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舟子稱張衡地動儀不管用 僅僅是個擺設(圖)

2020-11-29 騰訊網

1951年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廣為人知。 圖/CFP

2005年復原的模型。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歷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張衡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復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動儀到底是啥模樣早已無據可查。科普作家方舟子則於昨日發文,稱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馮銳昨天對此表示,2005年復原成功的地動儀模型確實可以監測地震。

網 友

國寶只有「59歲」

11月28日,網友閆濤在微博上發帖,稱「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王振鐸(考古學家)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並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由於選進了教材,國人都以為是東漢貨色,事實上,那珠子掉不出來」。

此言一出,立即在網上引發熱議。截至昨天下午,該帖被轉發1.5萬次,評論近5000條。

很多網友稱,他們之前並不知道,在歷史教科書中和科技館裡頻繁亮相的地動儀,原來只是一個「年僅59歲」的復原模型。他們更不知道,由於存在原理性錯誤,這個復原模型不能正常工作,一直受到中外科學家的質疑和否定。《後漢書》中記載的「驗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候風地動儀,其實早已失傳。有網友稱,這樣的事實大大打擊了人們的信心,甚至有人對「四大發明」等其他中國古代科技成果提出質疑。

在北京某初級中學教歷史的韓老師說,目前中學歷史教材裡使用的,還是王振鐸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圖片,他們一般不會刻意向學生說明這是原物還是復原模型,「連張衡本人的畫像都是後人模擬的」。韓老師說,介紹地動儀時,他們只會跟學生講「裡面有機關,發生地震就能感受到,珠子就會掉下來」。

方舟子

張衡地動儀管用嗎?

網上波瀾未平,科普作家方舟子又在媒體發飆。他於昨天發文,對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提出質疑。

「地動儀早已失傳,它是否具有監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方舟子說,國內外不少專家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簡單描述,力圖復原地動儀,但所有這些復原模型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用於監測地震,不過是「藝術品」。

方舟子稱,2005年,中國地震局專家宣布他們經過3年研究,建立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並第一次實現了驗震功能。「他們聲稱地動儀新模型對河北唐山、雲南瀘西、越南孟藝發生的三次真實地震進行了檢驗。但是這三次地震分別發生於1976年、2000年和2001年,地動儀新模型2005年才建成,怎麼可能對它們進行檢驗呢?」方舟子說,後經了解得知,原來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檢驗的不是真實發生的地震,而是實驗室裡對真實地震的模擬。

方舟子說,在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建成後,中國境內每年多次發生5級以上地震,在該地動儀復原模型監測範圍之內,卻從來沒有聽說該復原模型監測到哪怕一次。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北京有震感,也沒有聽說在北京展出的該復原模型檢測到。

方舟子還在文中對《後漢書·張衡傳》所記載的地動儀預報的隴西地震的真實性提出質疑,稱部分史料相互矛盾,懷疑那次地震是「為了說明地動儀的神奇而編造的故事」。

方舟子說,沒有任何記載能夠證明在張衡之後,他發明的地動儀起過作用。「我們不必懷疑張衡曾經建造出一臺叫候風地動儀的儀器,但是沒有證據能夠證明,也沒有理由讓人信服地動儀曾經發揮過驗震的功能,它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方舟子說。

■專家回應

新版復原模型 對地震有反應

曾參與2005年版地動儀模型復原的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馮銳昨天表示,新的地動儀復原模型對地震是有反應的,這一點已得到多名院士專家的鑑定。

「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馮銳說,他們利用在真實發生的地震中記錄下來的地震波波長,以此為依據控制特殊振動臺,完成對地動儀復原模型的檢驗。這是地震的「復現」,而不是簡單的「模擬」。

馮銳表示,如果要監測真實發生的地震,須建設地基等配套設施,然後將地動儀復原模型放在上面,但這樣的監測實驗耗資巨大,選址等問題也不好解決,「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

對於方舟子提出質疑的隴西地震,馮銳表示,據史料推測,這次地震發生在公元134年。馮銳強調,這些史料都是經專業的歷史地震學專家審核過的。因年代久遠,部分史料存在偏差在所難免,但當年隴西曾發生地震的結論沒有問題。

相關焦點

  • 方舟子質疑張衡地動儀是個擺設 馮銳教授正面回應
    中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導,科普作家方舟子一向以學術打假著稱,最近更是把質疑的目光投向了1800年前的一位古人,我國漢代著名科學家張衡。事情源於一條微博:一位網友發微博稱,「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古董』,並不是1800年前的原物。」
  • 張衡地動儀管用嗎? 方舟子:和模型一樣是擺設
    當然,張衡的地動儀不能也不是為了預報地震,而是檢測到遠方發生的地震,既不能確定震中,也不能計算震級,比現在的地震儀差遠了。地動儀早已失傳,它是否具有檢測地震的作用,也成了一個謎。100多年來,國內外不少專家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上的簡單描述,力圖復原地動儀。我們在中學教科書上見到的那個模型圖是其中最流行的一個,是1951年由王振鐸設計的。
  • 方舟子: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張衡的地動儀管用嗎?》發表後,有記者詢問主持2005年地動儀新復原模型的地震局研究人員的看法,答曰:「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
  • 張衡地動儀才69歲被方舟子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說不如房梁吊塊肉
    文/麥穗小魚說起張衡,最為大家津津樂道就是地動儀。張衡所處的漢朝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才69歲被方舟子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說不如房梁吊塊肉
    文/麥穗小魚說起張衡,最為大家津津樂道就是地動儀。張衡所處的漢朝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張衡的地動儀管用嗎?》(本版2010年12月1日)發表後,有記者詢問主持2005年地動儀新復原模型的地震局研究人員的看法,答曰:「方舟子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至於如何不了解,卻沒有講出個所以然來。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相傳,張衡地動儀共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在公元132年時,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被後世之人稱為候風地動儀。
  • 教科書上「張衡地動儀」只是擺設?中科院教授:就沒有實際作用!
    教科書上「張衡地動儀」只是擺設?中科院教授:根本就沒有實際作用!地震作為一個自然災害,帶給了我們很多慘重的損失和教訓,我們的防震演習從沒停止過,探測地震的儀器也越來越先進。不只是現在,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預測地震的儀器,就是張衡的地動儀。但由於地震儀早已經不存在,我們現在對於地震儀的作用是否真實提出了質疑。歷史是通過先人記載的,很多我們只能夠通過推敲來辨別真假,即使這樣,難免歷史的撰寫者會帶有主觀色彩和被客觀因素影響,我們也無法進行百分百正確的科學考證。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中科院院士稱:房梁上吊塊肉都比那個強
    說起張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他是我國古代東漢時期著名的發明家、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被稱作「南陽五聖之一」,更是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為「漢賦四大家」。可以說,在張衡的身上充斥了太多的光環。
  • 方舟子再放豪言:地動儀根本沒有意義 專家駁斥
    地動儀(資料圖)  中廣網北京12月3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張衡的地動儀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假貨嗎?小時候教科書裡那張地動儀的漂亮圖片只是一個擺設嗎?有「打假衛士」之稱的方舟子近日再放豪言,認為地動儀的存在根本沒有意義,檢測不出任何的地震,更不用說復原品的價值。事實究竟怎樣?中國之聲為此專訪了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2005年版地動儀模型復原課題組組長馮銳。請聽報導:  專家:真品與復原品絕對都能測出地震  在「打假衛士」方舟子看來,沒有任何記載能夠證明在張衡之後,他發明的地動儀起過作用。
  • 忘掉那個模型吧 被印在幾代人教材上的張衡地動儀,因爭議被刪除
    提起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然而,說起下面的一條消息可能就有很多人不知道了。2017年秋季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其實,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誤解了張衡的地動儀,張衡的地動儀從來也不是預測地震的工具,而是知道地震在那個方位,換句話說,是地震在先,地動儀才知道是哪裡發生了地震。而此次是復原的模型存在爭議,並不是地動儀的歷史有爭議。郭沫若先生也曾為張衡題這樣題詞:「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1990年5月,中科院副院長嚴濟慈先生也曾為張衡的地震儀題詞:精儀揭天地,科聖著千秋。
  •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生活在東漢時期的張衡,不僅是有名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還是個非常出色的地理學家、文學家和發明家。同時他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南陽五聖之一」和「漢賦四大家之一」。要說起張衡的成就,想必大家首先就會想到能夠檢測地震的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那麼,問題來了,張衡地動儀真的那麼不堪?張衡本人在公眾眼裡,張衡是個偉大的科學發明家。實際上,張衡還是一個地理學家、文學家、天文學家。
  • 地動儀被中科院士說是裝飾品,被移出教材,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其內部還有一根支柱,旁邊有八道機關,為典型的牙套裝置,八個方位上的八條口含銅珠的龍,而在龍頭的正下方,則都有一隻對應的蟾蜍張開大口。只要任何一方發生了地震,那麼該方向的銅珠便會從龍嘴中掉出來,落到對應蟾蜍的嘴裡只要發生地震便可檢測出來!
  • 外國專家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科學,你怎麼看?
    所以,後世對這件神秘的儀器充滿了好奇,當然,好奇之後就有了眾多的質疑聲,認為用這樣的機械裝置來預報地震不科學,沒有實用性,所以它才失傳了。觀點最為尖銳的是奧地利人雷立柏教授,他曾撰寫《張衡:宗教與科學》,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
  • 張衡地動儀遭質疑,被移出歷史教科書,真的不能預測地震嗎?
    人們無一不希望能有臺儀器準確預測地震發生,以保障人們的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可惜現在的科技水平還達不到,電視臺上所謂的地震預警是在地震發生過之後才預警的,但僅僅提前幾秒幾十秒已是大功一件,能挽回多少損失。或許有人會想起教科書上讓人以之為傲的張衡地動儀,它不能預測地震嗎?為何汶川地震時不見其起功效呢?
  • 地動儀被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地動儀無法真正預測地震
    還有專家說,地動儀,還不如在房梁上掛一塊肉有用呢,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地動儀檢測地震大致的方式是,任意的8個方向上有8條含著銅珠的龍,而在龍頭的下面還有一隻對應的張著大嘴的蟾蜍,只要任何一個方向發生地震,那麼這個方向的銅珠就會從龍嘴裡掉出來,落到蟾蜍的嘴裡。
  • 失傳的張衡地動儀:我身世複雜,但不是假的
    張衡心繫百姓,開始鑽研如何掌握地震動態。也就是如此,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候風地動儀"於公元132年誕生了。 這臺候風地動儀並非擺設,在公元134年12月13日,龍機吐出銅球,成功地在洛陽預報了西部隴西地區的地震。兩地相隔一千多裡,可見張衡地動儀的測震靈敏度極高。
  • 方舟子:我就是對真相有潔癖
    「從現實難以複製和歷史記錄互相矛盾上看,地動儀只是個傳說」12月2日,方舟子發文聲稱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方舟子:因為現在在宣傳地動儀的復原模型,這才引起了我的關注。從小我學的跟大家都一樣,認為地動儀能監測地震,後來失傳了。可是這次一關注,我就覺得這件事情可能有假,我的證據有兩點,不需要掌握那些監測地震的知識也能提出來。第一就是地動儀的不可複製。國家地震局宣布複製出來的那個地動儀其實根本沒有檢測過真實發生的地震。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不存在嗎?用科學來說明真相!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方舟子就在文獻記載中找到了「最大的漏洞」:「但是這個記載很成問題。按《後漢書·張衡傳》所說,地動儀建成於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張衡卒於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間,《後漢書》只記載發生過一次隴西地震,那就是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地震。一般認為地動儀檢測的就是這次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