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說渾天儀,首先繞不開張衡這個人。
張衡(公元78年---139年),東漢科學家南陽西鄂(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字平子。
靠自學成才聞名鄉裡的學者,後來被推薦到京師洛陽任職。
但是張衡並不是渾天儀的發明者,這個事情讓我給你們一一道來。
我們先說說渾儀。渾儀和張衡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
渾儀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用來測量天體坐標和兩天體間角度距離的主要儀器。
史籍記載渾儀的製造始於漢落下閎。

渾儀並不是落下閎最先發明的,他說:
「年輕的時候就能做這種儀器,那時只有根據尺寸製造而已,不知道其中的道理,以後越做越明白,做的也好了,至今已七十歲,才知道了一點其中奧秘,我又快要老死了」。
這說明在落下閎年輕的時候,社會上就已出現了渾儀,他並不是首創者,也許他的家族是世代做渾儀的工匠和發明家。
漢初的渾儀結構不會複雜,大概只有一個赤道環,一個赤經雙環夾著窺管,能測的天體的赤經和去極度。

赤徑二十八宿距星為各個標準點,以入宿度的形式表達出來。
用這架只有赤道坐標的儀器來度量太陽月亮的運動,發現兩者的運動都不均勻。
這同西漢文學家的想法不同,於是大家都在找原因,後來發現日月的運動都是沿黃道的(當時月球依白道而行的認識還未達到)。
它們其使在黃道上均勻運動,以赤道來度星當然就不是均勻的了。
公元104年,東漢和帝下令賈逵另制架一架儀器,用來測量日月的運動。
他在渾儀上增設了黃道環,以黃道來測量日月運動,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架黃道銅儀。

賈逵用他的黃道銅儀來測量日月的運動,發現太陽的運動顯得均勻了(其實也應該是不均勻的。
因他的儀器精度不夠,當時也沒有這樣的認識),月亮的運動總是不均勻的。
賈奎根據自己的實際觀測,大膽地得出結論:
月亮的運動是不均勻的。
這一發現是改進儀器得到了第一個結果,它導致了立法的進步,也豐富了人們對天體運動的知識,為以後太陽運動不均勻的發展打下了思想基礎。
所以在漢代渾儀的發展過程中,張衡基沒有參與。
渾儀通過漢代高速的發展,到了唐代有天文學家李淳風設計了一架比較精密完善的渾天黃道儀。
元代天文學家郭守敬將渾儀簡化創造了簡儀。

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四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比古希臘早約60年。
人們現在可以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看到明代正統二年至七年(1437---1442)間製造的渾天儀。
關於渾天儀的故事,我們明天接著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