為了一個特別雞肋的功能。
更一言難盡的是,地動儀若是能夠預測地震的發生,那才是一項真正有用的發明,如果只是實時告訴大家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在如今這個智能時代,這就不見得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了。
另外還有必要一提的就是,如今真正的地動儀早已不知去向,它在公元132年被發明,之後便是根本不知流落到了哪裡,以致於如今爭辯的地動儀,只是在爭辯它的概念,並不是爭辯它的實物。
但不能否認的是,地動儀在當時的作用肯定不能夠跟如今相比,但地動儀剛發明的時代,它的作用基本上也滿足了當時人們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用今天的眼光去看待古代的發明,還認為它很雞肋的話,那肯定是有些不理性的。
回到正題,地動儀之所以被移出教科書,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地動儀欠缺能夠使人信服的科學原理,為了避免對學生產生誤導,所以在歷史教科書中便是沒有了地動儀的身影,更一言難盡的是,也有一些科學家表示,在房梁下掛一塊肉都比地動儀的作用實在。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局的出現,利用科技幾乎能夠全方面地取代地動儀的作用,這就好比是工業時代跟科技時代的區別了。
並不是說科技時代就比工業時代要厲害,而是工業時代本就是科技時代一項過渡的時間段,畢竟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是逾越工業時代直接來到科技時代的,想要認真發展,必然都是要循序漸進的,沒有人,沒有國家能夠一口吃成個胖子。
畢竟國家地震局的LOGO就是採用了地動儀,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對這項科技的認可,畢竟科技就是一項成長式的發展,不要因為如今的成就,就忽視之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