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後人的臆想?

2020-12-04 霍大明白

我們從小看到大的那個地動儀是假的

是一位叫王振鐸考古學家,因為一直沒有挖掘出真正的地動儀,心裡有所遺憾,所以根據史書描寫所做。

所以,在之前大家看到一篇報導,課本中的刪除了地動儀的圖片。也就是下面這個:

為什麼要刪除,因為壓根兒就不是這樣,已經誤導了一代了,不能再誤導下一代了

其實早在1976年的時候就有人對這個錯誤進行了糾正。由於這個模型沒有經過科學的檢驗就列入我們的課本之中,對學生產生了誤導,為此教育部決定在2017年將張衡和地動儀在課本中徹底刪除,許多網友也可愛的表示到:我們這一代一不小心上了絕版課。

既然都說了,這課本上講的不對,那麼真實的地動儀是什麼樣呢?

我們先從這地動儀的起源開始講:

漢,永和三年,二月初三。

這一天,都城洛陽的那臺奇怪的機器,忽然發出了一聲「叮」的聲響。

那是那臺機器上朝著西北方向的那條龍,忽然吐下了含在口裡的鋼珠,恰巧落在下面張口等著的銅蟾蜍嘴裡。

張衡走上前去,拿起了鋼珠,望向西北方,皺起了眉頭。「有地震了。」他說。

周圍的人面面相覷,有人甚至嗤笑了一聲。沒有人有任何震動感覺。

三天後,隴西的信使快馬加鞭趕到洛陽報告:隴西地震,二郡崩塌!

京城上下,無不震動。人們奔走相告:「張衡大人的那臺地動儀,神了!」

這段故事,是對《後漢書·張衡傳》中一段記錄的擴寫。

原文只有35個字,摘錄如下:

「嘗一龍機發而地不覺動,京師學者鹹怪其無徵,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於是皆服其妙。」

張衡所在的東漢,地震很是頻繁。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到安帝延光四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過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區有時大到幾十個郡,引起山崩地裂、房屋倒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當時利用這架儀器成功地測報了西部地區發生的一次地震,引起全國的重視。這比起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一千七百多年。

但由於歷史久遠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沒有留下實物與圖樣只留下一些簡略的文字記載。

所以說,我們目前在各種圖文,包括一些雕塑作品中所看到的地動儀,都是所謂的地動儀,根本就不是張衡原版的

講到這裡,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相關焦點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不得不說,中科院院士傅承義對於地動儀的評價的確有些殘酷了。畢竟張衡地動儀作為東漢時期的一項科學技術,它的存在一定有其存在的意義。或許它的作用沒有傳聞中的那麼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具有作用。與此同時,也有一些知名學者公開討論張衡地動儀,並且給出他們自己的想法。他們肯定張衡地動儀存在的價值,以及它自身所具備的作用。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存在嗎?有科學道理嗎?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這個模型一直伴隨我們很多人成長,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 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
    (原標題: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東漢,陽嘉三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本是平平無奇的一天,但是位於都城洛陽的那件奇怪的機器突然發出了異動。張衡以上,就是《後漢書·張衡列傳》中,對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記載。這段古文表示,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科學家張衡就已經發明出了可以準確檢測地震的儀器。相較於義大利人路吉·帕米裡在1856年製造的西方第一臺地震儀,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足足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10月9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的報導,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科學史界主流觀點認為,以往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宣傳並不科學,因而在無定論之前,從教材中刪除地動儀,也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張衡地動儀,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不過,我也是最近才明白,教科書中的地動儀照片,實際上是近代史學家王振鐸,50年代時,在研究張衡地動儀的基礎上,人為還原出來的。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還原張衡時代的科技,是否真的能夠預測地震,仍然是不得而知的。
  • 為張衡為地動儀正名,不要被西方文化侵襲,拋棄祖宗歷史成就!
    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很多人在發現這一點後,就是各種論證地動儀是否存在?是不是我們自己的臆想等等。其實真實的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向人教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 方舟子稱張衡地動儀不管用 僅僅是個擺設(圖)
    近日,有網友在微博上發帖,稱歷史教科書中人所熟知的張衡地動儀其實是上世紀50年代的復原模型,1800年前的地動儀到底是啥模樣早已無據可查。科普作家方舟子則於昨日發文,稱張衡當年建造的地動儀「很可能和今人復原的那些模型一樣,僅僅是個擺設」。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馮銳昨天對此表示,2005年復原成功的地動儀模型確實可以監測地震。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被刪除的張衡和地動儀,是外國的質疑?還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2100年前,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張衡。曾經,張衡和他的地動儀是我們歷史課本上的必將知識,但是只因為一些所謂的外國學者的質疑,我們的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從此就消失在了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張衡是東漢人,是南陽五聖之一,他學識廣博,天文地理、諸子百家,兼蓄包容,自成一家。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不存在嗎?用科學來說明真相!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 張衡在天文這方面頗有造詣,發明地動儀,受後人敬仰和愛戴
    漢順帝初年,張衡專心於自己的科研工作,不貪戀權貴,對於官僚之間的鈎心鬥角,爾虞我詐更是嗤之以鼻。他曾撰寫《應間》一文表明自己無心朝廷之事,以及不攀權貴的志向,請求辭去官職,一心搞科研,卻遭到順帝拒絕。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經過苦心鑽研,發明了測定風向和地震方位的侯風地動儀。
  • 張衡的地動儀被從教材中刪除,專家說沒有用,不如把肉掛在梁上
    其中,張衡的地動儀是發明之一。地動儀之所以被很多人所熟悉,是因為它一直出現在教科書中,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後來地動儀被從教科書中刪除,因為專家說它沒有用,不如在房梁上掛一塊肉。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張衡是中國兩漢時期的科學家。他那個時代地震頻繁,於是他研製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
  • 張衡地動儀為何從教科書刪除?中科院院士:還不如房梁上吊塊肉
    但非常可惜的是,張衡所創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是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據考證,張衡地動儀早就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經消失了,這也讓人們不禁懷疑,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是不是只是一個構想或傳說。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34; (科聖)。但是從2017年,課本中卻刪除了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這又是因為什麼呢?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復原工作再啟動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王振鐸所復原的地動儀模型原理。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張衡。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參觀中國歷史博物館,專門參觀張衡地動儀。馮銳在「王氏地動儀」前。馮銳及團隊所復原的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被移除教科書,中科院專家:你在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真實的張衡地動儀無論是其具體的模樣,還是機動的原理都無從查起了,既沒有考古實物出來,又沒有詳細的原理記載,只有《後漢書》中短短196字粗略的表述,其中最具有「科學」價值的關於地動儀內部構造及原理的描述,更是只有「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這12個字意義隱晦,粗淺的記述。這就讓我們現代人復原張衡地動儀變得幾乎不可能了。
  • 「張衡地動儀」從教材消失?是因為本身不科學,還是正常教材調整
    兒時的學習經歷,在大人記憶深處是難以磨滅的,比如關於張衡以及他的地動儀。還記得小時候小學就開設歷史課,給老師背誦:張衡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家,他發明了候風地動儀。也有一些社會活動中,對張衡進行紀念。如發行郵票的方式。教材中安排的地動儀的歷史背景由於張衡發明的候風地動儀在其去世後不久,其製作方法就失傳,後人一直也無法再製作出類似的器材。
  • 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原標題:張衡地動儀到底長啥樣? 我們翻了100多年的歷史……)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12日電 課本中的「張衡地動儀」最近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先是有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張衡的「地動儀」是幹嘛的?
    張衡是南陽人,從小離開家鄉,到長安、洛陽學習。當時的王公貴族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是看不慣的。特意寫了《西京賦》、《東京賦》來諷刺他們。除了寫詞之外他還特別喜歡數學和天文學,朝廷聽說張衡特別的有學問 ,就召進京來做官。後來擔任太史令,負責觀察天文學。
  • 古代黑科技張衡地動儀,為何從歷史書中刪去了,它到底是什麼東西
    雖然今天的科技已經非常發達,我們上可以攬月,下可覽遍五洋,但在大自然面前我們還是很渺小的,在面對很多災難的時候,我們都是無能為力的。但也並不是說我們就要坐以待斃,比如說地震,我們無法阻止它的發生,但是可以通過科技探尋它的規律,做好預測預警,也是減小損失的一種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