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對於人類的影響有多厲害,大家都是深有體會,1976年7月28日03時42分53.8秒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矩震級7.5級),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唐山大地震,造成唐山市頃刻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造成242769人死亡,重傷16.4萬人。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 芮氏規模達8.0Ms、矩震級達8.3Mw,地震烈度達到11度,此次地震的地震波已確認共環繞了地球6圈 。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時,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傷,17923人失蹤。
因此,提前發現地震的動向是多麼重要,現在的科技當然可以輕而易舉的勘測出,那麼在古時候,人們怎麼去了解地震發生的時機呢?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四大發明之一的地動儀,及它的發明者——張衡。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34; (科聖)。
東漢時期,地震比較頻繁,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的摸索研究發明了地動儀,成為了當時人類預測地震的先鋒,和國外的地震儀相比,早了整整1000多年,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而龍頭下面都有一個蟾蜍在下面,一旦哪個方向發生地震的話,龍口中的小珠子就會落入蟾蜍口中。張衡做出的這項成就,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但是從2017年,課本中卻刪除了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第一、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至今沒有實物證明,1800年前的地動儀到底是啥模樣早已無據可查。國內外不少專家根據《後漢書·張衡傳》的簡單描述,力圖復原地動儀,但所有這些復原模型沒有一個能夠真正用於監測地震,可惜沒有一個做出來的實物可以驗證地震,因此人們對於地動儀這種並沒有證實的地震儀器表示懷疑。
第二、教科書是由國家出版印發,屬於正式書本,其嚴謹性大家自然都能明白。對於一個沒有辦法證實的事情,就算他的故事很精彩,對於科學研究來說,這是沒法接受的,那麼讓它暫時的離開也是出於對歷史都負責,對教育都負責。雖然我們抹去了在課本中都存在,但是我們不能抹去張衡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做出的貢獻,關於張衡和地動儀的事跡還是依然存在。
古人的智慧我們無法揣測,他們用自己現有的知識和永不言棄的探索精神,做出這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發明」,是非常值得我們尊敬的。而關於科學的探索腳步,我們也從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