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教學設計告訴你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

2020-11-29 社會小二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情趣。

2、會認「錄、銅」等生字,會寫「傑、吉」等生字,掌握「傑出、貢獻」等詞語。

3、理解課文內容,教育學生破除迷信、相信科學,養成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教學重點:了解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情趣。

教學難點:教育學生大膽破除迷信、相信科學,養成多動腦、勤動手的習慣。

教學準備:小黑板、生字詞卡片。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生字,理解詞語意思,初步了解課文大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發明創造嗎?那大家了解張衡嗎?

2、簡介張衡: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學家,從小愛科學,有許多重大的發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講的就是張衡的故事。

3、板書課題:9、張 衡

【設計意圖:從古代文明談話導入,簡介張衡,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小黑板出示自讀提示:

①自由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藉助拼音或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通句子。

②想一想課文講了張衡的什麼事。

2、小黑板出示生字詞,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3、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朗讀中的錯誤。

【設計意圖:識字解詞是學習課文和理解課文的基礎,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可以讓學生讀正確、讀流利。】

三、默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默讀課文,思考:從哪些地方看出張衡是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 2、小組討論。

3、反饋。(相機疏理課文的內容)

4、你從課文中還知道了什麼?

【設計意圖:直奔課文的教學重點,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和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師指導書寫生字、組詞。

板書設計:

9、 張衡

東漢 科學家

地動儀 測定地震

作業設計:

1、抄寫本課生字詞語。

2、比一比,再組詞。

記( )狀( )灑( )析( )徵( )

紀( )壯( )酒( )折( )證( )

3、選詞填空:

發生 發明 發現

①他認真記錄產,研究地震現象,經過細心考察和分析,( )了一種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地動儀。

②同學們繼續向前走著,突然( )小路旁的大樹上,掛著一條條像蠟燭一樣的東西。

③這個故事( )在離現在差不多兩千多年的東漢時期。

相關焦點

  • 一個「急剎車」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小編在前一篇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渾天儀的誕生,我的這一篇文章給朋友們講講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張衡發明地動儀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在必然性中,張衡的科學素養(長期研究觀察天象和地理),工作崗位(太史令),社會痛點(張衡生活的時代地震特別多)都是重要因素,但偶然性因素卻與一次「急剎車」有關——當然這個「車」是馬車。
  • 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原標題:刪除「張衡地動儀」是對科學和歷史的尊重 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那個被印在教材上影響了幾代中國人、由王振鐸復原、以「直立杆」為理論基礎製作的地動儀模型,開始淡出當代青少年的視野。
  • 歷史課本刪除張衡地動儀?人教社回應
    記者昨日採訪專業人士了解到,張衡地動儀實物和圖樣早已失傳,目前的複製品並不能正常監測地震。有教育專家指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張衡地動儀出現在教材當中仍有其意義與價值。「我上學的時候,關於張衡地動儀那一節圖文並茂,看著後人設計的地動儀模型,非常容易理解課本內容。」江蘇無錫僑誼實驗中學教師塗蘇豫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學校的歷史課本一直以來均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提起張衡,大家都會想到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地動儀作為我國第一件探測地震的儀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更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體現。眾所周知,張衡作為南陽五聖之一,又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對於東漢王朝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尤其是他發明的地動儀。
  •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有這些發明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他發明地動儀的事跡,不僅在史書中有記載,還被收錄到教材中,在我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而除了發明地動儀,張衡還有很多巧妙的構思與製作,為我國天文學、氣象學、數學、機械製作等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 人教社否認歷史課本 刪除張衡地動儀內容
    據報導,張衡地動儀被刪除,是因為有專家認為其模型一直存有疑問,並向相關教育部門進行反映。  「我上學的時候,關於張衡地動儀那一節圖文並茂,看著後人設計的地動儀模型,非常容易理解課本內容。」江蘇無錫僑誼實驗中學教師塗蘇豫告訴新京報記者,他們學校的歷史課本一直以來均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
  • 張衡是如何發明地動儀的?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那麼,問題來了,張衡地動儀真的那麼不堪?張衡本人在公眾眼裡,張衡是個偉大的科學發明家。實際上,張衡還是一個地理學家、文學家、天文學家。張衡生活在距今近2000年前的東漢時期,在那個科學尚屬懵懂,文化暗淡,思想束縛的年代,張衡能夠發明出地動儀,足以稱為不凡。張衡地動儀此前課本上的地動儀被認為就是張衡版地動儀,當然,即便當時這個模型出來時,遭來了很多人的質疑,但是其仍舊強勢登上了課本。
  • 發明大王張衡,不只發明了地動儀,地動儀後他遇到了什麼大麻煩
    張衡,字平子,南陽人,眾所周知,他發明了地動儀,公元139年去世。除了地動儀之外,他還發明了很多東西。天文學上,張衡製造了渾天儀,這是一臺精密的天文儀器,主要用來演示星空的變化。他還寫了一本有關天文學的著作,叫做《靈憲》,當時他就指出宇宙是無限的,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只是反射太陽光芒,日蝕其實就是地球遮住了太陽光。所以你看張衡在東漢那麼遠古的年代,就已經測到了天文的秘密。
  • 有關張衡地動儀,你為什麼覺得被教科書騙了?
    在歷史上,漢朝的張衡曾經發明了一個名為地動儀的裝置,這在史書上有明確記載,不過因為歷史的原因,今天我們看不到地動儀的的實物,後經過相關專家努力,張衡地動儀複製品終於出現。但圍繞張衡地動儀的爭議一直不斷。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為什麼?
    說起張衡,你應該不陌生。張衡地動儀的發明讓很多學生崇拜,曾經出現在課本裡的張衡地動儀卻被移出了教科書。更有院士稱,它模型簡陋粗糙,對地震的敏感度低於居民。這是怎麼回事?這一切還要從學生時代的課文說起。我記得小時候看到地動儀的照片的時候,真的覺得張衡這個人很厲害,幾千年前就能檢測到地震。但其實,張衡製造的地動儀並沒有流傳下來,而且張衡的地動儀並不是預測地震的。因為古代通訊非常落後,地動儀其實是獲知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的。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其實也是一位全能選手
    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著嘴」。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於1951年復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復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爭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刪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 張衡地動儀被歷史課本刪除?人教社:教材中對張衡及地動儀有專門介紹
    新京報快訊 (記者王俊)近日,有媒體報導稱,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
  • 張衡地動儀,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1)我在最近兩天才得知,自己小學所學的內容:東漢人張衡,世界上首次發明地震監測儀器-地動儀,已經在2017年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被刪除了。為什麼,為什麼?這可是幾代中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內容。
  • 張衡的地動儀,被移除歷史書,你怎麼看
    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發明了渾天儀、地動儀,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人譽為&34; (科聖)。東漢時期,地震比較頻繁,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經過多年的摸索研究發明了地動儀,成為了當時人類預測地震的先鋒,和國外的地震儀相比,早了整整1000多年,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而龍頭下面都有一個蟾蜍在下面,一旦哪個方向發生地震的話,龍口中的小珠子就會落入蟾蜍口中。張衡做出的這項成就,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驕傲。
  • 「張衡地動儀」被刪出教材?因為不科學?真相是…
    畢業多年之後,你還記得多少課本中的知識?比如說這個人,你是否還有印象?是不是已經把學到的知識都還給老師了?不過沒關係,說到他的名字,你肯定會很熟悉,他就是東漢時期的科學家——張衡。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在《後漢書張衡列傳》中,流傳下來的雖只有零星的文字記錄,但直到現在,其和製造人張衡一同,仍被視為中國古代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並且進入教科書之中,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1953年中國發行的「張衡地動儀」郵票。
  • 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實際上我那篇文章並沒有涉及高深的地震學知識,依據的只是事實判斷和史料。了解地動儀復原模型的工作原理,只需要掌握物理學和地震學的常識即可,而這些常識恰恰是張衡所不具備的,我們倒是完全可以說:「張衡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為什麼地震局研究人員反而如此信任張衡能夠研製出管用的地動儀呢?從張衡留下的文字敘述看,他對地震的認識,並沒有超出當時的中國學者。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地震所帶來的傷痛大家都知道,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所帶來的傷痕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件被發明出來的寶貝是與地震有關的,這件寶貝就是「地動儀」。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時候,經常發生地震。當時張衡絞盡腦汁發明了「地動儀」,它也被叫做「候風地動儀」。這既然是為了地震而發明的,那麼這件寶貝可以預測地震嗎?張衡發明的這件「地動儀」不能預測地震,它只能知道震後的方位。
  • 被製造出來的「張衡地動儀」
    這個地動儀的故事被當作中國偉大科技發明的典範。但大多數學生,甚至包括講述這個故事的老師們並不知道,他們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這個故事誕生的時間並沒有那麼久遠——直至1950年代,這個故事中的地動儀才被「製造」出來,並進入教科書中,演變成幾代人的集體記憶。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在疾病和災難面前,人類是那樣的渺小脆弱。如果說疾病還可以控制,有辦法預防,那麼災難是真的完全沒有辦法。地震就是威力最大的自然是災害之一,地震來臨的時候,房屋頃刻間倒塌,良田陷入了地下,所到之處,生靈塗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