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還有什麼貢獻?是文學家還是科學家?

2020-11-29 食品檢驗員培訓網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漢代能並稱科學家和文學家的估計就只有張衡了。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用精銅鑄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候風地動儀。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隆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裝飾著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裡面有一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裝置著發動的機關。外面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每條龍下面都對應著一隻蛤蟆,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其製造巧妙的樞紐機關,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且覆蓋嚴密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使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用嘴把它接住。銅丸落下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便知道有地震發生。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不動,於是順著動的那條龍昭示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發生的方位。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京城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學者們都驚異這地動儀怎麼不靈驗了。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都嘆服地動儀的神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候風地動儀只能在地震發生後測知地震的大概方位,不能預報地震。儘管如此,它也堪稱世界上地震儀的祖先,在此領域領先世界科技一千八百多年。因為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還是19世紀以後才有的事。

這說明張衡是科學家。

大概因了文學與書畫是近親的緣故,在中國歷代名人中,文學家兼書畫家的情形是不罕見的,如唐代的王維、宋代的蘇軾;而文學與科學就相對遠了些,故文學家兼科學家的情形就不多見了。而張衡就是一個文學家兼科學家的兩棲人才。中國文化傳統中,往往將傑出人才比龍稱龍,而張衡,顯然堪稱「人間傑龍」。那麼,從龍文化的角度,將張衡簡要地考察一番,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張衡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其代表作是《二京賦》,即《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賦》寫的西漢國都長安。其中涉「龍」的句子,如:「疏龍首以抗殿」,意為「疏通龍首山以高築宮殿」。「麒麟朱鳥,龍興含章,譬眾星之環極」,意為「麒麟、朱鳥、龍興、含章諸殿,就像眾星環繞北極一樣」。「想升龍於鼎湖」,意為「想到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千乘雷動,萬騎龍趨」,意為「千輛戰車如雷滾動,萬匹戰馬似龍騰奔」。「白虎鼓瑟,蒼龍吹篪(chí)」,意為「白虎前來鼓瑟,蒼龍前來吹篪」。「海鱗變而成龍,狀婉婉以昷昷」,意為「海中的魚變化成了龍,其形狀蜿蜿蜒蜒」。《東京賦》寫的東漢國都洛陽。其中涉「龍」的句子,如:「龍圖授羲,龜書畀(bì)姒」,意為「龍馬將河圖授給了伏羲,神龜將天書賜給了夏禹」。「龍飛白水,鳳翔參墟」,意為「龍飛起於白水之鄉,鳳高翔於晉豫之地」。「飛雲龍於春路」,意為「通向東方的大道上飛架起一座雲龍門」。「濯龍芳林,九穀八溪」,意為「皇宮內有濯龍池、芳林園,以及九穀八溪」。「九龍之內,實曰嘉德」,意為「九龍門裡面,有名為嘉德的大殿」。「龍雀蟠蜿,天馬半漢」,意為「龍雀飛旋環繞,天馬騰躍到空中」。「龍輅充庭,雲旗拂霓」,意為「天子的車輦停滿了庭院,繡著彩雲的旗幟飄拂得如天上的虹霓」。「火龍黼黻(ffú)」,意為「火和龍的花紋繡在禮服之上」。「乘鑾輅而駕蒼龍」,意為「天子乘坐著鑾輿駕著青色的龍馬」。「天子乃撫玉輅,時乘六龍」,意為「皇帝就撫著玉輦,乘坐著由六匹龍馬拉的車出行」……

以上的梳理和譯介,涉及政治、建築、神話傳說、音樂、禮儀、交通工具、服飾等各個方面。可以看出,東漢時期的龍文化已經相當豐富發達了,而作過郎中和太史令的張衡顯然對當時豐富發達的龍文化是喜歡的、熱愛的,而且有敏銳、全面、獨到的感知和研究,這使他能夠嫻熟、恰當地將龍的形象、詞彙用在鋪張揚厲、文採煥然的賦文之中。

由此可見張衡又是位文學家。

張衡,可謂是千古一奇才。

相關焦點

  •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有這些發明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他發明地動儀的事跡,不僅在史書中有記載,還被收錄到教材中,在我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而除了發明地動儀,張衡還有很多巧妙的構思與製作,為我國天文學、氣象學、數學、機械製作等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天文學家張衡有哪些發明了?他到底算是科學家還是文學家?
    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的學者還將他的工作和託勒密(86-161)相提並論。1802號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據《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
  • 一個「急剎車」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張衡(78年-139年),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張衡生活的年代裡,我國曾經發生過許多次地震。僅從公元89年起的30年內,京都洛陽和隴西等地,就先後發生33次地震和13次山崩地裂等災異現象。就在渾天儀製成後的第二年(公元119年2月)中原大地千裡冰封,寒意正濃。
  • 張衡是如何發明地動儀的?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 發明大王張衡,不只發明了地動儀,地動儀後他遇到了什麼大麻煩
    張衡,字平子,南陽人,眾所周知,他發明了地動儀,公元139年去世。除了地動儀之外,他還發明了很多東西。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給他帶來了什麼麻煩東漢的地震常常發生,此種地震的天災給東漢人民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張衡當時的官職是太史令,正是經歷了地震的痛苦,深知百姓的困難,因此他發明了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提起張衡,大家都會想到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地動儀作為我國第一件探測地震的儀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更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體現。眾所周知,張衡作為南陽五聖之一,又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對於東漢王朝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尤其是他發明的地動儀。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
  • 《張衡》教學設計告訴你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情趣。2、會認「錄、銅」等生字,會寫「傑、吉」等生字,掌握「傑出、貢獻」等詞語。2、簡介張衡: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從小愛科學,有許多重大的發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講的就是張衡的故事。 3、板書課題:9、張 衡【設計意圖:從古代文明談話導入,簡介張衡,激發學習興趣。】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34; (科聖)。東漢時期,地震比較頻繁,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的摸索研究發明了地動儀,成為了當時人類預測地震的先鋒,和國外的地震儀相比,早了整整1000多年,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而龍頭下面都有一個蟾蜍在下面,一旦哪個方向發生地震的話,龍口中的小珠子就會落入蟾蜍口中。張衡做出的這項成就,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
  • 地動儀發明於哪個朝代 地動儀發明於什麼朝代
    地動儀大家都知道,它能預測地震發生的方位,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發明。但是地動儀的發明是哪個朝代呢?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地動儀發明於哪個朝代吧。地動儀是東漢時期張衡發明的。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屬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 被刪除的張衡和地動儀,是外國的質疑?還是對自我文化的不自信
    他是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在文學上,他的代表作《二京賦》一直被世人所尊崇,在《二京賦》中,張衡批評了當時的統治階級為了追求享樂,腐敗奢侈,對百姓如豬狗牛羊一樣予取予求,他主張統治階級應該提倡節儉,愛護百姓。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件被發明出來的寶貝是與地震有關的,這件寶貝就是「地動儀」。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時候,經常發生地震。當時張衡絞盡腦汁發明了「地動儀」,它也被叫做「候風地動儀」。這既然是為了地震而發明的,那麼這件寶貝可以預測地震嗎?張衡發明的這件「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它只能知道震後的方位。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件被發明出來的寶貝是與地震有關的,這件寶貝就是「地動儀」。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時候,經常發生地震。當時張衡絞勁腦汁發明了「地動儀」,它也被叫做「候風地動儀」。這既然是為了地震而發明的,那麼這件寶貝可以預測地震嗎?張衡發明的這件「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它只能知道震後的方位。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是個全能青年,卻仍逃不過現實的磋磨
    我國古代的很多名人走的都是文人的路子,但也有一些人,在「科研」方面有不小的成就,比如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張衡。張衡是漢朝時期的一個全能青年,他最大的成就是發明了地動儀等物,除此之外,張衡還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和地理學家。
  • 地動儀的作用是否被誇大?科學家:的確是跨時代的發明!
    我們知道,古代中國有四大聞名世界的發明,分別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這四大發明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每一個中國人的驕傲!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除了這四大發明外,還有很多偉大的發明,每一個都具有跨時代的意義,而我們今天所要說的地動儀就是如此
  • 中科院馮銳:張衡地動儀「懸垂擺」復原模型是現代人對歷史的逼進
    馮教授等此次專程來南陽,除了參觀市張衡博物館,瞻仰中國東漢時期著名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張衡的豐功偉績之外,還特意為張衡博物館捐贈了他們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張衡地動儀「懸垂擺」復原模型。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其實也是一位全能選手
    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著嘴」。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於1951年復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復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爭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刪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 我國第一個寫到佛教的文學家,是東漢的大科學家張衡!
    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很多,但文理兼修的通才(既是文學家,又是科學家)卻不多見;漢代的張衡正是這樣一位牛人!科學方面,他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寫有天文學著作《靈憲》、《渾儀圖注》,數學著作《算罔論》等;文學方面,他和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有《二京賦》、《歸田賦》等代表作。
  •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地動儀的原理是什麼
    太史令張衡更是深受其擾,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試驗探究,經過年復一年的努力,於公元132年有所成,成功創造了地動儀。世界其他國家類似地震測量類儀器的發明均是1800年以後的事情了。地動儀復原圖張衡地動儀全身精銅打造,直徑有2.7米,外形神似酒樽,中有都柱。八龍八蟾餘,精準對應。地震發生前或者說地震發生時,總有異於平時的波動,而不同的聲波傳播的時間不同。
  • 我國院士:房梁上吊一塊肉,都比地動儀強,張衡地動儀被移出課本
    地震發生在今天的甘肅天水一帶,身在洛陽的張衡成功預測了一千多公裡外的地震,震動了國人。張衡是東漢人,不僅是一個科學發明家,他還是一個天文學家、數學家、地理學家以及文學家,標籤多,能力強,是當時的「五聖之一」,可見張衡絕非凡人。張衡的地動儀是在公元132年發明的。這個地動儀是什麼樣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