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急剎車」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2020-11-29 風從春秋來
張衡像

漢朝有兩個偉大科技發明都與張衡有關,一個是渾天儀,另一個就是地動儀了。小編在前一篇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渾天儀的誕生,我的這一篇文章給朋友們講講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

張衡發明地動儀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在必然性中,張衡的科學素養(長期研究觀察天象和地理),工作崗位(太史令),社會痛點(張衡生活的時代地震特別多)都是重要因素,但偶然性因素卻與一次「急剎車」有關——當然這個「車」是馬車。

張衡(78年-139年),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張衡生活的年代裡,我國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地震。僅從公元89年起的30年內,京都洛陽和隴西等地,就先後發生33次地震和13次山崩地裂等災異現象。就在渾天儀製成後的第二年(公元119年2月)中原大地千裡冰封,寒意正濃。突然一聲巨響過後,洛陽附近的地面轟隆隆地震動起來,樹木譁啦啦地倒下,成排的房屋一瞬間變成瓦礫。多少人被倒坍的房屋、樹木壓傷壓死。這裡發生了一場可怕的大地震。地震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是深重的,張衡的心情是沉痛的。

張衡製造地動儀

當這次地震報告被送到張衡這位太史令手中,已經是幾天以後的事情了。原來每次發生地震,要靠驛站的信使把消息帶到京師,由於當時交通不便,路途遙遠,消息往往來得很遲。張衡常常為此發愁,他想要是有一臺測報地震的儀器該多好呢!

這樣的儀器應該具備哪些功能?滿足什麼要求呢?張衡想,首先要有地震測報的功能,把遠在百裡、千裡之外的地震測報出來,這就要求有一個非常敏感的裝置,能「感覺」到遠處的地震,並且能把這個地震以一種明顯的信號告訴人們;其次,這臺儀器還要能準確地表示出震區的方向。

可是要製造這種儀器,有難度呀。一是沒有前人的資料可以借鑑,二是沒有類似的裝置可以參考。但張衡堅信不害怕困難方會有創造發明,這也是他在科學研究中得出的一條可貴的經驗。

地動儀復原圖

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自他決定製造地震儀以後,他日思夜想,滿腦子裡都是這個「精密儀器」,甚至連吃飯、走路的時候也在想這個問題。一天,他乘馬車外出,車夫在前面趕著馬車,張衡坐在車廂裡,他又在思考地震儀的問題。突然車夫一聲吆喝,馬車來了個急剎車,坐在車內的張衡一個趔趄往前衝去,險些跌出車外。車夫慌忙扶住張衡,並連聲道歉。張衡擺擺手,示意車夫不要說話。他出神地思考起來:地震是一瞬間發生的事,用什麼辦法抓住這一剎那的震動呢?剛才車停了人還繼續往前衝不就是一個啟示嗎?如果把這個原理運用到地動儀上不正好解這個難題嗎?他越思索,地動儀在他腦中形象越清晰和具體。張衡認為要是在儀器中懸空掛一根銅棒,只要受到輕微的震動就會擺動起來,而且外動一結東,它一定還會往原來的方向上衝的。想到這裡,張衡不禁哈哈大笑,他對車夫說:「很好,你今天立了大功,我要獎勵你」。弄得車夫一臉懵懂,呆呆的說不出話來。

就這樣,在公元132年,這臺不僅是我國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一臺測報地震的儀器誕生了。這臺地動儀利用地震波測地震,開闢了古代世界地震學研究的新紀元。人們前呼後擁地擠上前去觀看張太史令的偉大發明。喲,這臺完全用精銅鑄成的地動儀就像古代的一個大酒樽。上大下小,圓的形狀;四周的銅壁上不但刻著銘文,還鑄了八條倒伏著的龍。接八個方向排列著,龍尾上揚,龍頭外翻,仿佛從雲天飛下來一般。再仔細瞧瞧,你會看到每個昂著的龍頭口中都含著一顆閃光的銅球,往地下一看,哈哈,每個龍頭的正下方蹲著一隻銅蛤蟆,它們拾頭,睜眼,張大嘴巴,與龍頭遙遙相對,好像在登待龍嘴裡的銅球落下來一般。

科聖(張衡)故裡紀念張衡的活動

故事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大家從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裡得到什麼啟發呢?地震儀準不準呀?經得住實踐檢驗嗎,請大家繼續關注後續文章。

相關焦點

  • 發明大王張衡,不只發明了地動儀,地動儀後他遇到了什麼大麻煩
    張衡,字平子,南陽人,眾所周知,他發明了地動儀,公元139年去世。除了地動儀之外,他還發明了很多東西。天文學上,張衡製造了渾天儀,這是一臺精密的天文儀器,主要用來演示星空的變化。他還寫了一本有關天文學的著作,叫做《靈憲》,當時他就指出宇宙是無限的,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只是反射太陽光芒,日蝕其實就是地球遮住了太陽光。所以你看張衡在東漢那麼遠古的年代,就已經測到了天文的秘密。
  •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有這些發明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他發明地動儀的事跡,不僅在史書中有記載,還被收錄到教材中,在我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而除了發明地動儀,張衡還有很多巧妙的構思與製作,為我國天文學、氣象學、數學、機械製作等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張衡是如何發明地動儀的?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件被發明出來的寶貝是與地震有關的,這件寶貝就是「地動儀」。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時候,經常發生地震。當時張衡絞盡腦汁發明了「地動儀」,它也被叫做「候風地動儀」。這既然是為了地震而發明的,那麼這件寶貝可以預測地震嗎?張衡發明的這件「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它只能知道震後的方位。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件被發明出來的寶貝是與地震有關的,這件寶貝就是「地動儀」。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時候,經常發生地震。當時張衡絞勁腦汁發明了「地動儀」,它也被叫做「候風地動儀」。這既然是為了地震而發明的,那麼這件寶貝可以預測地震嗎?張衡發明的這件「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它只能知道震後的方位。
  • 《張衡》教學設計告訴你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情趣。2、會認「錄、銅」等生字,會寫「傑、吉」等生字,掌握「傑出、貢獻」等詞語。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發明創造嗎?那大家了解張衡嗎?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提起張衡,大家都會想到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地動儀作為我國第一件探測地震的儀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更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體現。眾所周知,張衡作為南陽五聖之一,又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對於東漢王朝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尤其是他發明的地動儀。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其實也是一位全能選手
    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著嘴」。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於1951年復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復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爭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刪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發明了哪些好玩的東西
    東漢時期的張衡,堪稱一個全才。他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文學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造詣。 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是個全能青年,卻仍逃不過現實的磋磨
    我國古代的很多名人走的都是文人的路子,但也有一些人,在「科研」方面有不小的成就,比如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張衡。張衡是漢朝時期的一個全能青年,他最大的成就是發明了地動儀等物,除此之外,張衡還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和地理學家。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消失」
    張衡地動儀記載,「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中有都柱……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在2010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曾經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為什麼?
    說起張衡,你應該不陌生。張衡地動儀的發明讓很多學生崇拜,曾經出現在課本裡的張衡地動儀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院士稱,它模型簡陋粗糙,對地震的敏感度低於居民。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還要從學生時代的課文說起。我記得小時候看到地動儀的照片的時候,真的覺得張衡這個人很厲害,幾千年前就能檢測到地震。但其實,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且張衡的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的。因為古代通訊非常落後,地動儀其實是獲知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的。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
  • 地動儀發明於哪個朝代 地動儀發明於什麼朝代
    地動儀大家都知道,它能預測地震發生的方位,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發明。但是地動儀的發明是哪個朝代呢?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地動儀發明於哪個朝代吧。地動儀是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屬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 被製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生,從老師那裡聽到這個生動的故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地動儀,這個地動儀像一個酒樽,內部有一個細長豎直的杆直立在正中間,地震時,這根直杆會倒向地震的方位,擊落那個方位的龍首,龍口就會張開,吐出一顆銅丸,正落在下面的銅青蛙的口中,於是觀察者就會判斷出哪個方位發生了地震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俊)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張衡地動儀被貶「一文不值?」已經移出教科書?
    大家都學過歷史課本中一篇文章,是被老師重點強調的,關於張衡地動儀。張衡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發明家,科學家。就今來說,算河南南陽人。而張衡一生最傑出的發明就是能夠預測地震的候風地動儀。相信不少小夥伴還記得歷史課本中紙張與墨的香氣,以及那一頁泛著古色的候風地動儀圖片。候風地動儀外表精細,華麗,內部結構複雜,有一根支柱和八道機關。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還有什麼貢獻?是文學家還是科學家?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四大發明之一的地動儀,及它的發明者——張衡。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34; (科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