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明人張溥編有《張河間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張衡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木聖」(科聖),由於他的貢獻突出,聯合國天文組織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太陽系中的1802號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後人為紀念張衡,在南陽修建了張衡博物館,漢代能並稱科學家和文學家的估計就只有張衡了。
《後漢書·張衡傳》記載,漢順帝陽嘉元年,張衡用精銅鑄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地動儀—候風地動儀。直徑有八尺,蓋子中央隆起,樣子像個大酒樽,外面裝飾著篆體文字和山、龜、鳥、獸的圖案,裡面有一根粗大的銅柱,銅柱周圍伸出八條滑道,裝置著發動的機關。外面有八條銅龍,龍口各含一枚銅丸,每條龍下面都對應著一隻蛤蟆,蛤蟆張著嘴巴,準備接住龍口吐出的銅丸。其製造巧妙的樞紐機關,都隱藏在酒樽形的儀器中,且覆蓋嚴密沒有一點縫隙。如果發生地震,儀器外面的龍就震動起來,使機關發動,龍口吐出銅丸,下面的蛤蟆就用嘴把它接住。銅丸落下的聲音清脆響亮,守候儀器的人便知道有地震發生。地震發生時只有一條龍的機關發動,另外七個龍頭不動,於是順著動的那條龍昭示的方向,就能知道地震發生的方位。有一次,一條龍的機關發動了,可是京城洛陽並沒有感到地震,學者們都驚異這地動儀怎麼不靈驗了。幾天後,驛站上傳送文書的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區發生了地震,於是大家都嘆服地動儀的神妙。從此以後,朝廷就責成史官根據地動儀,記載每次地震發生的方位。
候風地動儀只能在地震發生後測知地震的大概方位,不能預報地震。儘管如此,它也堪稱世界上地震儀的祖先,在此領域領先世界科技一千八百多年。因為用儀器來觀測地震,在國外還是19世紀以後才有的事。
這說明張衡是科學家。
大概因了文學與書畫是近親的緣故,在中國歷代名人中,文學家兼書畫家的情形是不罕見的,如唐代的王維、宋代的蘇軾;而文學與科學就相對遠了些,故文學家兼科學家的情形就不多見了。而張衡就是一個文學家兼科學家的兩棲人才。中國文化傳統中,往往將傑出人才比龍稱龍,而張衡,顯然堪稱「人間傑龍」。那麼,從龍文化的角度,將張衡簡要地考察一番,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張衡與司馬相如、楊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其代表作是《二京賦》,即《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賦》寫的西漢國都長安。其中涉「龍」的句子,如:「疏龍首以抗殿」,意為「疏通龍首山以高築宮殿」。「麒麟朱鳥,龍興含章,譬眾星之環極」,意為「麒麟、朱鳥、龍興、含章諸殿,就像眾星環繞北極一樣」。「想升龍於鼎湖」,意為「想到黃帝在鼎湖乘龍升天」。「千乘雷動,萬騎龍趨」,意為「千輛戰車如雷滾動,萬匹戰馬似龍騰奔」。「白虎鼓瑟,蒼龍吹篪(chí)」,意為「白虎前來鼓瑟,蒼龍前來吹篪」。「海鱗變而成龍,狀婉婉以昷昷」,意為「海中的魚變化成了龍,其形狀蜿蜿蜒蜒」。《東京賦》寫的東漢國都洛陽。其中涉「龍」的句子,如:「龍圖授羲,龜書畀(bì)姒」,意為「龍馬將河圖授給了伏羲,神龜將天書賜給了夏禹」。「龍飛白水,鳳翔參墟」,意為「龍飛起於白水之鄉,鳳高翔於晉豫之地」。「飛雲龍於春路」,意為「通向東方的大道上飛架起一座雲龍門」。「濯龍芳林,九穀八溪」,意為「皇宮內有濯龍池、芳林園,以及九穀八溪」。「九龍之內,實曰嘉德」,意為「九龍門裡面,有名為嘉德的大殿」。「龍雀蟠蜿,天馬半漢」,意為「龍雀飛旋環繞,天馬騰躍到空中」。「龍輅充庭,雲旗拂霓」,意為「天子的車輦停滿了庭院,繡著彩雲的旗幟飄拂得如天上的虹霓」。「火龍黼黻(ffú)」,意為「火和龍的花紋繡在禮服之上」。「乘鑾輅而駕蒼龍」,意為「天子乘坐著鑾輿駕著青色的龍馬」。「天子乃撫玉輅,時乘六龍」,意為「皇帝就撫著玉輦,乘坐著由六匹龍馬拉的車出行」……
以上的梳理和譯介,涉及政治、建築、神話傳說、音樂、禮儀、交通工具、服飾等各個方面。可以看出,東漢時期的龍文化已經相當豐富發達了,而作過郎中和太史令的張衡顯然對當時豐富發達的龍文化是喜歡的、熱愛的,而且有敏銳、全面、獨到的感知和研究,這使他能夠嫻熟、恰當地將龍的形象、詞彙用在鋪張揚厲、文採煥然的賦文之中。
由此可見張衡又是位文學家。
張衡,可謂是千古一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