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在最近兩天才得知,自己小學所學的內容:東漢人張衡,世界上首次發明地震監測儀器-地動儀,已經在2017年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被刪除了。
為什麼,為什麼?這可是幾代中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內容。可以說,在小學歷史知識中,除了四大發明,就是張衡地動儀,這是代表著中國古代文明的科技創造,是中國人的驕傲。
我清楚的記得,張衡地動儀的外觀像個酒樽,外面纏繞著八條龍,每條龍的口中含著一個龍珠,在每條龍的正下方,對應著一隻仰頭張嘴的蟾蜍。如果地震發生,則龍口中的珠子就會掉落蟾蜍口中,根據這個現象,就可以判斷地震發生方位,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這是多麼絢麗的一項發明創造。
不過,我也是最近才明白,教科書中的地動儀照片,實際上是近代史學家王振鐸,50年代時,在研究張衡地動儀的基礎上,人為還原出來的。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還原張衡時代的科技,是否真的能夠預測地震,仍然是不得而知的。
而古書《後漢書.張衡列傳》中對於該儀器的記載僅僅百字,並無具體實物可見原型,這個儀器是否真的存在,都存在爭議。
那麼本著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原則,把地動儀的內容刪除,免得誤導學生,聽上去似乎也有幾分道理;
但是作為一種千年歷史的流傳,一種文化的寄託和情感驕傲,曾經影響著幾代學生的內容,就因為一些不確定因素從課本中刪掉,讓有中華文化情懷的國人還是無法接受。
不過,人民教育出版社於10日也正式回應了公眾質疑:並沒有刪除,只不過將此部分內容收編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材五年級上冊的「古代科技,耀我中華」一課中,專門講述了張衡的故事。
(2)
既然只是一個僅有區區幾百字的歷史記載,實物是失傳的,是否真正存在,即使存在又是否真能預測地震的歷史,究竟還有沒有必要保留在課本中?
其實,就我個人來看,地震的監測在現代高科技時代,都還要依靠精密儀器,衛星,需要專門的地震監測部門和科研人員的不懈研究才能進行。
在張衡生活的東漢時代,是純手工的機械粗製時代,沒有電子設備,數字電路,只有青銅器。儘管地動儀的原理解釋能夠成立,但是真的監測地震,想必不會成功。
以我現在的眼光來看,這個設備不過是個機械反射器,和按個按鈕,門鈴就響,是一樣的簡單。
但是無論我怎麼想,我只是站在現代技術的基礎上,去理解的古代文明,我本身就是有局限的。這不代表它就毫無意義。
這就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智慧型手機,手機支付的高科技便利,無法否認二十年前的大哥大存在的意義一樣。我們現在的眼光,覺得它笨拙,老土,毫無功能;但在九十年代,那就是身份的象徵,是有錢的象徵。而正是因為它的存在,後人才能不斷利用科技,完成今天的智慧型手機的更新換代。
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原始的粗笨設備,就不會有今天的精密儀器。沒有最初的張衡地動儀的構想,就沒有今天對地震的監測技術。
張衡地動儀是否存在,是否真能預測地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帶給中華文明一個技術的雛形,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一種創意,一個點子。而時代的變革,很多時候,就恰恰因為一個點子。馬雲阿里是如此,騰訊也時候如此,共享經濟是如此,未來世界更是如此。
不用去追究地動儀的標準答案,更不要直接就刪除歷史,而是要把這些爭議,還原的過程,不確定性一一講出來,把問題留給正在探索知識的學生,喚起他們對科技魅力的興趣,研究更微妙的科技能力,改變不確定的未來。
(作者:韓楓,華東師範大學/法國裡昂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歐美企業人力資源總監,如果你看了這篇文章想要告訴我你的想法,歡迎留言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