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天儀和地動儀 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

2020-11-29 百家號

在現代的天文館中,人們憑藉天象儀再現日沉月升、鬥轉星移的各種天象,展示天體變幻的宇宙奧妙,這似乎並不是什麼令人驚奇的事。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中國的天文學家就作出了這方面的努力,並創製了天象儀的祖型一渾天儀,但是最為傑出的還是張衡。

張衡

張衡青少年時代,家境比較貧困,刻苦好學。他十幾歲時,文章已寫得很出色。張衡十七歲後,以後的七、八年時間遊學古都長安、京師洛陽,與當時的學者、名流研討學問。三十七歲後,他出任太史令,張衡擔任太史令的第四年,精心製成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天文儀器一水運渾天儀。渾天儀的主體是個空心大銅球,球面上刻布著滿天星宿,故又被稱作「天球儀」。天球外繞有好幾個銅圈,它們分別代表地平、赤道、黃道等。張衡又給這架渾天儀安上了自動裝置,那是依據古代計時器的銅壺滴漏原理,用水力推動那個天球,讓天球的自轉速度與地球一樣,這樣就體現了天體的變化,後代天文學家就根據張衡造的水運渾天儀的原理,製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鐘。

渾天儀

張衡所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國大地上地震頻繁的歲月。自張衡十二歲時起,到他六十二歲近世後的一年,在這半個世紀中發生了五十三次地震。大地陷落,地裂泉湧,房屋倒塌,人畜死亡無數。那些歲月裡,狂風也常常造成災害。在京城地帶的一次風災,僅拔掉的樹術就有三萬餘株。人們在頻繁的天災面前束手無策,社會上就流行起迷信來。當皇帝與臣民都在祈禱、嘆息的時候,五十五歲的張衡經長期研究,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探測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地動儀形如一個酒罈,內部安裝著機關。四周按八個方向裝有八個龍頭。龍嘴是活動的,口內含著一個小銅球。每個龍頭下又放了個張口望天的銅蛤蟆。哪個方向要是發生了地震,正對著這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銅球就「哨的一聲落入銅蛤蟆的口中,發出地震的警報。公元138年二月三日,安放在靈臺上的地動儀,正西面的龍嘴突然張開,銅球落了下來。可是當時洛陽的人們,誰也沒感到有地震的現象。這時,朝堂上下和使者都嘲笑張衡,說張衡所創造的的地動儀是個玩具而已,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然而在幾天後,隴西派人來到洛陽,向漢帝報告說前幾天在隴西發生了大地震。張衡的地動儀準確地測出了一千多裡以外的地震,這一下子又震動了那些無知的官僚們,他們又對張衡尊敬了起來。

地動儀

相關焦點

  • 張衡:他是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天文學家,也是研製地動儀的第一人
    張衡(8-139),字平子。河南南陽縣人。東漢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家之一。張衡應朝廷之召,擔任一個專門負責觀察天象、研充曆法和數學的職務。經過長時期的反覆思考,按照渾天說的原理,大約花了一年的時間,終於製造了世界上的第一臺渾天儀。這是能準確地推算星辰的位置的表示天象的儀器。為了讓人們懂得渾天儀的原理,張衡又特地寫了說明書《渾天儀圖注》,還把自己整理的天文學說寫成篇文章《靈憲》,又配了一幅《靈憲圖》。在文中,他正確地指出月光是太陽光的反射,如果月亮轉到地影裡,就會發生月食的現象;又說宇宙是無窮無盡的。
  • 太史令張衡,創製渾天儀以及地動儀
    太史令張衡,創製渾天儀以及地動儀張衡因為母親年老多病,沒有跟鮑德到洛陽去,留在西鄂縣老家一邊照顧母親,一邊繼續讀書,有三年之久。永初五年(公元111年),漢安帝降詔,要各級官員推薦人才,鮑德推薦了張衡。
  •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原理是什麼
    可想當時的朝堂和民眾受此影響之大,嚴重的年份可謂是民不聊生。太史令張衡更是深受其擾,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探究,經過年復一年的努力,於公元132年有所成,成功創造了地動儀。世界其他國家類似地震測量類儀器的發明均是1800年以後的事情了。地動儀復原圖張衡地動儀全身精銅打造,直徑有2.7米,外形神似酒樽,中有都柱。八龍八蟾餘,精準對應。
  • 地動儀被教材刪除,渾天儀印上韓國鈔票,張衡的發明怎麼差這麼大
    張衡是中國人婦孺皆知的古人,在遙遠的漢朝,科技落後的時代,從他手裡問世了眾多發明,利用機械原理的指南車、自動日曆、可以計算裡程的鼓車、模擬鳥類飛翔的木雕......當然最著名的當屬渾天儀和地動儀。實際上,韓國人承認渾天儀是我國的天文儀器,只是出現在韓國鈔票上不止有渾天儀,還有韓國所謂獨創的渾天表。韓國所稱的渾天表是曾於明朝到過中國的韓國科學家張英實發明的,他借鑑了渾天儀和西式鬧鐘原理支撐渾天表,是古代朝鮮的最高科技成就,被韓國列為國寶。但韓國銀行方面任務,渾天表的箱體型設計與貨幣圖案顯得格格不入,因此退而求其次就選擇渾天儀作為貨幣圖案。
  • 一個「急剎車」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一個是渾天儀,另一個就是地動儀了。小編在前一篇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渾天儀的誕生,我的這一篇文章給朋友們講講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張衡發明地動儀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在必然性中,張衡的科學素養(長期研究觀察天象和地理),工作崗位(太史令),社會痛點(張衡生活的時代地震特別多)都是重要因素,但偶然性因素卻與一次「急剎車」有關——當然這個「車」是馬車。
  • 張衡的渾天儀和地動儀,一個印在別國紙幣上,一個卻被踢出教材?
    大家都知道,自然災害是很恐怖的,而我們常見的應該就是地震和洪災了。其實,地震的危害性算是非常大的了。我國有好幾個地區都經歷過大地震,我們在網上啊,電視上啊都看見過類似的新聞。地震過後,城市會變成一片廢墟,房屋坍塌,路段也倒塌,還有好多人在地震中失去親人。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這裡,我們就不得不說四大發明之一的地動儀,及它的發明者——張衡。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34; (科聖)。
  • 韓國1萬元紙幣為何印渾天儀?地動儀為何從教科書中刪除?
    除了四大發明,我國古代還有很多璀璨的重大發明,比如誕生於東漢時期的渾天儀、地動儀。01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渾天儀、地動儀的發明者叫做張衡,張衡從很小的時候就透露出各方面的天賦,他對機械技術、天文星象等方面都很感興趣,經過他不斷的努力研究和嘗試探索,長大後張衡可謂是貫通六藝,在世六十多年,在曆法、史學、器械、數學等方面都頗有建樹。
  • 被刪除的張衡和地動儀,是外國的質疑?還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2100年前,中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發明家,他就是張衡。曾經,張衡和他的地動儀是我們歷史課本上的必將知識,但是只因為一些所謂的外國學者的質疑,我們的張衡和他的地動儀從此就消失在了我們的歷史課本上。張衡是東漢人,是南陽五聖之一,他學識廣博,天文地理、諸子百家,兼蓄包容,自成一家。
  • 從「數星星的孩子」到天文學家,張衡的渾天說渾天儀對天文的影響
    ,後來成為我國東漢時期的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張衡最主要的成就在於他擔任太史令(前後十四年之久)期間,在天文學方面貢獻最為突出,著有天文學方面的書籍《靈憲》、《渾儀圖注》等,並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後世譽為「木聖」。日月星辰在隨著宇宙誕生的時候就出現了,星辰的運行和人類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 為張衡為地動儀正名,不要被西方文化侵襲,拋棄祖宗歷史成就!
    最近小編看到一篇讓自己非常氣憤的報導(文章),說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拿我國某位院士的話說:房梁下吊一塊肉都比那個強,(是否說過存疑)。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很多人在發現這一點後,就是各種論證地動儀是否存在?是不是我們自己的臆想等等。其實真實的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向人教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被印在韓國紙幣上?地動儀卻被移出中國教材
    象徵著中國智慧和創造力的中國,四大發明舉世聞名。幾千年來改變人類文明進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不僅如此,還有無數傑出的歷史發明和發明家,在古代中國張衡就是一個代表。他的渾天儀帶領人們探索宇宙的奧秘,在太空的海洋中漫遊。他的地震儀曾經在預測地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 渾天儀為什麼印在韓國錢幣上?而地動儀卻從我國歷史教科書中移除
    地震儀是一種監視地震的發生,記錄地震相關參數的儀器,早在古代,我國東漢時代的科學家張衡,在公元132年就製成了世界上早的地震儀——地動儀,但這些並不是用來預測地震的,而是用來監測地震的,只是靈敏度上有差別。
  • 地動儀被移出教材後,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卻被印在韓國的紙幣上
    但是無論歲月如何變遷,不可否認的是,在每一個時代,總是有一些能力突出的人,他們用自己的智慧震撼世人,並給後世的我們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比如張衡便是這樣的一個人。張衡,字平子,為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是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
  • 天文學家張衡有哪些發明了?他到底算是科學家還是文學家?
    張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
  • 張衡是如何發明地動儀的?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 中科院馮銳:張衡地動儀「懸垂擺」復原模型是現代人對歷史的逼進
    馮教授等此次專程來南陽,除了參觀市張衡博物館,瞻仰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的豐功偉績之外,還特意為張衡博物館捐贈了他們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張衡地動儀「懸垂擺」復原模型。
  • 勇於探索的人——張衡與渾天儀
    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渾天儀,人類第一次可以比較形象直觀地了解天空與大地。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從小,張衡就聰明伶俐、乖巧好學。17歲時,張衡遊歷長安,考察歷史古蹟和民風民俗。後來,張衡又去了洛陽,參觀了太學。
  • 為何哥哥渾天儀被印上鈔票,弟弟地動儀卻被移出教科書?
    上過小學的都知道張衡,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一個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著名工程師,他一生中致力於天體運行和地震原理的研究,並且精通機械製造,他製作出了渾天儀和地震儀兩個孿生兄弟,但這對雙胞胎的命運卻相差很大,哥哥渾天儀被印在鈔票上,地動儀卻被移出了教科書,這是為什麼呢?
  • 為何渾天儀被印在韓國紙幣上,地動儀被移出我國歷史教材?
    為何渾天儀被印在韓國紙幣上,地動儀被移出我國歷史教材?文/歷史大齒輪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個東西是在東漢時期被張衡發明出來的,渾天儀是一個關於天文的東西。地動儀是關於地震的東西,能夠預測地震方位。渾天儀和地動儀在古代看來都是兩個非常、非常高明的東西,當然了,現在看來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但是在現代渾天儀的地位是相當的高,甚至被韓國印道的紙幣上面,但是地動儀卻地位非常的底下,甚至連教科書都沒有了,地動儀的地位。小編覺得,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個古代的發明到現在地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可能是因為這兩個發明的用途,或者說真實性出現了一定的區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