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的圖片,為什麼被中小學教材「除名」了?
談到東漢時期的著名科學家張衡,大家都會想到他為中國古代科學界做出的傑出貢獻,作為一名數學家,他曾經寫過一部《算罔論》,他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最重要的,他是中國第一個算出圓周率的人,雖然並不精確,但在當時已經是一個不小的成就了。作為天文學家,他認識到太陽運行(實際上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

但是張衡最為我們所熟知的一項貢獻,可能就是他發明的地動儀,公元132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是世界上的地震儀之祖。雖然它的功能尚只限於測知震中的大概方位,但它卻超越了世界科技的發展約1800年。張衡一直作為中國古代的優秀科學家被人們所尊崇,在我們小時候的教材裡面,張衡也和他的地動儀一起被印在了書本上供我們學習。

但是小編發現,在現在最新的教材裡面,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的圖片卻被中小學教材除去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因為這些歷史都是虛構的嗎?答案當然不是,在現在的中小學教材當中,仍然有關於張衡和他發明的地動儀的介紹,其中所去掉的,只是「地動儀」的圖片,在現在和以後的小學生當中,仍然可以從書本當中了解和認識到這位偉大的東漢時期的科學家。

除去「地動儀」圖片的原因,小編在仔細查閱資料之後了解到了其中的原因,原來,我們上學的時候所看到的這種地動儀,並不是歷史上真正的地動儀的樣子,張衡所發明的地動儀並沒有被出土過,歷史上的地動儀究竟長什麼樣子,我們都不得而知,甚至有的激進的學者認為,地動儀在歷史上其實根本不存在,關於地動儀被張衡發明出來的這種說法,都是來源於人們對他的個人崇拜。

對於這個觀點小編則不敢苟同,在我看來,張衡應該是發明了地動儀的,不能因為沒有確切的樣子就否定這位偉大科學家的貢獻。我們在教科書上所看到的「地動儀」,都是後人根據史書裡的記載仿製的「贗品」,為了不讓小學生們產生誤解,因此在新一版的教科書裡,將有關地動儀的圖片就全部刪除了。而且,這個仿製出來的「贗品」,在實際試驗當中被發現又誤差的存在,去掉這個地動儀的圖片,也是一種科學精神的體現。

對於過去的歷史,我們肯定不能做到詳盡的了解,但是我們應該秉持著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於這些歷史都力求真實,儘量地還原它真實的一面,而不是故弄玄虛,弄虛作假,甚至為了自己的名利而偽造歷史,在小編看來,歷史教科書上將這一件複製品去除的行為,是十分符合我們所推崇的嚴謹求學的態度的,這一點我們應該從小學生開始養起,只有這樣,才能為我們的社會培養出優秀的人才。

歷史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就在於它地真實性,歷史不允許杜撰,也不能夠作假,只有保持一種求實求真的態度,才是對歷史負責,對我們的下一代負責。教科書上之所以教育我們學習和認識古往今來的科學家和優秀人才,也是希望我們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懈努力,作出更加卓越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