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的張衡地動儀:我身世複雜,但不是假的

2020-11-29 騰訊網

貝弗裡奇曾經說過:"偉大的人物一般都是謙虛謹慎的。"小謹慎多制勝,然而,目前來看,無論是熱愛散布謠言的網絡,還是各個學術界裡所謂權威的大佬們,大多都不具備謙虛謹慎的美德。

真品早在張衡去世以後就失傳了

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一直以來都是國際上權威的人類智力作品維護者。在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大廳,曾經展覽我國政府1980年所贈送的景泰藍張衡地動儀,彼時同框的還有美國第一次登月時帶回的石頭。

可以說,這是在某一方面上肯定了中國古代科技技術水平。

張衡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東漢時代各地經常發生地震,根據《後漢書》記載,在公元92年間到公元125年間的三十多年內,一共發生了26次大地震。

地震不止引起江河泛濫、山崩地裂,還導致許多百姓房屋倒塌、流離失所,全國各地出現了許多難民。張衡心繫百姓,開始鑽研如何掌握地震動態。也就是如此,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候風地動儀"於公元132年誕生了。

這臺候風地動儀並非擺設,在公元134年12月13日,龍機吐出銅球,成功地在洛陽預報了西部隴西地區的地震。兩地相隔一千多裡,可見張衡地動儀的測震靈敏度極高

不過,遺憾的是,所展覽的這個景泰藍張衡地動儀和其他地動儀一樣並非真品,僅僅只是專家們根據古書記載的圖樣和文字而還原的複製品,真品早在張衡去世以後就失傳了。

張衡地動儀身世複雜,開始遭受質疑

然而,這樣一個偉大的發明卻開始遭受許多質疑。

1980年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將景泰藍張衡地動儀展覽於大廳內之後,開始有許多人關注到這個外表精湛典雅、充滿藝術韻律和民族風格的"國禮"。

圍繞著張衡地動儀是否具備被展覽的資格,許多學者開始研究起張衡地動儀是否真的能測震。其實早在1882年近代地震學之父約翰·米爾恩就對這個世界上第一臺測震儀器感興趣,並做了有關"立柱驗震"的相關實驗。

約翰·米爾恩

不過,約翰·米爾恩最後並沒有成功,他認為張衡地動儀只能在懸擺的情況下才能進行驗震,此後也開始有了張衡地動儀應當為懸擺柱的說法。

不單是約翰·米爾恩,在其以後的多國學者都並不能成功利用立柱的方式驗震。於是自1969年開始,國外有些刊物就開始發表有關質疑張衡地動儀的學術文章。

文章大多表達一個觀點,張衡地動儀除了代表中國古代的科學創造力以外,並沒有精確的科學理論支撐。甚至出現了張衡地動儀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這樣的言論。換句話說,便是直接公開批評張衡地動儀並沒有測震的能力。

由於不止一位外國學者發表這樣措辭嚴厲的學術文章或質疑或批評張衡地動儀,網絡也大範圍地散布了張衡地動儀並不能立柱測震的謠言。

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最後決定將一直擺放在展廳的景泰藍張衡地動儀撤下。

國內也有大部分人開始產生了嚴重的不自信

甚至令人寒心的是,就連國內也有大部分人,因外國學者的否定開始對張衡地動儀能否測震產生了嚴重的不自信。國外波瀾未平,國內也有某些科普作家開始興風作浪。

2010年12月1日,有些學者在網上公開發表質疑張衡地動儀是否管用,表示失傳的張衡地動儀經過復原以後,只是一個不具備監測功能的"藝術品"。

對於張衡地動儀的原理,這個面向千萬大眾的學者,竟然沒有通過任何全面研究就直接全盤否定,聲稱張衡在當時並沒有根據物理學及地震學知識,知識根據陰陽原理。

這位學者不是國內的個例,國內還有人直接寫信給教育部長,要求教育部撤掉教科書中關於立柱式地動儀的記載,這也導致最後所有教科書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部分都被刪掉

然而,這些充滿質疑、毫無根據的言論,不但殃及中國古代技術成就在國際上的可信度,對於張衡地動儀及它的發明者而言,也是十分不公平的。

立柱重心恰好位於其著地面正上方

目前世界上所有展出的"張衡地動儀"都並非真品,均為不同學者根據古籍複製得來的擺式地動儀。二十世紀50年代我國考古學家王振鐸也曾經成功複製了一臺張衡地動儀。不過,早在王振鐸測試過後就得出了無法有效靈敏驗震的結論。

儘管如此,責任也並非在張衡以及他的發明身上。這些缺乏深度定量分析的"懸擺柱"無法代表張衡本人製作的"都柱"。

2005年,我國又對張衡地動儀進行了一次模型復原,參與復原的馮銳曾經公開表示,2005年版的地動儀具備驗震功能,並且此結論已經經過多名國家院士鑑定。

而在七年前,我國中科院資深的天文儀器研究員胡寧生先生也以其多年以來從事天文儀器精密性研究的經驗重新實踐了"立柱驗震",並且僅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成功地完成測震,同時還直接解開了困惑眾人的立柱驗震謎團。

胡寧生先生通過實驗,明白了張衡整個儀器的核心所在必須達到"立柱重心恰好位於其著地面正上方"這個要求。然而,要達到這個要求卻並不簡單。

完成整個測震實驗,不但需要立柱本身和地面之間做到同心,還得滿足中心線的絕對對稱。這就要求學者必須在立柱的外側通過給予一定量的平衡重,來實現立柱的"平衡調整"。

再者,立柱以下的支撐平面必須精準到絕對平行,這就要學者們考慮到精細調平的細節同時還得具備精細調平的能力。而一旦沒有達到精細的標準,整個測震實驗就失去了意義,因為成功測震的前提早就被破壞了。

胡寧生先生揭示了其他學者一直忽略的地方:立柱的絕對直立及立柱亂倒。胡寧生先生表示,對於靈敏度十分高的立柱來說,要實現它的絕對穩定是十分難的。這不但考驗了學者在實驗之前的分析能力還考驗了學者們的解決能力。

然而,大多數學者並沒有重視這個問題,甚至在測震失敗以後都並不清楚導致整個實驗失敗的原因。而在大多數失敗者相逢的時候,也只是會一味的否定整個發明罷了。

各國學者都忽略了張衡地動儀的驗震立柱,僅僅把它當作普通的柱子對待,殊不知這隻驗震立柱,其實是整個實驗裡最需要認真對待的精密零件。只知道用粗糙的立柱來完成實驗,更別提會對地面作任何平衡調節了。

張衡地動儀得到了正名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自七年前起特地主持召開有關張衡地動儀學術研討會。目前國內所有專家都認可了胡寧生先生對立柱驗震原理的說明,也完全認可了張衡地動儀的測震功能。

四年前的11月,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特地為張衡地動儀"立柱驗震"的準確性和精確性召開學術鑑定會,與會專家們也都肯定了張衡地動儀作為立柱式地動儀的可行性。

郭沫若先生曾經為張衡題詞:"萬祀千齡,令人景仰。"無論是一千多年之前還是一千多年之後的今天,張恆都是活在世人的讚譽之中的。這樣一位品德高尚的學者,我們毫無理由懷疑其會不顧聲譽而製造一個不合格的東西向世人展示。

如今,張衡地動儀也得到了正名,討回公道,向我們證明了它歷時一千多年的驕傲和輝煌,張衡地動儀不是假的的,它是不容被懷疑和輕視的,那些所謂的污衊和謠言如今也不攻而破。

文/滿關山

相關焦點

  • 張衡的地動儀是歷史上最大的騙局
    地動儀仿製品東漢陽嘉元年(132年),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但他的地動儀早在公元200年左右的時候就已經失傳了,我們在教課書中看到的地動儀是上個世紀我國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王振鐸設計出來的「仿製品」,很多人感慨被這個假文物騙了幾十年。
  • 外國專家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科學,你怎麼看?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還真不是空穴來風,是記載在正史當中的,整整196個字,寫得清清楚楚,怎麼造的,什麼原理,測到了哪次地震等等。所以,後世對這件神秘的儀器充滿了好奇,當然,好奇之後就有了眾多的質疑聲,認為用這樣的機械裝置來預報地震不科學,沒有實用性,所以它才失傳了。觀點最為尖銳的是奧地利人雷立柏教授,他曾撰寫《張衡:宗教與科學》,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對張衡地動儀的迷戀正是華夏科學停滯特點的典型表現」。
  • 張衡地動儀真偽:大家看到的是「假貨」,復原研究一直在進行
    最近關於「張衡地動儀」真偽的討論又在網絡上熱起來。 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嗎?它能預報地震還是監測地震呢?我們看到的張衡地動儀是真的還是假的?支持者們從不同角度尋找歷史依據,以求為「張衡地動儀」的歷史正本清源——《後漢書》的記載被認為是鐵證;反對者則堅信,地動儀是歷史杜撰,經不起推敲。 張衡地動儀是真是假?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後人的臆想?
    我們從小看到大的那個地動儀是假的是一位叫王振鐸考古學家,因為一直沒有挖掘出真正的地動儀,心裡有所遺憾,所以根據史書描寫所做。所以,在之前大家看到一篇報導,課本中的刪除了地動儀的圖片。也就是下面這個:為什麼要刪除,因為壓根兒就不是這樣,已經誤導了一代了,不能再誤導下一代了其實早在1976年的時候就有人對這個錯誤進行了糾正。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人教社回應
    記者昨日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目前的複製品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有教育專家指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張衡地動儀出現在教材當中仍有其意義與價值。「我上學的時候,關於張衡地動儀那一節圖文並茂,看著後人設計的地動儀模型,非常容易理解課本內容。」江蘇無錫僑誼實驗中學教師塗蘇豫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學校的歷史課本一直以來均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
  • 張衡地動儀被移除教科書,中科院專家:你在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當然不是,純粹而成系統的科學思想,由於農耕文明的文化屬性的影響,我們確實沒有,但歷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卻不乏科學技術,著名的四大發明不是就影響了整個世界的文明進程嗎?戰國時期墨家發現的小孔成像不就遙遙領先西方世界兩千多年嗎?只是遺憾的是過於注重實用性的中國古人,未能沿著這些技術繼續深究下去,最終也就沒有比西方先打開科學的大門。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俊)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圖/視覺中國  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昨日,記者從人教社獲悉,統編教材中對張衡及其發明的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記者昨日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目前的複製品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
  • 張衡地動儀管用嗎? 方舟子:和模型一樣是擺設
    提起中國古代科學家,很多人會想到東漢大學者張衡。而提起張衡,人們馬上會想到他發明的地動儀。那個八隻蛤蟆對著八條龍張嘴的復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張衡的發明如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來每有大地震,總有人指責地震局:「張衡的地動儀都能預報地震,你們這些地震專家怎麼這麼無能?」
  • 教科書刪除了地動儀?外國專家:中國地動儀是假的,根本沒用
    有人把這段記錄擴充為一個故事:說的是張衡發明的地動儀朝著西北方向的那條龍,忽然吐出了含在口裡的鋼珠。張衡說西北有地震了,他人無比嗤之以鼻。但是數日之後,隴西的信使快馬加鞭趕到洛陽報告:隴西地震了。人們才無不佩服張衡。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引言:說到地動儀,百分之九十的人會想到張衡。因為這是從課本上學到的,但是在2017年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居然從課本中被刪除了,難道地動儀是假的?01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張衡是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地震學家。
  • 張衡地動儀是「偽科學」?地震專家:房梁下吊塊肉都比那個模型準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我們在教科書中看到的張衡地動儀,其實只是一個「贗品。」歷史上,張衡製作的地動儀早已不知所蹤,我們在教材中看到的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我國古代科技史學家王振鐸根據文章開頭的古籍記載復原出來的。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刪除,中科院院士: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
    巧合的是,2018年,有媒體報導稱,在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刪除了有關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其中包括廣為人知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層浪。難道中國人從小就熟悉的張衡地動儀是假的嗎?
  • 發明大王張衡,不只發明了地動儀,地動儀後他遇到了什麼大麻煩
    張衡,字平子,南陽人,眾所周知,他發明了地動儀,公元139年去世。除了地動儀之外,他還發明了很多東西。現代人為了紀念張衡在天文學上的偉大功績,把月球背面的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把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文學上,耗費10年時間,寫好了《二京賦》。數學上寫了《算罔論》,不過現在已經失傳了。機械上,他還做出了指南車,車子不論朝哪個方向,木頭人都指向南方。
  • 方舟子稱張衡地動儀不管用 僅僅是個擺設(圖)
    網 友國寶只有「59歲」11月28日,網友閆濤在微博上發帖,稱「我直到昨天才知道,那個國寶級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王振鐸(考古學家)根據古書描寫的196個字,結合英國科學家的地震理論,設計並發明了這個張衡地動儀。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其實也是一位全能選手
    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著嘴」。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於1951年復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復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爭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刪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不過沒關係,說到他的名字,你肯定會很熟悉,他就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而說起張衡的成就,其中最突出的無疑就是候風地動儀了。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
  • 張衡地動儀2017年從教科書中移除,1972年就被證明原理不成立
    該帖子還指出,張衡地動儀根本就是偽科學,這種地動儀根本就不可能記錄地震。無獨有偶,2018年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包括那張廣為人知的照片。一石激起千層浪,難道中國人從小就是熟悉的「張衡地動儀」是造假的?
  • 張衡地動儀,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1)我在最近兩天才得知,自己小學所學的內容:東漢人張衡,世界上首次發明地震監測儀器-地動儀,已經在2017年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被刪除了。為什麼,為什麼?這可是幾代中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內容。
  • 張衡地動儀被質疑 《博物館奇妙夜》赴河南揭秘
    張衡地動儀被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檢驗出地震的科學儀器,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一直以來,地動儀和它的發明者張衡,都被認作是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