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是地動儀的發明者,地動儀因為能夠預測地震,因此讓人們敬佩,地動儀也廣為人知。筆者最早了解到地動儀,是從小學課文裡學到的。這也使我對張衡有了一種敬佩之情。
張衡是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與司馬相如、揚雄、班固並稱漢賦四大家,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
地動儀長什麼樣呢?《後漢書·張衡傳》記載:地動儀用精銅鑄成,圓徑八尺,頂蓋突起,形如酒樽,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象裝飾。中有大柱,傍行八道,安關閉發動之機。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都有一條口含銅珠的龍,在每條龍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個方向如果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銅珠就會掉落到蟾蜍口中,這樣就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曾經有一條龍機關發動,地面感覺不到在動,雒陽的學者都責怪說不足信,幾天之後,送信人來了,果然在隴西地發生地震,於是眾人都信服其神妙。自此之後,朝廷就令史官記載地動儀發生的地方。
後來得知,原來這篇課文早已被刪除了,這使我有些驚訝和不解:是什麼原因怎麼會讓這篇文章被刪除呢?之後才得知真實原因。
原因有兩個版本,但都有各自的道理。
第一種說法是:張衡的地動儀於2009年9月20日,在張衡地動儀與觀眾會面中,在場參觀的觀眾也可以參與到其中體驗,但是後體驗也證明了炮聲,汽車過境等等因素都不能對地動儀產生幹擾,教材中為了符合科學的發明邏輯,不誤導學生,因此就刪除了這篇課文。
另一種說法是:關於地動儀,畢竟已經一千多年了,製造的工藝早已失傳。而課本上的地動儀由王振鐸先生根據《後漢書·張衡傳》中對於地動儀的描述,加上自己的推測,復原出的地動儀的模型。後來被很多學者指出,這個地動儀存在著原理性的錯誤,根本不可能監測記錄地震。
張衡發明地動儀這一篇課文也因此被刪除了。雖然有不同說法,但其原因都相差無幾,都是為了增強科學嚴謹性,不誤導學生;保證內容的真實和準確性。
因此,刪除了也是實事求是,情有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