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時期,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渾天儀,人類第一次可以比較形象直觀地了解天空與大地。
公元78年,張衡出生在一個名門望族。從小,張衡就聰明伶俐、乖巧好學。17歲時,張衡遊歷長安,考察歷史古蹟和民風民俗。後來,張衡又去了洛陽,參觀了太學。5年後,張衡重返家鄉,擔任南陽太守鮑德的主薄。鮑德調任之後,張衡開始在家中潛心鑽研哲學、天文、數學。經過3年的刻苦研讀,張衡在天文、歷算、陰陽等學科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11年,張衡被漢安帝任命為郎中和尚書侍郎。4年之後,又被任命為太史令。在此期間,張衡致力於研究天體運行規律,並根據渾天說的理論以及太陽、星星的運動規律,發明了觀察天文的儀器--渾天儀。渾天儀的外觀是球型的,其間由許多同心圓環組成。儀器是銅質的,直徑1.3米,中心部位有軸貫穿。球上分別刻著二十八宿、中外星官、二十四節氣、南北極、黃赤道、恆星圈、視顯圈。銅球可以旋轉,其旋轉速度是靠漏壺滴水所產生的動力來控制的。銅球的運轉情況和天象一致,因此,人們可以簡單地觀察天象了。
後來,張衡再接再厲,又研製了地動儀和侯風儀。後人在渾天儀的基礎上,又設計出了天象表演儀、天文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