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青年科學家每人發300萬元獎金,這筆錢不單可以用於科研項目,還可以買車買房……
2020年科學探索獎獲獎人合影
11月14日,騰訊在釣魚臺國賓館舉行「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50位平均年齡不到40歲的青年科學家集體亮相併獲獎。
這是「科學探索獎」成立後的第二次頒獎,2018年,騰訊基金會宣布將陸續投入10億元注入「獎金池」;2019年,首批50位青年科學家獲獎,獎金將分5年到帳。也就說,加上今年的50位,100位青年科學家將共同分享3億元獎金。
騰訊方面表示,頒獎對象的範圍也頗為寬泛: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年齡45周歲及以下。更有意思的是,組委會還引入了一條「新星機制」:同等申報條件下,誰年輕誰勝出。
探尋這事兒背後的邏輯,或許不是「發錢」這麼簡單。
楊振寧先生在2019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上發言
多少青年科研人員為「五鬥米」所困?
今年7月的一條新聞值得關注:中科院合肥研究院90多名科研人員集體離職,據媒體報導,原因是「這兩年申請不到大的科研項目,沒有錢,人才就走了。」一時間,關於科研人員待遇問題的討論再度甚囂塵上。
有多少年輕的科研工作者曾面臨過為五鬥米折腰的困境?此前,民間廣泛流傳著一種說法:做科研就得忍受清貧的生活。對於年輕的研究者尤其是剛畢業的碩博們來說,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處於難以申請到科研課題和經費的困境,同時還要面臨來自家庭的壓力。
放眼世界,情況也沒好多少。英國《自然》雜誌曾調查了超過3600名研究員的薪水,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自己為了科研事業犧牲了生活質量。
近年來,讓真正有作為、有貢獻的科研人員「名利雙收」,既有「面子」也有「裡子」,正在越來越成為我國全社會的主流共識。
「科學探索獎」的設立也是基於這樣一個初衷。該獎項是由馬化騰攜手饒毅、楊振寧、施一公、潘建偉等知名科學家共同發起。今年是 「科學探索獎」評選的第二年。據「科學探索獎」管理委員會透露,同去年一樣,第二屆「科學探索獎」獲獎的50位青年科學家每人將在未來5年內獲得騰訊基金會總計300萬元人民幣獎金,並且可以自由支配獎金的使用。
騰訊基金會負責人表示:「我們將持續投入,且沒有任何商業訴求。希望有越來越多青年科研人才能夠受到獎項鼓舞,心無旁騖,潛心研究。」
發錢,但不僅僅是發錢
給優秀的年輕科學家發錢,看起來似乎 「簡單粗暴」,但設立「科學探索獎」的寓意遠不止於此。
《人民日報》在2016年的一篇報導中提到,一份以青少年為對象的網絡調查報告顯示,我國近70%的少年兒童以文體明星作為偶像,以科學家為偶像的只有2.3%。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如果他們的價值取向和人生選擇出現偏差,後果可想而知。
「科學探索獎」發起人之一、中科院院士施一公曾呼籲,科學精神靠全社會傳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靠青年科學家去傳播。讓科技工作成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成為大家尊崇嚮往的職業,才能鼓勵更多人投身到科學事業當中來。
讓科研人員得到應有的尊崇和物質上的保證,無疑有助於鼓勵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社會氛圍的形成。因此,「科學探索獎」作出了這樣一個設定:資助期間,獲獎人將擔任科學傳播大使,定期出席必要的公益活動和科普活動,營造全社會崇尚科學精神的良好氛圍。
騰訊方面表示,希望通過對「科學探索獎」的長期運營,讓崇尚科學成為一種社會新時尚。「這也是今年我們把頒獎地點選擇在釣魚臺國賓館的原因,要讓這些青年科學成為大家的焦點,成為『偶像』。」
從某種意義上,讓青年科學家「名利雙收」似乎是一個好辦法。
後生力量,不可小覷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獲得 「科學探索獎」的這50位青年科學家平均年齡還不到40歲,35歲及以下共有6位,其中最年輕的獲獎者是一名30歲的女性科學家。
這位最年輕的獲獎者黃芊芊是北大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作為負責人,她主持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項目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集成電路3~5納米節點器件基礎問題研究」應急管理項目、國家優青項目等;已申請專利70餘項,其中國際授權專利10餘項、國內授權專利40餘項,部分成果轉移到中芯國際。2019年,黃芊芊就獲得了IEEE青年成就獎,她是亞洲地區的唯一獲獎者,也是該獎項設立以來第二位中國人。
今年的「科學探索獎」總共收到1200多位青年科學家的申報材料,最終申報者與獲獎者比例約為25:1。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經過層層篩選,最終脫穎而出的都是來自各科研領域的青年翹楚,體現出極高的「含金量」。
今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邀請了30餘位老中青三代科學家代表,其中就有6位2019年騰訊「科學探索獎」的獲獎人作為青年科學家代表參加了總書記的座談會。
「科學探索獎」聯合發起人、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表示:「我們選拔出的這些年輕人,我相信有相當一部分,未來能夠脫穎而出。我們的工作,對科技人才的培養,有著非常長遠的意義。」
誰抓住了青年科學家,誰就抓到了未來
進入2020年後半程,全球面臨新冠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挑戰,各國都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上暗暗中較勁;加之中美貿易戰,美國帶頭圍堵華為等中國高科技企業,TikTok、微信等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遭多方施壓……在國際局勢錯綜複雜、科技戰暗流洶湧的今天,科技強國的重要意義已經比任何時候都要深入人心。
據統計,我國科技工作者數量已經超過1個億,而其中35歲以下的科技工作者接近半數。他們其中的佼佼者,正在成長為這個國家立足世界的不可或缺的一環。
歷史證明,誰擁有了一流創新人才、擁有了一流科學家,誰就能在科技創新中佔據優勢 ;誰抓住了青年一代,誰就抓住了未來。
自中興、華為事件以來,美國對中國加緊實施「科技脫鉤」,遏制中國科技創新發展。美國對我近300家企業發起的所謂「制裁黑名單」,更是讓中國人更加清醒真切地感受到被人「卡脖子」的痛楚。
時勢造英雄。今年,獲「科學探索獎」的這50位青年科技工作者全部來自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領域:數學物理學、生命科學、天文和地學、化學新材料、信息電子、能源 環保、先進位造、交通建築、前沿交叉……他們或許還不是各自領域的「泰山北鬥」,但絕對是未來希望所在。
正如獲獎者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黃志偉教授所言:「這個獎面向的是45歲以下的年輕人,這正是做科學研究的頂峰時期,是創作最好的時候。」時代有所喚,家國有所需,青年一代科技工作者正在走向舞臺的中央。
科研要耐得住寂寞,但並不是每一個科學家都享受「寂寞」,我們也需要偶爾把更多潛心研究的青年科研人員推到聚光燈下。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表示:「我們非常期待『科學探索獎』可以長期支持一大批優秀的青年科學家潛心探索、獻身科研,希望將來在他們當中誕生科學大家,為國家的科技事業做出突破性的貢獻。」
有「科學探索獎」珠玉在前,未來也會有更多像騰訊這樣有能力、有責任的企業參與到激勵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事業中來,助力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
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曾說,科學研究就像海洋裡的浪頭,一國若要發達,必須自己找到新的浪頭。
在今天,「新的浪頭」是什麼,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