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2020-11-29 趣觀歷史

引言

《後漢書》中是這樣描寫張衡的:「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曆算。」從這一句中我們能夠得知,張衡在天文、數學等方面都有著非常深厚的造詣。生活在東漢時期的張衡,不僅是有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還是個非常出色的地理學家、文學家和發明家。同時他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南陽五聖之一」和「漢賦四大家之一」。

要說起張衡的成就,想必大家首先就會想到能夠檢測地震的地動儀。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中的相關記載,我們可以了解到,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是由精銅所組成,外觀雕刻著精美的文字圖形,形狀如同酒樽一般。此外,在地動儀的內部還有一根支柱,其旁邊有八道機關,當地震發生時,這套機關就能夠發揮作用,有效地檢測出地震。

▲張衡與地動儀銅像

用地動儀檢測地震的方法也非常簡單。地動儀外面的八個方位上,分別有一條龍,每條龍的口中都含著一顆銅珠。在龍頭的正下方有一隻張著嘴巴的蟾蜍,不管是哪一方發生了地震,其相應方向的銅珠就會從龍嘴中掉落到對應蟾蜍的嘴巴裡。

01

在千年以前的東漢,能造出這樣精密的測量地震的儀器,張衡的智慧實在是令人佩服。但非常可惜的是,張衡所創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是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據考證,張衡地動儀早就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經消失了,這也讓人們不禁懷疑,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是不是只是一個構想或傳說。

▲今人仿製地動儀

如今,我們在教科書中所看到的地動儀,並不是從古時候流傳下來的,而是原來文化部文物局博物館處的處長王振鐸,根據古籍記載所仿製出來的,因此也被人們叫做 「王氏地動儀」。雖然王振鐸只花了一年多就成功復原了地動儀,但是真正從設計到完工,這中間整整用了十五年的時間。

02

地動儀是中國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文明發展的一種象徵,因而,當王振鐸成功地復原了地動儀後,全國上下都是一片沸騰。全國的中小學教科書上也很快把這個地動儀編入到了教科書之中。

▲張衡雕像

復原出來的地動儀,其造型非常的精美,但人們更關心它能否真的檢測到地震,從專家再到普通人,所有人都對這一問題感到非常的好奇。熱衷於打假的方舟子就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客氣地評價到,歷史上張衡所建造的地動儀,很可能就和如今復原出的模型一樣,不過一個擺設,並沒有什麼實際的檢測能力。

▲中科院院士付承義舊照

甚至連中科院院士傅承義也在一次講座中說到,還不如在房梁上吊塊肉,也要比那個模型要來得實際。的確,一個未經證實的事物,很容易遭到人們的質疑和反對,但同樣對其表示支持和贊同的人也不少。當然,對於地動儀是否真的具有檢測地震的功能,不能靠人們的盲目猜測,更多的還需要科學家們進行進一步的論證和實驗。

▲張衡博物館近照

03

儘管後來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刪除了,但這也只能證明是後人的復原模型存在錯誤,並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張衡地動儀的真正價值。還是那句老生常談的話,要想知道張衡地動儀是不是真的存在、並且是否能夠真的檢測出地震,還需要人們進行不懈的探索。

▲張衡銅像

《已亥雜詩》中寫道:「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張衡、祖衝之、蔡倫、孫思邈等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們在各自的領域中不斷地鑽研,使得中國古代科技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態勢。也正是在他們的帶領下,中國才得以創造出對世界文明影響深遠的造紙術、火藥、時鐘和指南針等。

結語

無奈後來的統治者對於科技發展並不重視,使得中國的科技沒能得到充分的繼承和發展,導致近代中國的科技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如果當初國家不採取閉關鎖國的政策,而是走出國門實現和其他國家的更好交流,一面傳承中國傳統的科技智慧、一面不斷吸收國外的先進科學技術,也許近代中國的國家實力就不會落後於西方國家,在近代的戰爭中也不會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參考資料:

《後漢書》《已亥雜詩》《張衡傳》

相關焦點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都比那個強
    張衡的地動儀很多人都應該不陌生,畢竟作為曾經課本上的經典圖像被許多人所熟知,而且還有不少地方將課本上的圖片做成了實物,供人們所欣賞,但真正的效果如何,卻很難評估,畢竟這只是個複製品,是否真的達到了古代這個物件的功能。
  • 教科書上「張衡地動儀」只是擺設?中科院教授:就沒有實際作用!
    教科書上「張衡地動儀」只是擺設?中科院教授:根本就沒有實際作用!地震作為一個自然災害,帶給了我們很多慘重的損失和教訓,我們的防震演習從沒停止過,探測地震的儀器也越來越先進。不只是現在,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預測地震的儀器,就是張衡的地動儀。但由於地震儀早已經不存在,我們現在對於地震儀的作用是否真實提出了質疑。歷史是通過先人記載的,很多我們只能夠通過推敲來辨別真假,即使這樣,難免歷史的撰寫者會帶有主觀色彩和被客觀因素影響,我們也無法進行百分百正確的科學考證。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在這其中,東漢的張衡便是其中傑出代表。他曾經創造過許多超越時代的儀器,其中就有名聲大噪的地動儀。而地動儀自復原便爭議不斷,現今,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回應: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此言一出,無疑引起諸多質疑。
  • 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強,如今張衡地動儀被教材除名
    「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如果筆者要說這句話出自中國地震學奠基人、中科院院士傅承義之口,大家相信嗎?傅承義所指的模型就是中小學教材裡的張衡地動儀,如今已經從教科書中刪除,最大的原因是這個模型爭議太大了。
  • 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強,中科院院士質疑,張衡地動儀被移除
    上面這句話來自《後漢書·張衡傳》,其描述的是東漢地理學家張衡所發明的候風地動儀,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張衡地動儀。張衡地動儀是人類最早能用來觀測地震的儀器,其曾準確地觀測到發生在公元138年的那場隴西地震,但之後,卻不知去向了,後人認為最有可能是毀於戰火之中。我們能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張衡地動儀,其實只是複製品。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稱:房梁上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在學生時代,當我們學到這篇課文的時候,總覺得張衡這個人很厲害,居然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製造出了能檢測地震的儀器。更重要的一點是,連地震這種快速且危害巨大的自然災害都能用地動儀檢測出來,不得不承認張衡的厲害!
  • 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移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要強
    如今的科技已經能夠進行地震的預測,而古時的人們也用他們的智慧來完成了這些操作,張衡的地動儀就是其中的一個。可是,最近張衡地動儀居然被移除出了教科書,中科院士還說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張衡出生於公元78年,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自小博覽群書,受到祖父的影響,16歲就獨自一人離開家鄉四處遊學。
  • 張衡地動儀才69歲被方舟子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說不如房梁吊塊肉
    文/麥穗小魚說起張衡,最為大家津津樂道就是地動儀。張衡所處的漢朝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才69歲被方舟子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說不如房梁吊塊肉
    文/麥穗小魚說起張衡,最為大家津津樂道就是地動儀。張衡所處的漢朝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引言:說到地動儀,百分之九十的人會想到張衡。因為這是從課本上學到的,但是在2017年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居然從課本中被刪除了,難道地動儀是假的?01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地震學家。
  • 張衡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房梁上吊塊肉
    在這之中也有著不少的發明,其中張衡的地動儀就是之一。地動儀對於不少人來說都很熟悉,因為它一直在課本上,給我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但是後來地動儀卻被教科書刪除了,只因專家稱其無用,還不如在房梁上吊塊肉。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我國院士: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課本
    地震發生在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身在洛陽的張衡成功預測了一千多公裡外的地震,震動了國人。張衡是東漢人,不僅是一個科學發明家,他還是一個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以及文學家,標籤多,能力強,是當時的「五聖之一」,可見張衡絕非凡人。張衡的地動儀是在公元132年發明的。這個地動儀是什麼樣子的呢?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語文教材,老教授:房梁上吊塊肉都比他的那個強
    ,《後漢書·張衡傳》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龍口中的銅珠就會掉落,製造完地動儀後,張衡還特定寫了一篇文章,詳細的記載了地動儀的結構。 自復原地動儀以來,質疑聲不斷,主要是因為復原的地動儀被選入了教材。其中質疑聲最大的應該當屬奧利人雷立伯,他認為:中國人對張衡的崇拜、信仰,是不科學的,無實用性。
  • 張衡地動儀模型,影響中國三代人,中科院院士:不如房梁下吊塊肉
    原來張衡製作的地動儀,真的能探測出地震方向。張衡,字子平,章帝建初三年,他出生於一個落魄的官僚家庭,他的祖父是當地的一個小官吏,曾經任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不過,張衡年幼的時候,家境已經衰敗了。自小生活條件艱苦,有時候還要依靠親友的階級。
  • 張衡地動儀為何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士: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
    你還記得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嗎?據報導,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第15課不再收錄張衡地動儀的相關內容。事實上,在2018版課本中,「兩漢的科技和文化」課程的「課後活動」欄目仍明確提到了「東漢張衡發明創製出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地動儀。」只是刪除了正文介紹。
  • 為何張衡的地動儀被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吊塊肉都比這強
    引言:為了能夠培養更多的人才,國家對於教育的投入一年更比一年大。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需要我們去細心呵護和澆灌的,他們所汲取的知識也必須是真實的,是適合他們的。曾幾何時,張衡的地動儀驚為天人,大家都感慨老祖宗的智慧,而在幾年之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個質疑張衡地動儀的帖子。在這個帖子當中,有網友直言不諱的表示:以往大家所了解到的張衡地動儀並不是出自張衡之手,我們所了解的張衡地動儀應該更名為王氏地動儀,因為這個地動儀出自王振鐸之手。
  • 張衡地動儀被移除教科書,中科院專家:你在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既然無法復原張衡地動儀,又沒有考古實物出來,這就不免讓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們懷疑歷史上是否真有過張衡地動儀了。其實不光是國外的專家學者,就連我們國內的專家也否定過張衡地動儀的存在,著名的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名譽所長傅承義就曾關於張衡地動儀直言不諱的評價:你在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吊塊肉比它強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科書?因測不出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它強。說到張衡,我想大家都不會陌生了,因為我們在上歷史課的時候,一定有聽老師講過這方面的知識。但是讓人覺得可惜的,那就是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所以我們現在看不到當年張衡的地動儀了。可能大家會問,那麼現在的一些地動儀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一位叫王振鐸的古代科技史學家,他根據史籍復原而出的概念模型。因為根本就沒有地動儀保存下來,王振鐸就按照了古書籍上介紹的地動儀,按照其比例造出來的。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
  • 文物局花15年復原地動儀,卻被院士嘲笑: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對於地動儀和張衡大家或許都不陌生,遙記當年學歷史,教材中還著重介紹張衡和他的地動儀。近幾年大家發現自2017年開始已經在初中歷史教材中看不到地動儀和張衡,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復原版本的地動儀雖然花費了很長時間,在外形上也趨於完美,但是隨著時間發展也面臨著各種聲音以及不同的質疑。在學術界引發爭議,質疑它只是個耳朵擺設,並不能使用,無法檢測到地震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