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新風尚,映照著深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節儉基因」。無論是「克勤於邦,克儉於家」的勸勉,還是「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告誡,有關儉與奢的箴言,沉澱著歷史的啟迪,牽動著中國人對家風與國運的思考。(11月2日,人民日報)
「厲行節約、反對浪費,事在全民、人人有責。」近日來,公共場所的電子屏、海報上隨處可見「節約」「光碟」等字樣,半份菜、單人套餐、「光碟」兌換獎勵等新型餐飲模式在很多餐廳和機關食堂也悄然推開。中華民族自古就有「食為政首,糧安天下」的說法,雖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今天,物質日漸豐盈、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勤儉節約的傳家寶不能丟,糧食生產的鐵飯碗不能丟!特別是「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解決老百姓的口糧是天大的事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裡,否則將會造成難以估量的後果。」
「足國之道,節用裕民。」勤儉節約,倡導一種適度、節用、合理的生活和發展方式,蘊含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價值取向,包含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道德品質,體現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對子孫後代的負責,是社會文明的顯著標識。「要加強立法,強化監管,採取有效措施,建立長效機制,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各地紛紛採取行動,如四川省成都市紀委監委,在9月11日出臺了「加強監督執紀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十項措施。措施中提到,要督促黨政機關和黨員幹部把監督節約糧食、堅決制止餐飲浪費作為重要任務,不斷增強節約糧食、制止浪費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以實際行動帶動督促家屬、親友樹立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觀念。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當前,面對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的艱巨任務,面對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讓「浪費可恥、節約為榮」在全社會蔚成風尚,既迫在眉睫又任重道遠。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制止餐飲浪費行為長效機制,除在糧食生產、收購、儲存、運輸、加工、消費等各個環節強化管理,有效減少損失浪費外,還要加強媒體引導人們形成更加健康的消費理念,提升人們的社會責任。同時,也要運用好大數據、網際網路等新技術,更好把糧食、食品供給和大眾的需求匹配起來,減少各種不必要的浪費。如此,才能標本兼治、春風化雨,讓「浪費可恥、節約為榮」在全社會蔚成風尚。
作者:宋榮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