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地動儀被認為世界上最早的檢驗出地震的科學儀器,歐洲直到1880年才製成與此類似的儀器,比起張衡的發明足足晚了一千七百多年。 一直以來,地動儀和它的發明者張衡,都被認作是我國古代科技文明的象徵。
然而,自從公元132年張衡造出了地動儀,僅在公元134年記錄了一次隴西地震後,「地動儀」就仿佛一陣煙塵般,消失在歷史的深壑中。如今,在中國歷史博物館擺放著1800年前消失的張衡地動儀的復原品。
原來,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所熟知的張衡地動儀是上世紀50年代才造出來的「古董」,王振鐸根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的196個字,並借鑑日本地震學者原尊禮的「直立杆原理」,設計還原了張衡地動儀。並將該地動儀選編進中學歷史教科書,使得一代代學生以為該地動儀就是1800年前的張衡地動儀。
而在學術界和科學界遭到了強烈的質疑。相傳,1988年在日本奈良舉行「中國古代科技展」上展出的該地動儀時,由於沒有合理的內部結構,龍口中的銅丸無法吐下來,中方解說在向日本觀眾講解地震儀工作狀況時,手持一根木棍,木棍捅一下,龍口中的銅丸才會掉到下面青蛙口中。由於1950年複製的地動儀只是模型,並不能工作,眾多海外專家對於當年的張衡地動儀提出了質疑。
幾十年來,國內外地震學界對王振鐸模型的否定意見一直沒有停。更有近現代西方學者認為張衡地動儀之所以失傳,是因為它沒有達到科學的要求,它不是個科學的東西。其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奧地利學者雷立柏就是代表人物之一,他認為張衡地動儀沒有給後人什麼啟發和思想,張衡之後歐洲各國的地動儀跟張衡毫無關係,因此在歷史上有張衡沒張衡,都是一樣的,完全否定了張衡的歷史作用。
面對眾多質疑,帶著重重疑點,偵探小組成員趕赴河南,通過多方走訪與採證對揭秘地動儀真假。敬請收看,10月26日24:00湖南衛視《博物館奇妙夜》。
上搜狐微博 與明星對話
(責任編輯:孟祥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