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部長回應政協委員關切——院士頭銜不是學術不端擋箭牌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12月3日,全國政協委員、北京語言大學教授張博與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聊起了自己目睹的幾個學術怪現象。

  其一,在張博擔任主編的《世界漢語教學》期刊,有的投稿人是名家,但投來的論文,「複製比」超過50%甚至更高。期刊退稿後,作者轉頭就將問題論文投到別家期刊發表。

  其二,張博某次在網上搜索自家刊物,得到的搜索結果前6項都是「釣魚」式代發論文網站。這種網站還頗有市場,騙子假冒《世界漢語教學》名義行騙,北京語言大學一位教師就被騙走了4萬元。

  其三,一位投稿的高校教師,在編輯部追問下承認,論文是從網上買來的,「花了600元」。

  「有些知識分子對學術不端沒有任何羞恥之心。」12月3日,在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委員會走訪科技部的活動時,張博委員感慨。她在一份政協提案中建議健全學術不端監督懲戒機制。

  她主張,處理學術不端要將行政處罰和法律懲治結合起來。僅靠學界或輿論譴責學術不端行為,代價太小,起不到足夠的教育和警示作用。

  「這件事非常重要,是生命線,是基石。」王志剛說,科研的本質在人,對科學家在人品上的要求應該更高。

  他介紹了科技部近年處置科研誠信問題的新舉措,並舉了一起引人關注的學術造假處置案例。2017年,國際期刊《腫瘤生物學》一次性撤銷了107篇中國學者論文,引起國內外學術界譁然。科技部等多部門聯合調查發現,被撤稿的107篇論文涉及作者521人,其中486人不同程度存在過錯。

  「科技部當時毫不放鬆,一篇一篇查,不搞『抽樣』,查完以後進行處理。」王志剛介紹,當事人受到了所在部門的處理。其中,兩位院士候選人被「拿下」,有少將降級成了大校,還有幾位教授降為副教授。有的還面臨刑罰。

  王志剛說,科研領域違法犯罪者中,近年來陸續有院士、校長、教授被判刑。「院士、教授不是擋箭牌,不是鐵帽子,犯了什麼就處理什麼」。

  他向張博委員介紹,科技部已與公安、網信部門溝通,取締了一些非法代發論文的網站。自己也上網查過,此類網站仍然存在,「最近我們還會處理」。

  對於學術不端,王志剛表示,近幾年情況有所好轉,各單位仍要高度重視,下大力氣,擔起責任。一方面要加大打擊力度,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另一方面要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的學風和科研環境。

  張博委員在提案中的一些建議,有的已經「落地」。2020年9月1日,科技部《科學技術活動違規行為處理暫行規定》開始施行。這項規定界定了64項科技違規行為以及相應的處理措施,填補了對部分科技違規活動處理的制度空白和工作短板。

  科技部秘書長苗少波介紹,這些舉措與政協委員們的建議有關。委員們圍繞科研誠信、嚴肅查處科研項目公關等方面多次提出過提案。

  在匯報提案辦理情況時,苗少波說,科技創新工作受到政協委員高度關注,科技部承辦的提案數量,2018年為290件,2019年為441件,2020年為497件,「呈快速增長態勢」。提案數量增加的同時,質量也在提升。委員們積極圍繞科技創新中的痛點、難點、熱點,提交了高質量、建設性的提案,對解決相關問題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幫助。

  他舉例指出,在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方面,委員們圍繞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完善科技評價體系、優化科研項目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議。科技部會同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推出相應改革舉措。如實施了減少信息填報和材料報送的「減表行動」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原有的57張表格壓縮到了11張。

  苗少波還表示,在提案辦理過程中,科技部注重提案落實,使委員們的關切轉化為實際政策措施。而經過溝通,委員們也對科技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形成了更為廣泛的共識,讓科技創新工作有了更加深厚的基礎。

  「辦理好提案,是對我國民主政治制度的尊重,是對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各族各界人士的尊重,是對廣大政協委員的尊重。」苗少波說。

  本報北京12月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科技部部長:科研經費"包幹制"不是什麼都包
    原標題:科技部部長王志剛:「不是什麼都包」   現在做的『包幹制』試點,是根據科研人員的經費管理、科研成果、科學操守、素養及科研團隊的穩定性等前提條件決定的。如果都包幹了,光講錢和投入,之後什麼都不管,這不可能。」
  • 網曝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涉嫌學術不端,本人回應
    日前,網上突然曝出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涉嫌剽竊學術論文等學術不端問題。一位網友在新浪微博和知乎等處發帖稱,自己是一名醫療工作者,在撰寫論文搜索資料時發現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論文,涉嫌剽竊浙江大學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7月1日下午,紅星新聞記者聯繫上李兆申院士,他表示事情通過組織在處理,「論文絕對沒問題。」
  • 北大藥學院院長被指涉嫌學術造假,同組院士做出回應
    今年1月,Elisabeth Bik博士(曾舉報曹雪濤院士大數量論文造假的學者)在pubpeer上質疑一位中國權威學者學術不端。該人系北京大學藥學院院長周德敏。網站上Elisabeth Bik博士指出,其作為通訊作者或共同作者的6篇學術論文,存在明顯的一圖多用現象。其中包括一篇發在Science上的重磅論文。
  • 今日話題 | 南開校長被曝論文造假,再次敲響學術不端警鐘
    曹雪濤在pubpeer網站的回應 第一,曹雪濤提到,「您(伊莉莎白 比克)提出的關切再次提醒我,作為導師、主管和實驗室的領導者,我的角色和責任有多重要」,言外之意是,不少問題論文是以導師或者主管等身份共同署名
  • 北大副校長詹啟敏院士被質疑學術不端!本人回應
    據中國新聞周刊等媒體報導,近日,海外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曝出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北大醫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詹啟敏25篇論文涉嫌「造假」,其中存在實驗圖像重複、違反動物倫理、實驗結果存在錯誤等問題。
  • 科技部長:不唯論文,不是講不要論文!鄭強:不唯不等於不講論文
    、部長王志剛出席清華大學第18次科研工作討論會並作了題為《發揮世界一流大學重要作用 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報告。  科研工作討論會開幕式結束後,王志剛召開了專家座談會,聽取清華大學部分領域院士專家對建設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加強基礎研究、強化有組織科研、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完善科研平臺以及科技評價改革等方面的意見建議。
  • 造假風波引發「大地震」 行業自查難以遏制學術不端
    「關於學術誠信問題,在科學技術普及法、專利法和著作權法等法律中都有抽象地涉及。目前,規制學術不端行為主要依據教育部、科技部等有關部門制定的部門規章。」  2018年1月29日,武漢大學官方微博發布了《關於李紅良團隊被舉報學術不端的調查意見》,認為李紅良團隊被舉報的相關內容不存在學術造假,「但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存在個別疏漏」。  舉報信中提到的第二位當事人為中科院院士裴鋼。
  • 院士呼籲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
    科研不端不遏制,各類『一流』建設就是空中樓閣」。11月10日,中國科學院學部2020科技倫理研討會在武漢召開,凝聚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朱邦芬呼籲,國家和相關部門應立法管制嚴重學術不端。朱邦芬院士認為,要減少對各類「一流」的評估和獎勵,弱化各種「帽子」與物質待遇之間的強關聯。區分科研不端和科研不當行為,對於科研不端的個人,真正做到「零容忍」,對於科研不端行為泛濫的單位或期刊,要給以「黃牌」警告以至「紅牌」罰出場。
  • 遭舉報論文造假,裴鋼教授接受記者專訪,對規範學術不端他這樣說
    裴鋼院士最讓人意外的是,竟然有3名院士級的學術名人捲入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學術不端浪潮裡。繼李兆申、曹雪濤兩位院士先後被舉報學術論文存在問題之後,前幾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的一封似是而非的舉報信,把前南開大學校長、院士裴鋼等3位學術名人捲入了論文造假的輿論漩渦中,讓國內學術圈「大地震」。
  • 他身兼4個院士,自學北大課程,是原國家科技部部長,卻在陝西做了8年普通教師!
    從站在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到衛星數字圖像處理領域的中科院院士,再到為推動國家科技改革和發展發揮重要作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部長,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就是徐冠華。在最艱難的歲月,他曾在長安大學的三尺講臺上傳道授業,用8載春秋培養了大批棟梁。
  • 代表委員建言:破除唯論文導向,破除「SCI至上」
    「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今年兩會期間,多名科學界和學界的代表委員都提到了破除「唯論文」的不良導向,建立正確科學評價體系。
  • 白氏頭條:全國白氏政協委員名單匯總
    白祥化安徽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人物簡介蚌埠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 白連樹北京市第第十一、十二屆政協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人物簡介北京市政協委員、海澱區政協委員、海澱區工商聯副主席。湖南省政協委員,農工黨湖南省委常委,農工黨中央醫療衛生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南省高層次衛生人才「225」工程學科帶頭人,中國防癆協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湖南省防癆協會秘書長,湖南省預防醫學會結核病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44歲的舒紅兵是當年全國生命科學領域最年輕的院士。近日有人爆料,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有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尤其是一圖多用(同一文章一圖多用,不同文章一圖多用),包括了Immunity,PNAS,Cell Research等研究成果。
  • 湖北經濟學院回應「抄襲」事件:不屬於「學術不端」
    8月3日,《中國青年報》刊發《湖北經濟學院一院長被指「學術不端」》,指出對蔡紅英學術不端的舉報在2016年10月就已出現,但未有公開信息表明該校進行過相關調查。引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管理制度以及相關職能部門的文件,加以研究並在參考文獻中註明,是通常的做法,不屬於「學術不端」行為。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就此諮詢了《中國物理快報》主編、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朱邦芬院士。在他看來,無論引用是否屬於「國家公職人員完成的公開政府管理信息」,除了在參考文獻中註明,也必須同時加以清晰的腳註。
  • 教育部、科技部重磅文件:破除「SCI至上」,高福院士又「躺槍」
    其實這並非國家第一次對高校評價體系中的論文問題「動刀」,2019年底教育部就曾發文件指出了高校在ESI論文引用方面的亂象,指出一些高校為了提高自己的ESI論文引用量竟鼓勵甚至要求科研人員在撰寫論文時時故意引用本校論文;同時,教育部還嚴查論文造假等學術不端問題,並且檢查了一些高校的頂尖期刊論文退稿情況,並據此約談了山東大學等國內知名高校
  • 關注: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被指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
    近日有人爆料,武漢大學舒紅兵院士有眾多文章涉嫌學術不端,尤其是一圖多用(同一文章一圖多用,不同文章一圖多用),包括了目前對於這些質疑,舒紅兵院士尚未回應雖然施一公與高福都進去了第二輪,但最終還是敗給了舒紅兵院士!舒紅兵院士講過許多經典語錄讓人印象深刻:1、學術不端必須「零容忍」,人品不好,科研能力再強也不要。
  • 盟委委員、統戰部長、盟政協黨組副書記諾敏帶領全盟民族工作互觀...
    盟委委員、統戰部長、盟政協黨組副書記諾敏帶領全盟民族工作互觀互學互比活動觀摩團深入科右中旗11月25日,盟委委員、統戰部長、盟政協黨組副書記諾敏帶領全盟民族工作互觀互學互比活動觀摩團深入科右中旗。旗委書記白雲海,副旗長楊烏蘭,旗政協副主席、巴彥呼舒鎮黨委書記張金雙參加觀摩。諾敏一行先後深入巴彥呼舒鎮烏遜嘎查、巴彥呼舒第五中學、巴彥呼舒第四小學、科右中旗社區黨委等地進行實地觀摩。
  • 武漢市政協挖掘高校智庫潛力激發委員履職積極性
    本報訊湖北省武漢市政協黨組成員陳邂馨近日赴武漢大學看望市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的4位委員。近年來,每逢教師節等重要節日,武漢市政協領導都會分頭帶隊看望慰問高校委員,這一暖心做法,已成為武漢市政協的傳統。
  • 朱邦芬:遏制學術不端,從認真查處重大案例開始—新聞—科學網
    11月8日,清華大學物理系和高等研究院教授、中科院院士朱邦芬在「中國科學院學部科技倫理研討會」上嚴詞指出。 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描述了當前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一是隨著社會整體大環境的急功近利傾向與道德水準滑坡,擁有各種學術頭銜帶來的利益與學術不端行為低風險之間的反差,導致我國科研不端行為的涉及面之廣及嚴重程度史無前例;二是由於國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網際網路自媒體傳播廣、速度快等特點,人們對科研誠信的關注史無前例。 每個國家都有科研誠信問題,而我國尤為嚴重。
  • 2018年全國兩會新聞中心「開張」 首次開啟代表委員通道
    2月27日,兩名記者在全國兩會新聞中心內採訪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將分別於3月5日和3月3日在北京開幕。記者從兩會新聞中心獲悉,目前已有3000多名中外記者報名採訪全國兩會,其中境內記者2000人左右,港澳臺記者和外國記者1000多人。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