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地動儀,張衡還有這些發明

2020-11-22 中國經濟網

  張衡是我國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科學家,他發明地動儀的事跡,不僅在史書中有記載,還被收錄到教材中,在我國幾乎人人耳熟能詳。而除了發明地動儀,張衡還有很多巧妙的構思與製作,為我國天文學、氣象學、數學、機械製作等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衡,字平子,是東漢時期南陽西鄂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人。他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祖父張堪曾經擔任過蜀郡太守和漁陽太守,在當地很有名望,但隨著祖父病故,家境敗落,所以他從小過著清貧的生活。雖然生活貧困,但張衡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很小的時候就很擅長寫文章。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在17歲那年,張衡決心出外遊歷,他先是來到了三輔地區,也就是西漢時期以都城長安為中心的京兆、左馮翊、右扶風,相當於今天陝西中部地區,然後再從三輔來到京師洛陽,在那裡熟讀五經,貫通六藝,並且與馬融、崔瑗等青年學者結為摯友。

  雖然學問出色,但張衡並不熱衷於功名,直到23歲那年,才答應了南陽郡太守鮑德的邀請,擔任南陽郡主簿。回到南陽後,他精心鑽研天文、陰陽、歷算等方面的學問,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特例徵召他為郎中,並很快升其為太史令,專門掌管天時、星曆。在任太史令期間,張衡寫出了《靈憲》《算罔論》等著作,還製作了渾天儀。

  《靈憲》是我國第一部重要的天文學理論著作,在書中,張衡全面闡述了天的生成和結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日月星辰的本質等問題,並且第一次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極大地提高了我國古代天文學水平,使其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算罔論》是張衡在數學方面的重要著作,雖然已經失佚,但劉徽在《九章算術注》中引用了張衡的一些觀點,從中我們可以知道張衡提出了π=√10,對祖衝之推算出圓周率起到了促進作用。

  渾天儀是古代觀測天象的儀器。東漢時期,關於宇宙的學說主要有蓋天說和渾天說兩種,蓋天說認為地是平的,天像一隻碗扣在地上;渾天說認為天像蛋殼,地像蛋黃。相較而言,渾天說有較多的支持者,他們製作了不少觀測天象的儀器,被稱為渾天儀,比如漢武帝時期的落下閎就曾經製作過渾天儀。而張衡在繼承和發展了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渾天儀進行了改造。他先是用竹篾做了一個小模型,稱作小渾,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進行了多次試驗、改進之後,才用銅鑄而成。

  《晉書·天文志》對張衡所改造過的渾天儀有詳細的記載,從記載中可以知道,張衡所造的渾天儀主體是一個大銅球,和現在的天球儀類似。上面有南北極、黃道、赤道、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和日月等恆星。在銅球相當於南、北極的地方,有一根可以旋轉的軸。球體外面還有兩個圓環,其中通過南北極的圓環叫子午圈,另一個是表示地平線的地平圈。銅球由西向東旋轉之後,就可以看到刻在上面的星星升到地平圈之上,隨著旋轉向地平圈之下落去,正如天空中恆星東升西落的樣子。張衡渾天儀的偉大之處在於,他通過設計,用水力來轉動銅球,並且使得銅球轉動一周的速度和地球自轉一周的速度一樣。所以,當銅球轉動起來後,人們在室內看著渾天儀,就能知道室外的夜空中哪顆星剛升起,哪顆星已經到了半空中,哪顆星就要落下去了。

  更巧妙的是,張衡還設計了一個叫做「瑞輪蓂莢」的機械裝置。所謂瑞輪是指月亮,蓂莢則是傳說中的一種神草。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這種神草生長在古代聖王堯的時代,月朔之日,也就是每個月的農曆初一開始,每日長出一片葉子,半個月就長十五莢,十六日之後,又一天掉一莢,到月晦之日,也就是每個月農曆的最後一天,葉子就掉完了。如果碰上這個月是少一天的小月,那麼最後那片葉子就會凋零但是不掉落。因為這種草可以指示出日期和月相,所以又叫「歷莢」。張衡根據這個傳說製造了一種機械裝置,能夠「隨月盈虛,依歷開落」,說是當時的活動日曆也不為過。

  在漢順帝初年,經過兩次轉任之後,張衡又當上了太史令,並發明了地動儀。有時候,人們也將地動儀稱為侯風地動儀,但實際上,侯風儀是張衡在氣象學方面的一項發明,可以用來測風的方向,和西方屋頂上的侯風雞類似,但卻比西方要早一千多年。

  在機械製作方面,根據《太平御覽》記載,張衡曾經製作過木鳥。這個木鳥不僅有翅膀,而且在鳥腹中有機關,藉助機關和翅膀,木鳥可以飛數裡地。此外,張衡還製作過一種有三個輪子,可以自轉的機械,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記裡鼓車,但也有人認為這就是指南車。這些靈巧的機械都已經失傳了,但書籍中留下的相關記載足以證明張衡在機械製作中的高超技藝。晉代的葛洪將張衡和一位三國時期的機械大家馬鈞稱為「木聖」。

  張衡的這些創造發明,令人嘆服,和他同時代的學者,也是他的好友崔瑗曾說他「奇技偉藝,磊落炳煥。術數窮天地,製作侔造化」;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曾說他是世界史中罕見的全面發展的人物。如今,張衡的名字不僅被各種科技史典籍記載,也被永遠地刻在了天體上。197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月球上一座環形山命名為「張衡山」,並在7年之後,把太陽系中編號為1802的小行星命名為「張衡星」。

  作者系濟南中華文化學院(濟南市社會主義學院)講師

相關焦點

  • 除了地動儀,張衡還發明了哪些好玩的東西
    東漢時期的張衡,堪稱一個全才。他在天文學、數學、地理學、文學等方面都有著很高的造詣。 公元132年,張衡發明了候風地動儀。
  • 發明大王張衡,不只發明了地動儀,地動儀後他遇到了什麼大麻煩
    張衡,字平子,南陽人,眾所周知,他發明了地動儀,公元139年去世。除了地動儀之外,他還發明了很多東西。天文學上,張衡製造了渾天儀,這是一臺精密的天文儀器,主要用來演示星空的變化。他還寫了一本有關天文學的著作,叫做《靈憲》,當時他就指出宇宙是無限的,月亮本身不會發光,只是反射太陽光芒,日蝕其實就是地球遮住了太陽光。所以你看張衡在東漢那麼遠古的年代,就已經測到了天文的秘密。
  • 一個「急剎車」讓張衡發明了地動儀
    張衡像漢朝有兩個偉大科技發明都與張衡有關小編在前一篇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渾天儀的誕生,我的這一篇文章給朋友們講講張衡發明地動儀的故事。張衡發明地動儀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在必然性中,張衡的科學素養(長期研究觀察天象和地理),工作崗位(太史令),社會痛點(張衡生活的時代地震特別多)都是重要因素,但偶然性因素卻與一次「急剎車」有關——當然這個「車」是馬車。
  • 張衡只發明了地動儀嗎?他還發明了這些不為人知的東西
    我們從小就從課本上學習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但張衡一生中不僅發明了地動儀這一偉大成就,而且還有許多發明,只有這臺地動儀是最著名的。畢竟古代有很多自然災害,沒有現代科學的方法來準確預測,所以只能建造一個相對簡單的地動儀。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在科技那麼發達的現代,人們都拿這些自然災害束手無策,而在通訊不便的古代,有的百姓死與地震都不會有人知曉。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件被發明出來的寶貝是與地震有關的,這件寶貝就是「地動儀」。公元132年(東漢時期)的時候,經常發生地震。當時張衡絞盡腦汁發明了「地動儀」,它也被叫做「候風地動儀」。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如果活在現代,能否獲得諾貝爾獎?
    一、地動儀地震所帶來的傷痛大家都知道,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所帶來的傷痕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目前為止人們依然沒有有效的技術工具,在地震來臨之前就準確地預測到地震。在科技那麼發達的現代,人們都拿這些自然災害束手無策,而在通訊不便的古代,有的百姓死與地震都不會有人知曉。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其實也是一位全能選手
    提到張衡,想必大家腦海中浮現的就是地動儀,「酒缸肚子大,八龍居八方,龍嘴含龍珠,蛤蟆張著嘴」。不過大家印象中的地動儀,其實是歷史學家王振鐸先生根據古籍記載於1951年復原的模型,張衡發明的原型早已失傳。復原的地動儀一直以來頗有爭議,考慮到科學性和可靠性,2017年的教材已對其做了編排調整,古代科學中刪除了張衡的這一趴。
  • 張衡是如何發明地動儀的?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晚年因病入朝任尚書,於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北宋時被追封為西鄂伯。張衡在天文學方面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等,數學著作有《算罔論》,文學作品以《二京賦》、《歸田賦》等為代表。《隋書·經籍志》有《張衡集》14卷,久佚。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還有什麼貢獻?是文學家還是科學家?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漢族,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南陽五聖之一,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中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在東漢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間相等職。
  • 《張衡》教學設計告訴你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
    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張衡發明地動儀的經過和意義,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情趣。2、會認「錄、銅」等生字,會寫「傑、吉」等生字,掌握「傑出、貢獻」等詞語。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哪些發明創造嗎?那大家了解張衡嗎?
  • 張衡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後,引來一片質疑,難道張衡地動儀不存在
    提起張衡,大家都會想到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地動儀作為我國第一件探測地震的儀器,不僅是人類文明的象徵,更是古代科學技術的體現。眾所周知,張衡作為南陽五聖之一,又是東漢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他對於東漢王朝的貢獻我們有目共睹,尤其是他發明的地動儀。
  • 歷史最大陰謀:張衡—候風地動儀
    我們知道,在地震前期,幾分鐘到兩三天內(一天內的居多),很多動物都會有異常的反應,例如,牛、馬、驢、騾驚慌不安、不進廄、不進食、亂鬧亂叫、豬 不進圈、不吃食、亂叫亂鬧、鼠 白天成群出洞,像醉酒似的發呆、不怕人、驚恐亂竄、叼著小鼠搬家,還有蛇冬眠出洞,這些都可以說明,地震前期是能夠被感知的,只不過人感知不到。那我們再來看看地動儀。
  • 發明地動儀的張衡:是個全能青年,卻仍逃不過現實的磋磨
    我國古代的很多名人走的都是文人的路子,但也有一些人,在「科研」方面有不小的成就,比如今天要給大家說的張衡。張衡是漢朝時期的一個全能青年,他最大的成就是發明了地動儀等物,除此之外,張衡還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和地理學家。
  • 失傳的張衡地動儀:我身世複雜,但不是假的
    真品早在張衡去世以後就失傳了 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一直以來都是國際上權威的人類智力作品維護者。在聯合國智慧財產權組織大廳,曾經展覽我國政府1980年所贈送的景泰藍張衡地動儀,彼時同框的還有美國第一次登月時帶回的石頭。 可以說,這是在某一方面上肯定了中國古代科技技術水平。
  • 張衡地動儀,到底是個什麼東東?
    (1)我在最近兩天才得知,自己小學所學的內容:東漢人張衡,世界上首次發明地震監測儀器-地動儀,已經在2017年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科書七年級上冊中被刪除了。為什麼,為什麼?這可是幾代中國小學生必須掌握的歷史內容。
  • 張衡地動儀不如房梁上的一塊肉?地動儀被移出教科書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事引起了廣泛的討論,那就是張衡地動儀被移出了課本。張衡的地動儀為何被移出課本?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此前的仿造模型不具有張衡地動儀的預測功能,而張衡的地動儀又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因此真正的張衡地動儀究竟能否預測地震,就成了疑問,最終課本將其剔除。
  • 張衡地動儀從教科書中「消失」
    張衡地動儀記載,「陽嘉元年,復造候風地動儀……中有都柱……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如有地動,尊則振龍機發吐丸,而蟾蜍銜之」。在2010年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中,曾經介紹了張衡和他的地動儀。
  • 再說張衡的地動儀是否管用
    了解地動儀復原模型的工作原理,只需要掌握物理學和地震學的常識即可,而這些常識恰恰是張衡所不具備的,我們倒是完全可以說:「張衡對地震這個領域並不了解。」為什麼地震局研究人員反而如此信任張衡能夠研製出管用的地動儀呢?從張衡留下的文字敘述看,他對地震的認識,並沒有超出當時的中國學者。
  • 張衡地動儀管用嗎? 方舟子:和模型一樣是擺設
    提起中國古代科學家,很多人會想到東漢大學者張衡。而提起張衡,人們馬上會想到他發明的地動儀。那個八隻蛤蟆對著八條龍張嘴的復原模型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的藝術品。張衡的發明如此深入人心,以致近年來每有大地震,總有人指責地震局:「張衡的地動儀都能預報地震,你們這些地震專家怎麼這麼無能?」
  • 張衡地動儀被撤出課本?專家發聲:仿製模型還不如房梁上吊的肉
    提起張衡,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會是地動儀。其實我們原來從課本上所看到的地動儀的圖片,只是後人仿製復原的,並不是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的原貌。最近有消息稱,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將被從小學課本裡面移除。正是因為這只是個模型,而非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