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剛剛,騰訊發起的2020科學探索獎名單公布,50位青年科學家獲得嘉獎和科研資助。
今年的50人,涵蓋了物理學術、生命科學、天文物理、化學材料、信息電子、能源保護、先進位造等9個領域。
主委會介紹,今年的科學探索獎,共有有1234人申報,最終經過層層篩選,選出了50位優秀的青年科學家。
他們每人將獲得由騰訊基金會頒發的300萬獎金。
女性科學家佔據10%, 35歲及以下獲獎人6位,最年輕獲獎者僅有30歲,港澳地區首次放開申請後,有3位科學家獲獎。
今年11月,將舉辦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
來舉例介紹下信息電子領域的6位科學家。
常超,國防科技創新特區太赫茲生物學主題首席科學家、太赫茲主題專家,陳嘉庚青年科學獎獲得者,今年37歲。
從事高功率微波等離子體、太赫茲生物學研究,以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44篇,其中2篇PRL、7篇APL。以第一/二發明人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
曾獲2017 IEEE NPSS Early Achievement Award,是年度全球唯一獲獎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中國學者。
200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2011年獲得清華大學博士學位,2013年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完成博士後工作。
黃芊芊,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出生於1989年。
△圖源:福布斯
研究方向:後摩爾時代超低功耗微納電子器件及其在邏輯電路,新型計算等領域的應用。
從2006年考入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隨後直博,再到做博士後,隨後在2017年正式入職北大成為微納電子學系的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2017年,黃芊芊憑入年度中國「未來女科學家計劃」,當時全國只有4人入選,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首位微電子領域的青年學者。
李學龍,西北工業大學光學影像分析與學習中心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圖源: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
研究領域:高維數據的智能獲取、處理和管理,在應用系統中發揮作用。
在工程和計算兩個領域入選全球高被引科學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碩博連讀,26歲受聘英國大學任教,隨後獲得英國倫敦大學終身教職。
35歲當選IEEE(國際電子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
李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主要研究方向:智能隱蔽通信、通信信號處理。
2016年,獲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此外還獲得了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謝濤,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講席教授。
曾擔任UIUC計算機科學系副教授(2013-2017)和正教授(2017起),是海外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以及其延續資助獲得者。
他還是北大高可信軟體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AAAS Fellow、IEEE Fellow、ACM傑出科學家、CCF傑出會員。
研究領域:軟體工程,系統軟體,軟體安全。
朱軍,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
研究領域:機器學習、貝葉斯方法、深度學習、數據挖掘。
這位大佬就不必再過多介紹了吧。
2018年騰訊公司成立20周年之際,由馬化騰聯合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楊振寧、南方科技大學校長陳十一、潘建偉、施一公等14位頂尖科學家聯合發起設立的公益性獎項——科學探索獎。
2019年頒出了第一屆。
騰訊基金會投入10億啟動基金,每年選拔50位優秀的科研工作者,將連續5年提供總計300萬元獎金。
評選對象:45周歲以下、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從事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領的青年科技工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首次延伸了申報範圍,港澳地區也可以申報。
在獎項的提名、推薦、評審過程中,超過800名「兩院院士」參與其中,僅在提名推薦階段,就有13位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得主。
參考連結:
http://www.tsaf.ac.cn/hjqg/hjqg_qnkxj/2018/201805/t20180530_4543642.html
http://www.forbeschina.com/entrepreneur/44602
http://bj.ieaschina.org/content/details_61_23530.html
https://web.xidian.edu.cn/zanli/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