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張衡有哪些發明了?他到底算是科學家還是文學家?

2020-11-29 笑對生活看淡人生

張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的學者還將他的工作和託勒密(86-161)相提並論。1802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它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即落人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經過試驗,與所設制,符合如神,自從有書籍記載以來,是沒有過的。曾經一龍機發,地不覺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眾人於是都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發生的地方。

漢代能並稱科學家和文學家的估計就只有張衡了。科學方面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和《靈憲》、《渾儀圖注》等學術著作。在文學方面,張衡和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並稱漢四家,有《二京賦》、《歸田賦》等代表作。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用精銅鑄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候風地動儀。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隆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裝飾著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裡面有一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裝置著發動的機關。外面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每條龍下面都對應著一隻蛤蟆,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其製造巧妙的樞紐機關,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且覆蓋嚴密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使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用嘴把它接住。銅丸落下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便知道有地震發生。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不動,於是順著動的那條龍昭示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發生的方位。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京城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學者們都驚異這地動儀怎麼不靈驗了。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都嘆服地動儀的神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傑出的改進了渾天儀,利用了齒輪的系統把渾象與計時漏壺之間很好的把握了起來,聯繫在一起,從而能夠在以我們從室內的角度去有效測看和計量恆星的位置。

張衡創造出來的的地動儀,發明於元嘉元年,也就是在公元132年,相傳這是他在太史令任上所作的的一件撼動的大貢獻,如圖可以看出,這個地動儀是用銅鑄造而成的,從外觀上來看非常像一個酒樽,它的中間是有一個都柱,也就是所說的震擺,在都柱的周圍,排列著八個方向的機械,而外面則鑄造了八條銅龍。

這個地動儀外面的八條銅龍,是有著系統科學的排列的,它是按照了八個方向來進行排列,我們從順時針方向來看,分別是北、東北、東、東南、南、西南、西、西北,並且是與地動儀內部相銜接而成的,並不是獨立得,在每一條龍嘴裡都銜著一枚銅球,而銅球幣則是根據所在方向來動,會落在它下面排列的銅蟾嘴中,憑聲音就可以去判斷地震的方向。就是說,在地震時,「都柱」在撥動著小球,而小球去碰撞控制龍口的那些機關,這樣使得龍口張開。

由此看來,張衡發明創造的地動儀是有八條龍的,這八條龍不僅讓內部與外部構造上有一個非常巧妙的銜接,而且可以比較準確的預測地震。張衡的這項創造震動了古今,促進了科學的發展。

張衡,後世尊稱為科聖,木聖,生於公元78年。幼年刻苦好學,16歲時即四處求學。到洛陽時,進入了當時學府的最高殿堂太學深造,在這裡他如饑似渴地讀盡了的當世典籍,並遇見了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崔瑗,兩人一見如故,互相交流學識,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

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盛邀,出任文書職位。

十一年後,張衡受漢安帝之召,進京官拜太史令。這期間張衡構思出了很多被世人所矚目的偉大發明。最著名的當屬地動儀和渾天儀。這兩個儀器數構思巧妙,做工精美,千百年來,被人們反覆研究,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工作者。

張衡在文學方面也有出色成績,十年磨一劍,著成《二京賦》,文辭優美,意義深遠,是漢賦的傑出代表,被人們傳唱甚久。

公元133年,剛正不阿的張衡遭到眾多宦官誹謗,憤而作《思玄賦》,抒發自己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情操。《思玄賦》寓意高遠,超塵脫俗,是張衡的代表作之一。

公元139年,張衡辭官,告老還鄉,不久之後病逝。張衡走完了自己光輝壯麗的一生。他的一生發明無數,著作無數,在科學界,文學界,天文學界,數學界都做出了永難磨滅的貢獻。

第一個就是大名鼎鼎的地動儀,眾所周知,古代交通通信及其不便,哪裡發生了地震,朝廷常常要很久才會知道。而地動儀,這個世界上出現最早的地震監測設備無疑是超越時代的偉大發明。哪裡發生地震,它能迅速的發現位置,為救災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第二個是渾天儀。渾天儀模擬天象運轉,有銅球,漏壺等機械裝置,上有二十四節氣,南北極,赤道等標刻,構造巧奪天工,令人嘆為觀止,是非常好的觀測天象的儀器。

第三個是瑞輪莢。這個簡直就是現代的電子日曆,用流水作為動力,每天張開一片葉子,一共十五片,月中時又次第合上,如此來回循環,如花開花綻。

第四個是指南車。車內有複雜的齒輪傳動系統,車上站一木人,無論車輛駛向何方,木人永遠手指南方。

第五個是計裡鼓車。《古今注》裡有詳細記載,車內有木人,行至一定距離可以擊鼓提醒。

第六個是獨飛木雕。這是利用仿生學的原理,用木雕成鳥的形狀,可以展翅飛翔。

張衡的家族世代為當地的大姓。他的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曾把家傳餘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劉秀登基後張堪被任命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益州的公孫述,立有大功。[3]其後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被拜為漁陽太守。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後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相關焦點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還有什麼貢獻?是文學家還是科學家?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 張衡:他是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天文學家,也是研製地動儀的第一人
    張衡(8-139),字平子。河南南陽縣人。東漢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家之一。張衡應朝廷之召,擔任一個專門負責觀察天象、研充曆法和數學的職務。經過偶然一次馬車剎車的啟發,張衡通過反覆實驗,細緻推敲,終於使測報地震的地動儀正式問世了。張衡自從擔任太史令以後,製作渾天儀等各種靈巧的儀器,成天鑽在工作室裡操刀弄斧的。京城裡好多人還把他尊為木聖」,都紛紛向他求教。有一天,三位朋友訪問張衡,剛巧他的發明正最後完工,準備試試車。
  • 我國第一個寫到佛教的文學家,是東漢的大科學家張衡!
    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很多,但文理兼修的通才(既是文學家,又是科學家)卻不多見;漢代的張衡正是這樣一位牛人!科學方面,他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寫有天文學著作《靈憲》、《渾儀圖注》,數學著作《算罔論》等;文學方面,他和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有《二京賦》、《歸田賦》等代表作。
  •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原理是什麼
    解密張衡的地動儀有幾條龍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張衡創造出來的的地動儀,發明於元嘉元年,也就是在公元132年,相傳這是他在太史令任上所作的的一件撼動的大貢獻,如圖可以看出,這個地動儀是用銅鑄造而成的,從外觀上來看非常像一個酒樽,它的中間是有一個都柱,也就是所說的震擺,在都柱的周圍,排列著八個方向的機械,而外面則鑄造了八條銅龍。
  • 張衡:他是古代文明的驕傲,科技史上的標杆,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在現在人們的心目中,張衡是一位科學家,其實他的頭銜很有一堆,如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等等,這些都可是於科學類,但他卻有一個其他科學家很少有的頭銜,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張衡是科學家,也是文學家,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整個文明的進程幾乎就沒有給過科學以空間,到了大清還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所以,張衡在兩千年的時間中,都是文學家,只是到了近現代,他轉身為科學家了。
  • 被刪除的張衡和地動儀,是外國的質疑?還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他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在文學上,他的代表作《二京賦》一直被世人所尊崇,在《二京賦》中,張衡批評了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追求享樂,腐敗奢侈,對百姓如豬狗牛羊一樣予取予求,他主張統治階級應該提倡節儉,愛護百姓。
  • 張衡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測定地震的人,也是全面發展的科學家
    張衡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測定地震的人,也是全面發展的科學家張衡,字平子,公元75年生於河南省南召縣石橋鎮,是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在科學上第一個偉大創造是,公元117年製成的觀測天象的天文儀器「水運渾天儀」。什麼是水運渾天儀呢?當時張衡所處的時代,天文學派中有蓋天說、渾天說和晝夜說,張衡是渾天說的軍要代表。他認為,天是圓的,像個雞蛋殼;地是球形的,好象蛋黃。天大地小,天靠氣支撐,地懸浮在氣中,半邊天在地上,半邊天在地下。
  • 天文學家張衡曾經給孫悟空造房子,一座宮殿一天完工
    這裡可能會有一個問題,這麼宏偉的天宮到底是誰建造的呢?其實《西遊記》給了我們答案,是工幹官張魯二班建造的。何為工幹官,其實顧名思義就是天庭上的施工隊,專門給天庭蓋房子做家具的,而張班和魯班就是這個施工隊的頭頭。這個施工隊效率之高也是沒有任何凡人能夠匹敵的。
  • 我國院士: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課本
    張衡發明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都被國人津津樂道,在那個對科學懵懂的時代,受到時代限制和思想束縛的中國人,破天荒地發明了這樣一個能夠預測地震的充滿神奇色彩的科學物品,讓今天的人們充滿了好奇和崇敬。根據記載,張衡曾經在京師洛陽成功預測了一次地震。
  • 張衡:東漢的全能天才
    中國古人入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不多,張衡就是其中一個,他身兼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等多重身份,可謂是古今中外全能天才。最可惜、最神奇的是他的發明全部消失,沒有傳人,也沒有留下圖紙。張衡生於公元78,卒於139年,字平子,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官至尚書等職。
  • 張衡地動儀為何要退出歷史教科書,知道真相後你就明白被騙了很久
    地震不是現在才有的產物,其實自地球誕生以來地震就隨之而生了,對於地震的勘測一直以來都是世界性難題,因為地震的形成因素很多,有地殼運動、火山爆發、版塊運動甚至海嘯皆可以引發地震,而且其爆發的突然性特點,讓人們很難準確測出,只能通過一個大概性的方式進行勘察預防。
  • 渾天儀和地動儀 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
    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中國的天文學家就作出了這方面的努力,並創製了天象儀的祖型一渾天儀,但是最為傑出的還是張衡。張衡十七歲後,以後的七、八年時間遊學古都長安、京師洛陽,與當時的學者、名流研討學問。三十七歲後,他出任太史令,張衡擔任太史令的第四年,精心製成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天文儀器一水運渾天儀。渾天儀的主體是個空心大銅球,球面上刻布著滿天星宿,故又被稱作「天球儀」。天球外繞有好幾個銅圈,它們分別代表地平、赤道、黃道等。
  • 百科全書式鬼才張衡,發明精妙絕倫,聯合國還送了他一顆星星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天文學家、發明家和文學家,他從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聖童,他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製造等。戰國時期的哲學家惠施曾有:「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看似簡單,實則有深意,燕之北是中央,越之南也是中央,任何地方都是天下的「中央」。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地球圓形的假設。
  • 張衡,東漢時期的偉大天文學家,他的祖父也曾被稱為神童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人物,出生在78年,南陽五聖之一,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等等,張衡在中國天文學和機械技術以及地震學上有著非常出色的貢獻,還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張衡的家族是當地的大戶人家,他的祖父張堪被稱為聖童。
  • 簡述古代歷史上的十位科學家,你知道的還有哪些?
    他的名字早已經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他堪稱土木建築工程和木匠的老祖宗。其主要發明有曲尺、墨斗、刨子等許多工具,使人們在生活中變得更加方便、更加省時省力。2、蔡倫東漢時期有一位著名的發明家,他總結了以往的造紙技術並進行革新改造,發明了蔡侯紙。上報朝廷後,漢和帝下令推廣他的造紙術。
  • 從「數星星的孩子」到天文學家,張衡的渾天說渾天儀對天文的影響
    ,後來成為我國東漢時期的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從小就愛數星星的張衡,加上父輩對他的鼓勵,更加激發了他對日月星辰的愛好,長大後成為了著名的天文學家,不僅發明了精準預測地震方向的候風地動儀,而且還在自己「渾天說」的基礎上創製了一個比以前更精確、更全面的「渾天儀」,展現了一個天地星辰、同步轉動的水運渾象。
  • 一個「急剎車」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在必然性中,張衡的科學素養(長期研究觀察天象和地理),工作崗位(太史令),社會痛點(張衡生活的時代地震特別多)都是重要因素,但偶然性因素卻與一次「急剎車」有關——當然這個「車」是馬車。張衡(78年-139年),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張衡生活的年代裡,我國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地震。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地震這種自然災害對於人類的影響有多厲害,大家都是深有體會,1976年7月28日03時42分53.8秒發生了強度芮氏7.8級(矩震級7.5級),震中烈度Ⅺ度,震源深度23千米的唐山大地震,造成唐山市頃刻間夷為平地,全市交通、通訊、供水、供電中斷;造成242769人死亡,重傷16.4萬人。
  • 揭開歷史層層迷霧,還原「渾天儀」和張衡的關係(三)
    要說渾天儀,首先繞不開張衡這個人。張衡(公元78年---139年),東漢科學家南陽西鄂(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字平子。靠自學成才聞名鄉裡的學者,後來被推薦到京師洛陽任職。但是張衡並不是渾天儀的發明者,這個事情讓我給你們一一道來。我們先說說渾儀。
  • 《張衡》教學設計告訴你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
    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發明創造嗎?那大家了解張衡嗎?2、簡介張衡: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從小愛科學,有許多重大的發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講的就是張衡的故事。 3、板書課題:9、張 衡【設計意圖:從古代文明談話導入,簡介張衡,激發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