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學術臨時工」:資源浪費還是正常的優勝劣汰?

2020-12-15 光明網

作者:曾潤喜

近日,一篇關於「學術臨時工」的文章引發網絡熱議。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師稱之為「學術臨時工」,把引發這一現象的原因歸咎於研究難做、論文難發、項目難申和師生關係緊張。誠然,科研人員的中途離場令人扼腕,但如果簡單地將原因總結如上則未免有失偏頗。

其一,研究難做是每一個科研人員必須正視和接受的客觀事實。了解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調整、不斷提升的過程,從來就沒有一蹴而就的科研成果和不勞而獲的學術成就。即便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也可能需要面對99%失敗的可能性。正因為如此,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才熠熠生輝,激勵一代又一代學者銳意進取。

何況,每個職業都有自己的壓力,科研工作自然也不例外。耐不住寂寞、受不起失敗、坐不得冷板凳,一旦遇到「研究方向沒有進展,科研儀器出現問題,實驗數據不夠理想」等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成為一名優秀的科研人員的概率想必也不會太高。

其二,關於論文難發和項目難申需要辯證對待。學術論文是承載知識創新的重要形式,學者通過發表論文,報告和共享自己的研究發現,豐富人類知識寶庫;科研項目則為研究提供資源支撐。由於資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論文版面和項目資金只能優先配置給更為優秀的科研人員,這就勢必造成多數人論文難發、項目難申的情況。儘管論文發表和項目申報在個體上存在些許偏差,但在總體上,高水平論文和高層次項目與研究者的水平是匹配的。無論文、無項目的學者與其一味發牢騷,不如「見賢思齊」,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質量,才能變「難」為「易」。

其三,造成師生關係緊張的深層次原因,可能是導師和學生對於培養模式的認知差異。不否認,現實中確實存在個別導師的師德師風問題,但總體上科研院校導師隊伍的水平較高。學無定法,因材施教,不同導師的培養方式和性格特點存在差異,不少人在選擇導師時,盲從於導師的學術頭銜和行政官銜,忽視研究興趣和培養模式的匹配度,矛盾的種子早在選擇之時已經埋下,無關學術本身。如果學生在選擇導師時綜合自己的研究興趣、學術規劃和個性特點,加強了解和溝通,選擇一位「兩情相悅」的導師更容易帶來共贏結果。

因此,科研之路本不平坦,知難而退、有進有退是正常職業選擇。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這些所謂的「學術臨時工」自我認識到並不適合科研,及早退出科研領域,並非是資源浪費,而是正常的優勝劣汰,是對教育科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個人職業規劃的合理調整。

當然,「學術臨時工」的產生也有其它內在原因。一方面,不少碩士生在報考博士時,對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即將面臨的學術壓力缺少認知;還有一些博士,在申請教職時,不是抱著對教學科研的一腔熱情,而是將之視為謀生餬口的手段。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撐,又缺少足夠的心理準備和現實預判,一旦遭遇不順就中途退場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另一方面,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在成長過程中確實會遇到不少困難和壓力,要學會正視這些問題,深挖根源,妥善解決。

如果要儘量消減「學術臨時工」現象,最重要的是要激發年輕科研工作者對科研的真理想、真興趣、真使命。科研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而是承載著攀登世界學術前沿、實現科技強國的重要使命;科研理想不是頭腦發熱,而是對科研工作的執著熱愛、對技術創新的不懈堅持,需要科研人員充滿激情、勇於創新、敢於擔當、甘於奉獻、笑對失敗。

要優化招生方式,進一步推廣和優化博士招生「申請考核制」,將不具備科研潛力的學生擋在門外,將真正對科研感興趣又適合科研工作的「苗子」發掘培養好;在招生過程中,還要加強導師和考生的溝通,注重師生匹配度;在入學考試和中期分流等關口加強考核力度,對於不適合繼續攻讀學位的研究生應及早分流,嚴格博士培養的全過程管理。

當然,守護科研理想也需要淨化科研風氣,尊重科研規律,不斷改革完善科研評價制度,尊重年輕科研人員的首創精神,保護他們可貴的創造力。同時,針對年輕的科研群體普遍存在「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婚戀壓力」等問題,要加大對他們的關心指導力度,加強心理疏導,引導其正確認識科研工作中的挫折和壓力,增強統籌處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提升青年教師尤其是博士生的經濟待遇。

(作者系重慶大學教授)

來源: 光明日報客戶端

相關焦點

  •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作者:青塔 發布時間: 2020-12-11 11:44
  • 【學術卡片】減少食物浪費,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然而,隨著物質生活逐漸富裕,食物浪費現象愈發凸顯。  有調查顯示,餐飲業人均食物浪費量為每人每餐93克,浪費率為11.7%,大型聚會浪費達38%,學生盒飯有三分之一被扔掉。  緩解浪費是一個改變飲食陋習、逐步建立文明新習慣的過程,尋找有效的方式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命題。  對此,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曉潔認為,食育是改變浪費習慣的有效方式。
  • 刨根問底:steam平臺臨時工遊戲折扣是咋來的?
    臨時工折扣是steam中的遊戲廠商因為某些失誤,把遊戲價格標錯的一種行為,大多數是把價格標的遠低於正常價格(也有反向臨時工,輻射76就有那麼一次奇葩操作)帶dlc的捆綁包比本體還便宜,這就叫臨時工>因為臨時工折扣售賣遊戲會對廠商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大多臨時工折扣在一個小時之內就會修復,而大多數廠商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失誤跟玩家較真,會把臨時工折扣賣出的遊戲作為福利,讓玩家得以保留。
  • 當下時評的七大弊病
    綜觀當下媒體的評論版,缺乏對這種大問題的大評論,尤其缺少真正有分量的政論,在重大改革和時政議題上缺乏評論的聲音(提起重大改革問題上缺乏評論的聲音,作者們常常將問題歸咎於言論空間,其實表達空間還是有的)。
  • 學術抄襲只是學術不端的冰山一角
    來源:《中國美術報》第118期 新聞時評 【編者按】近日,一份《關於吉林大學出版社〈中國繪畫的藝術探究〉抄襲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思與境偕〉第一章「當代中國畫創作現狀」的情況說明》呈現在本報記者面前。
  • 100個學術網站資源大匯總!
    我們平時可以見到不少學術資源,但是很多信息裡會有一些重疊網站、無效網站,導致我們雖然收藏了很多網址,但是卻並不都能用,特地整合了100個學術資源網站,每一個都是親自試過有效的,希望能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讓我們一起學術進步!
  • 研究食物浪費對資源環境的影響
    本報電 食物浪費的資源環境效應及其可持續模式項目啟動會暨專家諮詢會日前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舉辦。該項目通過對我國城市家庭和城市餐飲企業(餐館、食堂)實地調查,獲得大規模一手調研數據,分析了中國在食物消費階段浪費以及食物供應鏈(生產、運輸、存儲、銷售)系統中的損失,核算浪費和損失的資源環境效應。
  • 《一人之下》你認為臨時工按照實力應該如何排名戰鬥力?
    《一人之下》的哪都通公司一共有七個大區,每一個大區都有一位神秘的臨時工。而隨著陳朵篇的展開,臨時工們已經不再神秘,但是這七個人按照實力應該如何排名戰鬥力呢?其實,挺難排。第七位,東北臨時工二壯。作為一個先天異人,二壯存在的特殊性肯定是臨時工幾人中實力最弱的一位,但是二壯能夠觀察和修改電磁波的這種能力又是《一人之下》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我們僅能說二壯在臨時工中不能打,但其特殊的能力卻無法取代,在團隊戰中二壯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型角色。第六位,西北臨時工老孟。
  • 《一人之下》臨時工實力排名,馮寶寶也只能排倒數!
    《一人之下》中哪都通公司一共有七個大區,每個大區都有一位神秘的臨時工,他們專門處理公司不方便出面的事情,每一個都是極為恐怖的存在,那麼這七位臨時工按照實力應該如何排名呢?
  • 【戰疫微時評第14期】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戰疫微時評第14期】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 2020-03-11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土葬文化:火化以後,再去土葬,是資源的節省還是浪費?
    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提倡火化,為的就是節省土地資源,而且有的地方還給予了補貼。但是意外的是,很多偏遠地區,由於這種土葬文化的束縛,很多老人並不願意去火化,或者說,火化以後,把骨灰盒再放在棺材裡土葬了,那這究竟是節約了資源還是加大了成本? 土葬的來源 土葬,是古代埋葬先人的一種方式之一,除了土葬,還有火葬、水葬、天葬等,但是土葬在我國古代最為盛行,而在土葬文化裡,還有立墓碑一說,這是對先人最大的尊重。
  • 網絡發表納入學術評價的「光明探索」
    此外,中美經貿摩擦、G20峰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中俄發展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將上榜文章的題目連綴起來,6月網際網路領域的理論熱點與學術生態盡收眼底。    榜單所依託的,是由光明網發起,聯合光明日報理論部、南京大學共同設計開發的思想理論網絡文章評價系統(iWaes)。系統自去年6月上線至今已正式運行一周年,在數次迭代後,取得了顯著的建設成果。
  • 新時代時評:讓「浪費可恥、節約為榮」在全社會蔚成風尚
    無論是「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勸勉,還是「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告誡,有關儉與奢的箴言,沉澱著歷史的啟迪,牽動著中國人對家風與國運的思考。(11月2日,人民日報)「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事在全民、人人有責。」近日來,公共場所的電子屏、海報上隨處可見「節約」「光碟」等字樣,半份菜、單人套餐、「光碟」兌換獎勵等新型餐飲模式在很多餐廳和機關食堂也悄然推開。
  • 又一資源面臨枯竭!專家警醒世人:過度浪費後果不堪設想
    但眾所周知,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因為人類的過度開發,就會造成一些資源極度匱乏,甚至出現枯竭的情況,著實令人擔憂不已。人類對於資源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因為每種資源的作用都非常廣泛,而人類也在尋找著能夠替代不可再生資源的替代品,例如天然氣、太陽能等。如今又一資源面臨枯竭!專家警醒世人:過度浪費後果不堪設想。究竟是什麼資源,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光明時評:給予年輕科學家早期研究更多關注
    可以說,年輕時期是創造力和想像力以及學術成果迸發的最佳時間。也因此說,對年輕科學家早期科學研究的鼓勵尤為重要。以「科學探索」為名的相關獎項的開設,正是對科學家本人及其發展方向的未來做出的無限評估,是對年輕科學工作者們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鼓勵。青年科學家們也需要有學科互動交流的平臺,在推動學科融合中共同邁向更廣闊的學術天地。
  • 時薪15—25元,月薪四五千——我們公司的臨時工們
    圖文:愚伯的自留地他們和正式的員工一樣,在車間操作,只是他們沒有繳納正式的社會保險,也沒有和公司籤訂正規的勞動合同,我們叫這批身份比較特殊的人,叫「臨時工」。他們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務」後,就可以把工資結清走人。
  • 零工經濟時代已至 臨時工都是高智商人群了
    在這本書裡,他們描述了一個願景,預測到2015年,這個世界的組織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比如企業將學會使用臨時工,這些臨時工包括一些小的團體和個人,比如按需使用一個小團體,按需聘用IT工程師或者是軟體工程師。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諾貝爾獎獲獎者,他們以前都是為一些大公司服務,但是後來慢慢地他們都變成按需用人的臨時工。
  • 自然界也是有「保鏢」的,優勝劣汰決定了物種的停留
    但人畢竟是人,會吸取教訓,想出對策,所以大多數王者蜥還是逃不了被抓的命運。除了動物之外,植物也會請保鏢。不管動物,植物,人類都逃不過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現實生活中,那些身體強壯,頭腦靈活,智商,情商都高的人,得到的生存資源自然比普通人多很多。
  • 從不知知網到學術不端,打假學霸涉嫌學術造假
    既是小鮮肉又是剛被北京大學錄取為博士後的翟天臨可謂是十分優秀,但是造化弄人,最近翟博士卻被四川大學官網作為學術不端案例。中國知網是面向海內外讀者提供中國學術文獻、外文文獻、學位論文、報紙、會議、年鑑、工具書等各類資源統一檢索、統一導航、在線閱讀和下載服務的知識發現網絡平臺。是大學生寫論文的必備工具!
  • 「做了大量工作,但成就屬於導師」關注學術界「臨時工」
    今年6月中旬到7月底,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與市場調研機構合作,首次對學術界的博士後群體展開了一項大規模問卷調研,近100個國家的7600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詳細回答了他們在職業前景、工作負擔、職場文化等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近日,完整的調查數據已公布在go.nature.com/3tmckuq。《自然》雜誌發布系列報導,對調查結果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