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精通天文、歷算,是我國東漢中期渾天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2020-11-29 灰度車

安帝永初四年(公元111年),張衡應徵進京,先後任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等低、中級官職。其中擔任太史令時間最長,前後達十四年之久。太史令是主持觀測天象、編訂曆法、候望氣象、調理鐘律(計量和音律)等事務的官員。在他任職期間,對天文歷算進行了精湛的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漢朝時,關於天體運動和宇宙結構的學說已經出現了三種:蓋天說、渾天說和宣夜說。蓋天說創立最早,它認為天在上,地在下,天象一個半圓形的罩子,大地是平的,或者象一個倒扣著的盤子。渾天說主張天是渾圓的,日月星辰會轉入地下。至於大地,早期的渾天說認為大地是平的,東漢三國時期的陸績(公元187-219年)等進一步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概念,使渾天學說臻於完備。宣夜說卻認為天沒有一定的形狀,而是無邊無際的充滿氣體的空間,日、月、五星(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等都飄浮在氣體中。

張衡根據自己對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和實際觀察,認真研究了這三種學說,認為渾天說比較符合觀測的實際。他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渾天理論,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創製了一個能夠精確在表演渾天思想的「渾天儀」。他精通天文、歷算,具有很強的革新思想,先後寫出了《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等天文學著作,成為東漢中期渾天學說的代表人物之一。

張衡之所以能夠在科學上做出傑出成就,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和他堅持唯物觀點、反對唯心主義和迷信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聯繫。張衡一生為我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我國古代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謙虛謹慎、勤學不倦,在所從事的事業中表現出了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不畏強權、勇於進取的研究風格。而他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更值得我們學習。

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張衡請求告老還鄉不準,又被調到朝中做尚書,但只任職一年就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一歲。

張衡一生所著的天文學著作,以《靈憲》最為著名。這是一部闡述天地日月星辰生成和它們的運動的天文理論著作,代表了張衡研究天文的成果。它總結了當時的天文知識,雖然其中也有一些錯誤,但還是提出了不少先進的科學思想和獨到見解。例如,在闡述渾天理論的時候,雖然仍舊保留著舊的地平概念,並且提出了「天球」的直徑問題,但是張衡進一步明確提出在「天球」之外還是有空間的。他說:「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就是說,我們能夠觀測到的空間是有限的,觀測不到的地方是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宇宙。這段話明確地提出了宇宙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是無窮無盡的思想,是十分可貴的。

相關焦點

  • 跟隨張平子的足跡探詢地動儀的奇妙;領略人物銅雕製作的底蘊
    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
  • 天文歷算專家講解西藏天文氣象曆書 2020年雪頓節是8月19日
    不妨走進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了解一下。 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每年都會編寫一本西藏天文氣象曆書,人們根據它來安排農事、節日慶祝等一系列日常事務。翻開《2020年西藏天文氣象曆書》,可以看到今年雪頓節是8月19日。「雪頓節是每年藏曆6月30日,對應的公曆時間一般在8月中下旬。」西藏自治區藏醫院天文歷算研究所專家介紹。
  • 在科學領域做出了前無古人的成就,推動了我國天文事業的發展
    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張衡博學多才,富有創造力,他在天文歷算、文學哲學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
  •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原理是什麼
    解密張衡的地動儀有幾條龍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精通天文、歷算,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候風地動儀。地動儀圖張衡是渾天派的主要代表人之一,他傑出的改進了渾天儀,利用了齒輪的系統把渾象與計時漏壺之間很好的把握了起來,聯繫在一起,從而能夠在以我們從室內的角度去有效測看和計量恆星的位置。
  • 中國古代領先世界的天文科技成就
    張衡是東漢時傑出的太史令,才高於世、從容淡靜,他在天文、數學、機械、陰陽、歷算(推算歲時節候)和文學上都有極高的成就。月球背面的大撞擊坑周邊的環形山,被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張衡出生於東漢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字平子,家鄉在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祖父張堪為官清廉,曾任蜀郡太守。張衡自幼聰穎好學,多才多藝,善作文賦。他年輕輕就遊學於長安、洛陽兩京,細觀太學教授的學問,精通五經六藝,二十多歲已經博學過人,然而他的志向不在為官,而在治學以經世濟事。他拒絕了舉孝廉和多次徵召為官的機會,回到家鄉深居簡出潛心鑽研揚雄《太玄經》、天文、歷算。
  • 天文學是觀測的科學,我國古代最古老的天文觀測儀器是這個!
    天文觀測與宇宙學說五帝時代,中國社會從部落聯盟向國家演進。當此之時,天文觀測就由部落聯盟或國家掌控。《世本》說黃帝命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史記·曆書》記載顓頊任命重為「南正」以司天。考古發現證明這些傳說不虛。
  • 唐代著名僧人一行與他一生的成就——《大衍曆》
    一行一生中最主要的成就是編制《大衍曆》,他在製造天文儀器、觀測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測量方面也頗多貢獻。制定大衍曆:從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起,一行開始遍歷。經過兩年時間,寫成草稿,定名為《大衍曆》。《大衍曆》後經張說和歷官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從開元十七年起,根據《大衍曆》編算成的每年的曆書頒行全國。經過檢驗,《大衍曆》比唐代已有的其他曆法都更精密。開元二十一年傳入日本,行用近百年。
  • 【方志四川•歷史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創製成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有文字記載的新曆《太初曆》。他改革了不合理的歲首制度,改定為從孟春正月為歲首,從此有了現在的春節,後人尊他為「春節老人」;將24節氣納入中國曆法體系之中;改革置閏方法,使節令、物候與月份安排得更為準確,對農牧業生產和人民生活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他創製的渾天儀是世界上第一臺比較精密完整的觀測儀器。
  • 清代歷算梅文鼎:理可與牛頓齊名,文可提筆成詩,得康熙帝垂青
    在大家以為這個天才少年要大展手腳的時候,親人的相繼離世,使得梅文鼎不得不先放棄他考取功名的腳步。但是他研究的腳步從來沒有停止過。1660年,27歲的梅文鼎隨老師倪觀湖學習,在跟隨老師學習的過程中,他撰寫了四卷《歷學駢技》,其師讚嘆,認為「智過於己」,從這以後,梅文鼎便更堅定了自己在歷算方面的研究。
  • 不得不了解的科技豐碑人物-中國著名科學家
    中國著名科學家張衡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製圖學家、文學家、學者,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漢朝官至尚書,為我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祖衝之我國南北朝傑出的數學家、科學家,其主要貢獻在數學、天文曆法和機械三方面。他寫的《綴書》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作為唐代國子監算學課本。他還創造了《大明曆》,最早將歲差引入曆法。祖衝之還算出Π的真值在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成就。
  • 圖解紫微鬥數—道教天文歷算學
    **內容簡介** 作為世界上天文學起步最早、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我國早在原始社會就有了古代天文學的萌芽,並在此後數千年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其中許多成就都與道教密不可分,尤其是在宇宙論、星象學與歷算等方面,道教的貢獻非常大。而在所有道教天文歷算典籍之中,紫微鬥數是最完備、最成熟、也最隱秘的一支。
  • 在古代中國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架科學儀器」的他,你們知道嗎?
    一個人在他的一生中能創造一個「世界第一」已是非常了不起的了。可是在我國古代,有一位卓越的人物,用他非凡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創造了三個「世界第一架科學儀器」,為我國和世界的科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位偉人就是被譽為「製作侔造化」的東漢的張衡。
  • 他是中國古代唯一被稱為「聖」的科學家,3項成就早西方一千多年
    他就是張衡。 張衡,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科學家,他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上樹起了一座巍巍豐碑。張衡是一個全能型人才,他的成就不局限於天文。他在數學、地理、文學、機械、繪畫、曆法、史學、發明等方面均有突出的才華和成就。
  • 我國古代最牛「穿越者」,製造出現代科學家都無法複製的機械
    著名的謀聖姜子牙、商聖範蠡,建立東漢政權的光武帝劉秀,以及今天的主人公被稱為「穿越者」的科學界大佬張衡。 張衡 張衡,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每一個時代的深淵裡,總有人抬頭仰望星空。
  • 我國古代五位傑出科學家,第五位堪稱東方達文西,絕世天才!
    其實在我國古代,也出現過一些天才人物,他們在各個領域都有涉獵,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那時候沒有科學家這一稱呼,不過他們的確是不折不扣的科學家。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一下,這些前輩吧!其中第五位——沈括,乃是我國古代,無人能出其右的絕世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