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歷史層層迷霧,還原「渾天儀」和張衡的關係(六)

2020-11-29 追花奪蜜苦也甜

張衡(公元78年---139年)

要說渾天儀,首先繞不開張衡這個人。

張衡(公元78年---139年),東漢科學家南陽西鄂(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字平子。

靠自學成才聞名鄉裡的學者,後來被推薦到京師洛陽任職。

但是張衡並不是渾天儀的發明者,這個事情讓我給你們一一道來。

張衡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

「蓋天說」之後又有了「渾天說」,在解釋天文現象上「渾天說」似乎更高一籌,因而得到很多的擁護者。

渾天說

渾天說是我國古代科學家,為了更好地解釋自然現象,避開蓋天說所遇到的困難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張衡在《渾天儀圖注》裡闡述了渾天說的主要思想:

天是一個球殼,天包著地,像蛋殼包著蛋黃。

天外是氣體,天內有水,地漂在水上。

全天為3651/4度,其一半蓋在地上,一半環於地下,所以二十八宿恆星只能看到其中的一半。

南極和北極整整相差半個圓周。

天的旋轉正如滾動的車輪,沒有停止的跡象。

《渾天儀圖解》部分內容

分析渾天家製造的渾儀和渾象,有助於了解渾天說在解釋天象方面的能力。

與極軸垂直的圓有五個。

靠近北極的圓叫恆顯圈,凡在圈內的恆星,全年總在地面以上。

靠近南極的圓叫恆隱圈,圈內的恆星總在地面以下,全年都看不到。

位於中間的圓代表天赤道。

看文字結合圖更明白

太陽在春分和秋分時,沿天赤道運動,出於正東方的E一點,而且白天和黑夜索走到距離相等。

天赤道以北,是太陽在夏至日所走到軌道,早晨出於東北方的A點,傍晚沒於西北方的B點,白天所行路程明顯多於夜晚。

從以上渾天說的理論中,我們的先輩們已經大致可以了解地球是圓的。

但是我們缺乏一種探險精神,下面我們了解一下麥哲倫。

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麥哲倫

麥哲倫環球航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次大成就,葡萄牙航海探險家麥哲倫率領的探險隊於1519年9月20日出發,至1522年9月6曰成功歸來,歷史1082天。

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不僅開闢了新航線,還通過他的探險隊進行的探險航行證明了地球是圓的,地球是個圓球。

現在我們還回到正題,蓋天說能夠演示的天象,渾天說同樣能夠演示。

蓋天說不能掩飾的天象,渾天說也可以。

看來,渾天說在表現天體是運動方面是無懈可擊的。

然而,古人很難接受的是漂浮不穩地和日、月、星辰夜晚會浸泡在水中的假設,以致渾天說和蓋天說之爭相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主張渾天說的認為地體不是球形,而是上平下圓的半球形。

正好填滿天球的下半部,圓形地面的直徑正好同天球的直徑相等,而地面的中心就是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

不管什麼季節,什麼時刻,太陽跟陽城的距離都是相等的。

由此還可以計算出冬至夏至等不同節氣中午時的太陽距離高度,方法是勾股定理。

渾天和蓋天代表了歷史上人們認識天體結構的不同水平,雖然它們距事實都甚遠,但是反應了人們對天體認識的一個發展階段。

明天我們接著講講,在當時的第三種學說宣夜說。

明天更精彩

相關焦點

  • 揭開歷史層層迷霧,還原「渾天儀」和張衡的關係(一)
    要說渾天儀,首先繞不開張衡這個人。張衡(公元78---139年)。東漢科學家南陽西鄂(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字平子。靠自學成才聞名鄉裡的學者,後來被推薦到京師洛陽任職。但是張衡並不是渾天儀的發明者,這個事情讓我給你們一一道來。為什麼說張衡,我們先說說渾天儀。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
  • 揭開歷史層層迷霧,還原「渾天儀」和張衡的關係(三)
    要說渾天儀,首先繞不開張衡這個人。渾儀和張衡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渾儀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家用來測量天體坐標和兩天體間角度距離的主要儀器。史籍記載渾儀的製造始於漢落下閎。這說明在落下閎年輕的時候,社會上就已出現了渾儀,他並不是首創者,也許他的家族是世代做渾儀的工匠和發明家。漢初的渾儀結構不會複雜,大概只有一個赤道環,一個赤經雙環夾著窺管,能測的天體的赤經和去極度。
  • 揭開歷史層層迷霧,還原「渾天儀」和張衡的關係(九)
    張衡(公元78年---公元139年)要說渾天儀,首先繞不開張衡這個人。用現代人的思路來從六個方面分析《靈憲》:第一、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結構。天地萬物是從原始的渾沌未分的元氣發展起來的。以上是張衡在《靈憲》中的記錄,現在翻譯過來是:「月亮本身是不發光的,而是太陽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則出現虧缺」。對月食原因的解釋是很科學的。第三、宇宙的有限性和無限性。
  • 勇於探索的人——張衡與渾天儀
    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渾天儀,人類第一次可以比較形象直觀地了解天空與大地。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從小,張衡就聰明伶俐、乖巧好學。17歲時,張衡遊歷長安,考察歷史古蹟和民風民俗。後來,張衡又去了洛陽,參觀了太學。
  • 渾天儀和地動儀 傑出的天文學家張衡
    但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漢代,中國的天文學家就作出了這方面的努力,並創製了天象儀的祖型一渾天儀,但是最為傑出的還是張衡。張衡張衡青少年時代,家境比較貧困,刻苦好學。他十幾歲時,文章已寫得很出色。張衡十七歲後,以後的七、八年時間遊學古都長安、京師洛陽,與當時的學者、名流研討學問。三十七歲後,他出任太史令,張衡擔任太史令的第四年,精心製成了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天文儀器一水運渾天儀。渾天儀的主體是個空心大銅球,球面上刻布著滿天星宿,故又被稱作「天球儀」。天球外繞有好幾個銅圈,它們分別代表地平、赤道、黃道等。
  • 太史令張衡,創製渾天儀以及地動儀
    張衡知道太史令掌管天文曆法,於是問道:「聽說每年年底,太史令要編制出下一年的曆書?」尚書令說:「是的,這是太史令的職務。另外,還有一些別的職務,如皇家婚喪大事,祭祀祖先,重要工程開工,都要由太史令選擇吉日良辰,迴避不吉利的日子。」張衡瞪大了眼睛,沒有說話。尚書令繼續說:「國家有祥瑞或災異的事,太史令要記錄下來。這些事關係到人間的吉兇禍福,太史令要向當今聖上報告。
  • 張衡「渾天儀」被印上韓國貨幣
    韓國銀行22日才正式發行一萬韓元和一千韓元新紙幣,就引發了一場爭議!中國的「渾天儀」赫然印在新版一萬韓元紙幣上。  據韓國《京鄉新聞》昨日報導,韓國將「渾天表(國寶230號)」中的渾天儀印在新版一萬韓元紙幣上,報導說,渾天儀是起源於中國的天文觀測儀,而將其印在韓國貨幣上,可能使人誤解為渾天儀就是代表韓國的科學成果。  一萬韓元新版紙幣正面印有世宗大王的肖像,背面印有《天象列次分野之圖》和普賢山1.8米望遠鏡、渾天儀等圖案。
  • 從「數星星的孩子」到天文學家,張衡的渾天說渾天儀對天文的影響
    張衡最主要的成就在於他擔任太史令(前後十四年之久)期間,在天文學方面貢獻最為突出,著有天文學方面的書籍《靈憲》、《渾儀圖注》等,並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後世譽為「木聖」。日月星辰在隨著宇宙誕生的時候就出現了,星辰的運行和人類有著怎樣的關係呢?
  • 為何渾天儀被印在韓國紙幣上,地動儀被移出我國歷史教材?
    為何渾天儀被印在韓國紙幣上,地動儀被移出我國歷史教材?文/歷史大齒輪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個東西是在東漢時期被張衡發明出來的,渾天儀是一個關於天文的東西。地動儀是關於地震的東西,能夠預測地震方位。渾天儀和地動儀在古代看來都是兩個非常、非常高明的東西,當然了,現在看來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發明。但是在現代渾天儀的地位是相當的高,甚至被韓國印道的紙幣上面,但是地動儀卻地位非常的底下,甚至連教科書都沒有了,地動儀的地位。小編覺得,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個古代的發明到現在地位會出現如此大的差別,可能是因為這兩個發明的用途,或者說真實性出現了一定的區別吧。
  • 稱張衡的渾天儀是他們發明的?
    眾所周知,渾天儀是我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科技發明,我國西漢時期就有人發明了初代渾天儀,據歷史資料記載,落下閎和賈逵都有發明過渾天儀。但是如今最為有名的還是東漢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張衡所改進的渾天儀,張衡在前人的基礎上大舉改進了渾天儀,使得改進的渾天儀能夠精確地得出地球繞著太陽一周的度數,可以說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是我國古代科學的一座偉大的豐碑。
  • 張衡的渾天儀和地動儀,一個印在別國紙幣上,一個卻被踢出教材?
    大家都知道,自然災害是很恐怖的,而我們常見的應該就是地震和洪災了。其實,地震的危害性算是非常大的了。我國有好幾個地區都經歷過大地震,我們在網上啊,電視上啊都看見過類似的新聞。地震過後,城市會變成一片廢墟,房屋坍塌,路段也倒塌,還有好多人在地震中失去親人。
  • 地動儀被教材刪除,渾天儀印上韓國鈔票,張衡的發明怎麼差這麼大
    張衡是中國人婦孺皆知的古人,在遙遠的漢朝,科技落後的時代,從他手裡問世了眾多發明,利用機械原理的指南車、自動日曆、可以計算裡程的鼓車、模擬鳥類飛翔的木雕......當然最著名的當屬渾天儀和地動儀。這兩項與天文地理有密切相關的非凡科技儀器代表了古代中國的科技成就,也因為這兩個儀器不同一般的歷史地位,張衡的紀念郵票上也出現了它們的名字。然而,在韓國新版1萬韓元的鈔票上赫然出現了中國古代天文儀器渾天儀!這不僅引來我國網友的極大憤慨,即使在韓國國內也出現抨擊聲音。難道韓國人想要竊取張衡的發明權?
  • 地動儀被我國歷史教材移除,渾天儀卻印在韓國鈔票上,又申遺了?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了地圓說,但幾百年前,人們對於天文學認知不全,他們就被當成的抨擊教會的異類,不過隨著文藝復興和麥哲倫環球航行也逐漸證明了地圓說。除此之外,他還提出了渾天說,也就是最早的地圓說,許多人認為渾天儀是東漢張衡發明的,其實張衡是改進了落下閎的渾天儀,但地動儀是他的傳世傑作。
  • 張衡首創渾天儀 祖衝之測出冬至時刻(圖)
    或許你已經發現,在「嫦娥三號」降落月球的電視直播中,月球地貌圖上有不少古代中國名人的名字,其中張衡、祖衝之等最受關注。  張衡創製首架觀測天體的渾天儀  張衡,東漢時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石橋鎮)人,靠自學成為聞名鄉裡的學者,後被推薦到京師洛陽任職,從元初二年(公元115年)起兩度任太史令。
  • 渾天儀為什麼印在韓國錢幣上?而地動儀卻從我國歷史教科書中移除
    可由於地動儀只是在一些歷史資料中出現過,沒有留下實物與圖樣,比如張衡地動儀已經失傳,只留下一百多字的文字記載,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 韓國1萬元紙幣為何印渾天儀?地動儀為何從教科書中刪除?
    01偉大的天文學家——張衡渾天儀、地動儀的發明者叫做張衡,張衡從很小的時候就透露出各方面的天賦,他對機械技術、天文星象等方面都很感興趣,經過他不斷的努力研究和嘗試探索,長大後張衡可謂是貫通六藝,在世六十多年,在曆法、史學、器械、數學等方面都頗有建樹。
  • 渾天儀為何被印在韓國鈔票上?而地動儀卻從中國歷史課本裡消失了
    渾天儀為何被印在韓國鈔票上?而地動儀卻從中國歷史課本裡消失了地震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災難,有的時候小編在想,什麼時候我們可以預知地震的到來,可以提前做出準備呢?當然,這件事現在已經實現了,而在古代也有一個可以預測地震的儀器。
  • 渾天儀為什麼會印在韓國鈔票上,而地動儀卻從我國歷史教科書中被移除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誕生出了許多令人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而古人則在這片大地上,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一個個對後生產生著深遠影響的偉大發明。比如,我們在歷史教科書中所熟知的中國四大發明,其對世界有著深遠影響,至今都在被世界各國所沿用。
  • 為張衡為地動儀正名,不要被西方文化侵襲,拋棄祖宗歷史成就!
    2017年投入使用的統編本初中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中,關於張衡和候風地動儀的內容被刪除,「很多人在發現這一點後,就是各種論證地動儀是否存在?是不是我們自己的臆想等等。其實真實的情況,北京青年報記者曾向人教社求證,人教社明確回應,張衡及地動儀內容並未從統編版教材中消失,只是教材編排上做了調整。
  • 為什麼專家要把張衡的地動儀從歷史書中刪除?看完明白其用意
    他們的「父親」是赫赫有名的東漢張衡。這對「雙胞胎」就是渾天儀和地動儀。他們雖然是同胞兄弟,境遇卻大大的不同,渾天儀被韓國印在了紙幣上;地動儀卻要被我們移出歷史教材。同樣是驚世駭俗的儀器,同一人發明,境遇為何相差甚遠?為什麼張衡發明的地震儀從歷史教科書中刪除了?究竟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