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一個寫到佛教的文學家,是東漢的大科學家張衡!

2020-11-29 中華神秘文化

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很多,但文理兼修的通才(既是文學家,又是科學家)卻不多見;漢代的張衡正是這樣一位牛人!

科學方面,他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寫有天文學著作《靈憲》、《渾儀圖注》,數學著作《算罔論》等;文學方面,他和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有《二京賦》、《歸田賦》等代表作。

而在現存文獻中,第一個寫到佛教的文學作品,正是張衡「二京賦」中的《西京賦》。

《西京賦》描述了漢朝西京長安城的繁華,諷刺了當時日漸奢靡的社會風氣。其中有一句寫到:

眳藐流眄,一顧傾城。展季桑門,誰能不營?」

其中的「展季」,指的是春秋時著名的賢人柳下惠。柳下惠為展氏,名獲,字子禽,一字季,因為他的封地在「柳下」,諡號「惠」,所以後人稱他為柳下惠。作為遵守中國傳統道德的典範,其「坐懷不亂」的故事廣為傳頌。

而「桑門」,即「沙門」,是梵語中對出家人的稱呼。這個外來詞在我國古代一般指佛教徒。

上面這句話是描寫長安佳麗美貌的,意思是說:美人明眸善睞,眉目傳情,可以傾城傾國,就算坐懷不亂的柳下惠以及出家修行的佛教徒,也抵不住誘惑!

不要小看這裡提到「桑門」的輕輕一筆,它對於中國佛教史的研究而言,卻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西京賦》約寫於公元100年前後,上述這句話表明:

1.當時的長安、洛陽等大都市有佛教徒在活躍,已經引起了像張衡那樣的士人的關注;

2.把佛教徒與柳下惠相提並論,顯然是將之視為了道德高尚,尤其是不受色慾誘惑的修道之士

3.這樣的描寫也暗示,佛教徒是作為社會上的特異存在被看待的

以上,應當也是當時社會對佛教徒的一般印象,向我們揭示了佛教東傳中土早期的一些情況。

作為科學家的文學家張衡隨手一筆,便為我們留下了十分珍貴的史料!

/End.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

別忘了點讚、轉發和關注哦!

~您的舉手之勞,

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與鼓勵!

相關焦點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還有什麼貢獻?是文學家還是科學家?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 張衡:東漢的全能天才
    中國古人入選《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不多,張衡就是其中一個,他身兼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等多重身份,可謂是古今中外全能天才。最可惜、最神奇的是他的發明全部消失,沒有傳人,也沒有留下圖紙。張衡生於公元78,卒於139年,字平子,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官至尚書等職。
  • 張衡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測定地震的人,也是全面發展的科學家
    張衡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測定地震的人,也是全面發展的科學家張衡,字平子,公元75年生於河南省南召縣石橋鎮,是東漢天文學家、文學家,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張衡在科學上第一個偉大創造是,公元117年製成的觀測天象的天文儀器「水運渾天儀」。什麼是水運渾天儀呢?當時張衡所處的時代,天文學派中有蓋天說、渾天說和晝夜說,張衡是渾天說的軍要代表。他認為,天是圓的,像個雞蛋殼;地是球形的,好象蛋黃。天大地小,天靠氣支撐,地懸浮在氣中,半邊天在地上,半邊天在地下。
  • 天文學家張衡有哪些發明了?他到底算是科學家還是文學家?
    張衡(公元78年-139年),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
  • 張衡:他是東漢傑出的科學家、天文學家,也是研製地動儀的第一人
    張衡(8-139),字平子。河南南陽縣人。東漢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家之一。張衡應朝廷之召,擔任一個專門負責觀察天象、研充曆法和數學的職務。渾天儀製成的第二年,由於地震給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所以張衡決定造一臺測報地震的儀器。經過偶然一次馬車剎車的啟發,張衡通過反覆實驗,細緻推敲,終於使測報地震的地動儀正式問世了。張衡自從擔任太史令以後,製作渾天儀等各種靈巧的儀器,成天鑽在工作室裡操刀弄斧的。
  • 張衡的地動儀真能精準預言地震?為何教科書將其刪除?難道怕洩密
    「四大發明」大家都非常了解,咱就不用多說了,今天我們來說說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地動儀。很多80後和90後的孩子都學過張衡和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它還配有一幅美麗的地震儀圖片。中間是一個銅壺,上面刻著八條龍。每個水龍頭下都有八隻金蟾蜍,它們抬起頭,張開嘴,象徵著八個方向。文中說,如果任何方向發生地震,相應方向的水龍頭都會吐出一顆珠子,掉進下面金蟾的嘴裡。
  • 東漢張衡地動儀舊址 附近將建現代地震臺
    東漢科學家張衡放置地動儀觀測地震的舊址附近,正在建設一座現代化的地震臺,今後將用現代化科技手段觀測地震活動,為我國未來地震預警預報研究提供該區域的基礎數據。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提起張衡,大家都會想到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地動儀作為我國第一件探測地震的儀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更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體現。眾所周知,張衡作為南陽五聖之一,又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對於東漢王朝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尤其是他發明的地動儀。
  • 揭開歷史層層迷霧,還原「渾天儀」和張衡的關係(三)
    要說渾天儀,首先繞不開張衡這個人。張衡(公元78年---139年),東漢科學家南陽西鄂(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字平子。靠自學成才聞名鄉裡的學者,後來被推薦到京師洛陽任職。但是張衡並不是渾天儀的發明者,這個事情讓我給你們一一道來。我們先說說渾儀。
  • 張衡:他是古代文明的驕傲,科技史上的標杆,為何被教科書刪除?
    在現在人們的心目中,張衡是一位科學家,其實他的頭銜很有一堆,如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等等,這些都可是於科學類,但他卻有一個其他科學家很少有的頭銜,他還是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張衡是科學家,也是文學家,但是,在中國歷史上,整個文明的進程幾乎就沒有給過科學以空間,到了大清還視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所以,張衡在兩千年的時間中,都是文學家,只是到了近現代,他轉身為科學家了。
  •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有這些發明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他發明地動儀的事跡,不僅在史書中有記載,還被收錄到教材中,在我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而除了發明地動儀,張衡還有很多巧妙的構思與製作,為我國天文學、氣象學、數學、機械製作等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原理是什麼
    張衡生在東漢時期,據記載當時竟然出現連續20年無年不震,地震災害十分猖獗。可想當時的朝堂和民眾受此影響之大,嚴重的年份可謂是民不聊生。
  • 張衡,東漢時期的偉大天文學家,他的祖父也曾被稱為神童
    張衡是東漢時期的人物,出生在78年,南陽五聖之一,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等等,張衡在中國天文學和機械技術以及地震學上有著非常出色的貢獻,還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張衡的家族是當地的大戶人家,他的祖父張堪被稱為聖童。
  • 張衡地動儀為何要退出歷史教科書,知道真相後你就明白被騙了很久
    時間上溯到近二千年前的東漢末年,有一位著名的科學家就發明了估測地震的儀器,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地動儀,這位集數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等身份於一體的偉大人物就是張衡。張衡自小聰明過人,用現代化說就是「神童」一般的人物,張衡自小離家到外地求學,而且對地理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來去了東漢都城洛陽並進入到了太學在那裡講學,結識了很多大家名人。張衡的名氣很大,甚至後來和班固、司馬相如、楊雄一起並稱為漢賦四大家,他先後在東漢朝廷裡擔任郎中、太史令、尚書等職,在天文、機械和地震學研究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震儀等作品。
  • 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真的能準確預知地震嗎?
    提及張衡,中國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一篇小短文《數星星的孩子》,這篇小短文的最後,告訴大家,這個孩子叫張衡,長大後成為了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歷史上,張衡的成就,遠不止於此,他不僅在天文方面造詣頗深,同時還是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曾經著有著名的《二京賦》一問,文採斐然。除此之外張衡還是一位發明家,最為人所熟知的便是盛傳為他所發明的地動儀,相傳此儀器能夠檢測地震。根據傳說,地動儀主體為筒狀物,有八條龍接於其身,分別在八個方向,龍嘴中含有金屬球。每張龍嘴下方為一張口蟾蜍。
  •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題: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升空 拉開我國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序幕」  餘曉潔、劉斐、董博婷  公元132年,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地動儀,成功測報了隴西地震,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000多年。
  • 我國古代最牛「穿越者」,製造出現代科學家都無法複製的機械
    著名的謀聖姜子牙、商聖範蠡,建立東漢政權的光武帝劉秀,以及今天的主人公被稱為「穿越者」的科學界大佬張衡。 張衡 張衡,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每一個時代的深淵裡,總有人抬頭仰望星空。
  • 他精通天文、歷算,是我國東漢中期渾天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徵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曆法、候望氣象、調理鐘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 被刪除的張衡和地動儀,是外國的質疑?還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他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在文學上,他的代表作《二京賦》一直被世人所尊崇,在《二京賦》中,張衡批評了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追求享樂,腐敗奢侈,對百姓如豬狗牛羊一樣予取予求,他主張統治階級應該提倡節儉,愛護百姓。
  • 偉大歷史科學家張衡,瀟灑一生,這項技術領先歐洲一千年
    張衡,字平子,是東漢時期荊州南陽西鄂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家之一張衡出生於沒落的世家子弟,他的祖父曾經擔任蜀郡大守等職,後來家道中落了,他從小過著較為清貧的生活,使得他能夠接觸到社會下層的勞動群眾,為了早日脫離這種苦日子,甚至是帶領許多人遠離這種生活,便成為了他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