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

2020-12-04 中國經濟網

(原標題: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年 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真實存在?)

東漢,陽嘉三年,農曆十一月十一日。

本是平平無奇的一天,但是位於都城洛陽的那件奇怪的機器突然發出了異動。只見機器上朝向西北方向的銅球落了下來,掉入了下面用銅打造的蟾蜍口中。當時身處洛陽的人們並沒有感覺到絲毫的異常,便紛紛責怪起這臺機器無用。

但是沒過幾天,隴西(今甘肅地區)的驛者快馬加鞭來到京師洛陽,呈報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隴西正好位於洛陽的西北方向,一時之間,洛陽城中無不震動,人們奔走相告,並稱那臺機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張衡

以上,就是《後漢書·張衡列傳》中,對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記載。這段古文表示,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東漢科學家張衡就已經發明出了可以準確檢測地震的儀器。相較於義大利人路吉·帕米裡在1856年製造的西方第一臺地震儀,張衡的候風地動儀,足足早了一千七百多年。

驗之以事,合契若神

對於張衡和他所製作的候風地動儀,想必國人一定不會陌生。因為早在中學時期,人們就在歷史教材上學習瞻仰了這段故事,並為古人的智慧自豪不已。

教材中的張衡地動儀

東漢時期,地震頻繁多發。據《後漢書·五行志》記載,自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到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的三十多年間,共發生了二十六次大的地震。地震所帶來的後果必然是慘痛的,當時地震的範圍有的擴大到幾十個郡,地裂山崩之間,不僅江河泛濫、房屋倒塌,更是死傷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

張衡身處於這個時代,親眼目睹了地震給人們留下的創傷。於是,他潛心研究數年,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臺地動儀。據史料記載,地動儀上有八個方位,且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後漢書·張衡列傳》中原文的記載如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雖一龍發機,而七首不動,尋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驗之以事,合契若神。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失傳已久,質疑不斷

張衡的這臺候風地動儀之所以在東漢能夠引起上下矚目,也是因為起檢測出了陽嘉三年的隴西地震。彼時東漢京師洛陽與隴西相隔一千多裡,地動儀竟測出了那場地震,於是人們開始對張衡的高超技術極為信服。

也許是因為這候風地動儀,在當時看來的確太「神乎其神」了,所以這段故事流傳了一千多年,到了現在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而這臺儀器,也被認為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文明的結晶。只是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時過境遷之後,候風地動儀的原物早已在公元200年左右,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據傳是毀於戰火之中。留給後人的,只有《後漢書》中那短短196字的記載,其模樣和工作原理成為千古謎團。

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

在沒有任何實物的佐證之下,「張衡發明地動儀」一事的真實性和科學性越來越受到質疑。所以,如果能夠復原出張衡所造的候風地動儀,並且可以印證其確如歷史記載的那番準確檢測地震,這對於研究中國古代科技成果而言,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探索。

相關焦點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是真實的存在,還是後人的臆想?
    也就是下面這個:為什麼要刪除,因為壓根兒就不是這樣,已經誤導了一代了,不能再誤導下一代了其實早在1976年的時候就有人對這個錯誤進行了糾正。由於這個模型沒有經過科學的檢驗就列入我們的課本之中,對學生產生了誤導,為此教育部決定在2017年將張衡和地動儀在課本中徹底刪除,許多網友也可愛的表示到:我們這一代一不小心上了絕版課。既然都說了,這課本上講的不對,那麼真實的地動儀是什麼樣呢?
  • 為張衡為地動儀正名,不要被西方文化侵襲,拋棄祖宗歷史成就!
    最近小編看到一篇讓自己非常氣憤的報導(文章),說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拿我國某位院士的話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是否說過存疑)。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很多人在發現這一點後,就是各種論證地動儀是否存在?是不是我們自己的臆想等等。其實真實的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向人教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存在嗎?
    10月9日,一則《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復原模型飽受爭議》的報導,引起了網友的大討論。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科學史界主流觀點認為,以往關於張衡「地動儀」的宣傳並不科學,因而在無定論之前,從教材中刪除地動儀,也是秉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他們對張衡地動儀稱讚萬分,並且表示支持。他們覺得「王氏地動儀」是一千多年以後的仿製品,和當年的張衡地動儀可能有很多不一樣。所以說,不能用王氏地動儀的實驗結果來評判張衡地動儀,對於張衡地動儀而言,這也是極其不公平的。不管是質疑張衡地動儀也好,還是堅信張衡地動儀也罷,這兩種觀點都是對張衡地動儀最為真實的看法。
  • 張衡的地動儀為什麼被踢出歷史書?
    地動儀是古人智慧的結晶,跟司馬光砸缸、鑿壁偷光一樣,是非常經典的歷史故事,讓同學們感嘆古人智慧、仰慕我們祖先光輝燦爛的文化。記得小時候,歷史書的封面,就是張衡的地動儀,不過這個部分如今從課本上刪除了。張衡經過長年研究,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儀,比西方早一千七百多年。地動儀外表像一個酒罈子,周圍向前八條龍,指向八個方位,每條龍嘴裡有一顆珠子,如果某個地方發生地震,對應方位的珠子就會掉落,地上的蛤蟆就用來盛放珠子。也就是說,地動儀是用來判斷已經發生的地震方向,在信息傳遞不便的古代,可以及時安排救災等事宜,不是用來預測地震。
  • 張衡地動儀,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1)我在最近兩天才得知,自己小學所學的內容:東漢人張衡,世界上首次發明地震監測儀器-地動儀,已經在2017年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被刪除了。為什麼,為什麼?這可是幾代中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內容。
  •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古代中國人是不怎麼重視科學的,所以,到了近現代後,我們的科學水平直線下跌的落後於西方,當然這跟我們實用主義的文化相關。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實際上,近年來,王振鐸所造的地動儀模型一直非議不斷。
  • 張衡的地動儀到底存在嗎?有科學道理嗎?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這個模型一直伴隨我們很多人成長,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 失傳的張衡地動儀:我身世複雜,但不是假的
    張衡心繫百姓,開始鑽研如何掌握地震動態。也就是如此,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候風地動儀"於公元132年誕生了。 這臺候風地動儀並非擺設,在公元134年12月13日,龍機吐出銅球,成功地在洛陽預報了西部隴西地區的地震。兩地相隔一千多裡,可見張衡地動儀的測震靈敏度極高。
  • 張衡地動儀是否只是擺設?中科院院士:房梁上掉塊肉更切合實際
    但非常可惜的是,張衡所創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是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據考證,張衡地動儀早就在公元200年左右就已經消失了,這也讓人們不禁懷疑,張衡地動儀在歷史上是否是真實存在的,是不是只是一個構想或傳說。
  • 張衡地動儀被移除教科書,中科院專家:你在房梁上吊塊肉都比它強
    又比如我們接下來要重點講的張衡地動儀,在天文地理知識還停留在天圓地方假說的漢朝時期,張衡是如何製作出地動儀來判斷地震發生的大致方位的,要知道這一技術也是西方在近代才擁有的,張衡製作地動儀比西方領先了一千七百多年。張衡是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 張衡的地動儀真的不存在嗎?用科學來說明真相!
    雖然學界早有爭論張衡地動儀是否科學的事情。但我們普通人了解到地動儀存在爭論還是2016年,新的統編教材上把地動儀的介紹刪除了。於是很多人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假的,不符合科學道理。那麼到底是什麼情況呢?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個模型既不是張衡地動儀的再現,也不能探測地震。這個模型完全不能實現文獻中記載的張衡地動儀的功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科書中還用這種模型來描寫地動儀,顯然是不合適的。此外,人們對地動儀的真實樣子和原理依然存在很大的爭議,因此教科書也難以正確描述地動儀的基本構造和原理。從教科書上暫時撤下來,也是合理的。
  • 新版初中歷史教材,為何刪除「張衡地動儀」?
    這兩天,「張衡地動儀」從新編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消失一事,引起了輿論的關注。①「張衡地動儀」究竟因何從教科書中消失?「張衡地動儀」存在太多爭議具體到此次成為輿論關注焦點的「張衡地動儀」,其從歷史教科書中消失,與它身上存在的諸多爭議,有直接關係。
  • 有關張衡地動儀,你為什麼覺得被教科書騙了?
    張衡地動儀複製品為何不能預測地震?史書記載的有關地動儀預測的隴西地震是否存在?張衡地動儀蜚聲中外也爭議不斷最早關注到地動儀的不是中國人。1875年日本學者服部一三(I。 Hattori)首次嘗試了復原張衡的地動儀。
  • 渾天儀和地動儀 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
    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中國的天文學家就作出了這方面的努力,並創製了天象儀的祖型一渾天儀,但是最為傑出的還是張衡。張衡張衡青少年時代,家境比較貧困,刻苦好學。他十幾歲時,文章已寫得很出色。張衡十七歲後,以後的七、八年時間遊學古都長安、京師洛陽,與當時的學者、名流研討學問。三十七歲後,他出任太史令,張衡擔任太史令的第四年,精心製成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天文儀器一水運渾天儀。渾天儀的主體是個空心大銅球,球面上刻布著滿天星宿,故又被稱作「天球儀」。天球外繞有好幾個銅圈,它們分別代表地平、赤道、黃道等。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此外,還有人甚至認為它根本就不存在。在質疑的聲音中,奧地利人雷立柏的觀點最為尖銳,他曾撰寫《張衡:宗教與科學》,認為中國人對張衡地動儀的情緒是一種宗教式的崇拜,在他看來,地動儀失傳了,就說明它不科學、無實用性,沒有不失傳的道理。但更多學者相信地動儀真的存在過。
  • 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為什麼地震局研究人員反而如此信任張衡能夠研製出管用的地動儀呢?從張衡留下的文字敘述看,他對地震的認識,並沒有超出當時的中國學者。中國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地震視為天譴,因此每次較大的地震發生後,皇帝都要罷黜一些官員,甚至下罪己詔做自我批評。正是這個原因使得正史很重視有關地震的記載。在現在看來這是一種迷信,但張衡對此深信不疑,幾次借地震發生之機批評時局。
  • 教科書上「張衡地動儀」只是擺設?中科院教授:就沒有實際作用!
    教科書上「張衡地動儀」只是擺設?中科院教授:根本就沒有實際作用!地震作為一個自然災害,帶給了我們很多慘重的損失和教訓,我們的防震演習從沒停止過,探測地震的儀器也越來越先進。不只是現在,在古代就已經有了預測地震的儀器,就是張衡的地動儀。但由於地震儀早已經不存在,我們現在對於地震儀的作用是否真實提出了質疑。歷史是通過先人記載的,很多我們只能夠通過推敲來辨別真假,即使這樣,難免歷史的撰寫者會帶有主觀色彩和被客觀因素影響,我們也無法進行百分百正確的科學考證。
  • 被刪除的張衡和地動儀,是外國的質疑?還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2100年前,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張衡。曾經,張衡和他的地動儀是我們歷史課本上的必將知識,但是只因為一些所謂的外國學者的質疑,我們的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從此就消失在了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張衡是東漢人,是南陽五聖之一,他學識廣博,天文地理、諸子百家,兼蓄包容,自成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