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大量工作,但成就屬於導師」關注學術界「臨時工」

2021-01-11 TechWeb

不穩定,沒有安全感。在一項大型調研中,許多博士後(postdoc)研究人員這樣描述自己對職業生活的感受。

今年6月中旬到7月底,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與市場調研機構合作,首次對學術界的博士後群體展開了一項大規模問卷調研,近100個國家的7600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詳細回答了他們在職業前景、工作負擔、職場文化等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近日,完整的調查數據已公布在go.nature.com/3tmckuq。《自然》雜誌發布系列報導,對調查結果展開探討。

學術界「臨時工」

調查報告指出,在美國國家科學院(US National Academies)、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機構的定義中,多年來博士後被歸為科學研究的「臨時工」(precariat,即「precarious」不穩定和「proletariat」無產階級的組合詞)。這意味著,這類工作崗位缺乏保障,薪酬微薄,不確定是否能通向固定職位。

 

但作為推動科研進步的一支重要力量,博士後隊伍源源不斷有新的加入者。在受訪的博士後研究人員中,有近2/3的人仍然把學術界的職位視為他們的首選目標。總體而言,受訪者中對自身位置表示滿意的人佔六成,不滿意的人約為1/4,滿意度隨著在博士後位置上的時間延長而降低。

博士後工作是「臨時的」,通常一輪合同為兩到三年,但在調查中,有48%的受訪者表示在博士後位置上已超過三年;30%的人表示已做了兩三輪博士後;還有一些受訪者報告,他們做了不止六七輪博士後。

對於尋找教職的博士後來說,2020年職業前景面臨的挑戰尤為艱巨,新冠疫情以及此後大面積的招聘停擺被《自然》稱為「史無前例的低潮」。

生物醫學領域的打工人特別苦?

這項調查面向的是各個科學領域的博士後,不過在收回的問卷中,超過一半的受訪者從事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

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博士後的產出使他們成為實驗室最有價值的部分。」一名免疫學家這樣評論,「他們是親自動手幹活的研究人員。」

但在問及是否滿意自己的所處位置時,生物醫學領域的博士後是不滿比例最高的群體之一,有28%表示不滿(與物理領域相當),57%表示滿意,14%持中間態度。

研究癌症的Natalie Sirisaengtaksin博士在德克薩斯大學做博士後,她認為這與生物醫學領域要求特別高、壓力特別大不無關係。「在生物醫學領域,你不得不待在實驗室裡,沒法陪家人,沒法去做其他想要做的事情。因為能在辦公桌上完成的事情很有限,所以你在實驗室少待一分鐘,產出的時間就少一分鐘。」 她說。

成就屬於誰?

辛勤的工作與得到的回報卻並不一定成正比。很多博士後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擁有自己的工作成果。在生物醫學和化學領域,即便有自己申請到的政府資助或津貼,分別只有17%和11%的受訪者表示當他們要跳槽時可以把自己的課題帶走,比例遠低於其他領域的受訪者。

這讓生物醫學領域的博士後認為,自己並不僅僅是在為自己工作,換句話說,還在替實驗室和所在機構掙錢。用Sirisaengtaksin博士的話說:「為了發表論文,你投入大量時間,賣力地工作,最終為導師贏得了資助。」 

另一名丹麥的博士後Petra Hermankova則總結說:「博士後做了大量工作,但成就屬於導師。」

除了工作成就上的回報外,在薪酬和其他福利上得到的回報也不一定成正比。一些受訪者認為,在某些情況下,待遇還不如研究生。「薪水可能不到助理教授的一半,通常只比研究生多幾千美元。與此同時,承擔的責任遠遠超過任何研究生。」在美國從事化學研究的一位博士後評論。受訪者中,對工資和福利感到滿意的人還不到半數(46%)。

聽到博士後的聲音

當然,博士後經歷也不乏亮點,例如80%的受訪者表示,工作當中的樂趣讓他們感到滿足;3/4的人因為自己的獨立而感到滿意。

然而調研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回到過去,會建議年輕的自己從事科學嗎?」回答「是」的人竟然不到一半。

「博士後沒有被視為學術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夾在博士研究生和終身教職人員之間的模糊地帶,沒有自己的聲音。」一位受訪者在調研問卷的自由評論中這樣說。「將來的博士後應當被看作是一個重要的意見團體。」

相關焦點

  • 光明時評:「學術臨時工」:資源浪費還是正常的優勝劣汰?
    作者:曾潤喜近日,一篇關於「學術臨時工」的文章引發網絡熱議。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師稱之為「學術臨時工」,把引發這一現象的原因歸咎於研究難做、論文難發、項目難申和師生關係緊張。誠然,科研人員的中途離場令人扼腕,但如果簡單地將原因總結如上則未免有失偏頗。
  •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2017年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讀博時有80%的學生對學術界的職業發展感興趣,而到畢業前夕,對學術界完全失去興趣的學生達到了三分之一。讀博苦,讀博累,絕大多數人都是懷抱著崇高的學術理想,才得以拿下我國的最高學歷,卻因為種種原因半途退場。不僅造成了學術資源上的浪費,對個人來說同樣損失巨大,前期投入的巨大時間、精力成本都成了夢幻泡影。
  • 學術界死亡率最高的職業,可能是蔡英文導師
    學術界死亡率最高的職業,可能是蔡英文導師 2019年10月12日 09:2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兩岸快評第342期】沒想到,近期蔡英文又因將其導師「宣布死亡」,再次成功搶佔媒體頭條。  9月20日,蔡英文在出席一場跨界合作的「社群之夜」競選活動時,向現場參與者表示,她的康奈爾大學碩士指導教授John J. Barcelo已經過世。
  • 時薪15—25元,月薪四五千——我們公司的臨時工們
    圖文:愚伯的自留地他們和正式的員工一樣,在車間操作,只是他們沒有繳納正式的社會保險,也沒有和公司籤訂正規的勞動合同,我們叫這批身份比較特殊的人,叫「臨時工」。他們完成公司交代的「任務」後,就可以把工資結清走人。
  • 深圳龍華做臨時工焊錫上八小時230元,大家覺得多不多
    在很多電子廠都有焊錫這一項工作。但是很少人不願意去做,因為焊錫是會產生有害氣體的,對人身體不好。因此很多工廠焊錫工作的工資都會比較高。近日有同事去龍華的一家工廠面試焊錫工作,老闆就開出了8小時230塊錢的工資。當然這是臨時工的工資,8小時之後如果繼續選擇加班,工資是另算的,按照勞動法算。如果成為正式員工,工資還會增加。
  • 過半博士後想要離開學術界
    首屆《自然》博士後調查發現,由於過長的工作時間,缺乏工作保障,再加上工作中的霸凌和歧視,許多博士後正考慮離開學術界。德克薩斯大學休士頓醫學中心的博士後癌症研究員 Natalie Sirisaengtaksin 表示,她理解為什麼那麼多博士後想要離開,「追根究底,還是和導師有關。如果不是我的導師,我可能已經離開學術界了。」據她的觀察,一些博士後被壓榨得太厲害,連自己的生活都顧不上了。她說:「我們有一個博士後支持群體,每個月都會聚一聚,討論我們的問題。」這個組織的一些前成員為了改善精神狀況選擇離開學術界。
  •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在外面打工進廠都喜歡做臨時工,卻不喜歡做正式工...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在外面打工進廠都喜歡做臨時工,卻不喜歡做正式工呢?昨天下午在大街上碰到一個朋友,他剛從廣東回來沒幾天,看到他手上提了很多菜,有雞、有排骨、有蝦,還有一些青菜。我們站在一起聊了一會兒,他說現在在外面打工的人都喜歡做臨時工,因為臨時工的工價還算可以,19塊錢一個小時,他也在一家包裝廠做了幾個月的臨時工。他還說做臨時工方便一點,自由一點,最重要的是7天可以結一次工資,像他這種結了婚的人,如果家裡有什麼事的話,只需要提前一兩天說一下,就可以結工資走人。
  • 《一人之下》臨時工實力排名,馮寶寶也只能排倒數!
    《一人之下》中哪都通公司一共有七個大區,每個大區都有一位神秘的臨時工,他們專門處理公司不方便出面的事情,每一個都是極為恐怖的存在,那麼這七位臨時工按照實力應該如何排名呢?
  • 亞馬遜回應監視臨時工事件:已與安保公司解約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亞馬遜最新資訊 > 正文 亞馬遜回應監視臨時工事件:已與安保公司解約
  • 女學生最好找男導師?NC最新研究惹爭議,多位學者呼籲撤稿
    而男性選擇不同性別的導師對發展影響不大。這篇論文因為「挑撥」學生和同性導師之間的關係,一經上線,就引起了大量科研工作者的激烈反對。導師制有助於提高個人在科研方面的職業發展。而第二個部分,也是最被詬病的——兩種性別的初級科學家,在分別跟從兩種性別的導師之後,長期科研成就的差異。
  • 深圳打工者:臨時工第一天上班就偷懶,隔天就藉故不來了
    深圳這個大都市從不缺乏打工者,工廠又多,打工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但在廠裡工作的人一般都有分長期的工人和臨時工人。長期的工人就是指通過工廠正式招聘進來的工人,可以享受工廠的正式待遇,工資大都是是每月一發,而臨時工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自由職業的一種吧。
  • 《科學美國人》盤點美國學術界黑幕
    那些在知名期刊發表大量有影響論文的科學家能獲得很高的地位以及大量基金資助。這種利益驅使已經將學術圈攪得不再純潔,少數人為了獲得競爭優勢不擇手段,「學術不端」的案例能經常聽到,最常見的就是剽竊他人成果。一些極端情況下,有科學家甚至會蓄意破壞同事的研究工作。近日,《科學美國人》雜誌總結了這些極端案例。
  • 《一人之下》你認為臨時工按照實力應該如何排名戰鬥力?
    《一人之下》的哪都通公司一共有七個大區,每一個大區都有一位神秘的臨時工。而隨著陳朵篇的展開,臨時工們已經不再神秘,但是這七個人按照實力應該如何排名戰鬥力呢?其實,挺難排。第七位,東北臨時工二壯。作為一個先天異人,二壯存在的特殊性肯定是臨時工幾人中實力最弱的一位,但是二壯能夠觀察和修改電磁波的這種能力又是《一人之下》中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我們僅能說二壯在臨時工中不能打,但其特殊的能力卻無法取代,在團隊戰中二壯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型角色。第六位,西北臨時工老孟。
  • 哈佛教授鎖志剛:努力工作,也要努力讓人知道你做的工作
    ,也要努力讓人知道你做的工作
  • IEEE首位華人主席:不能再用數數評價科研人員,學術界崇尚的是「質」
    劉國瑞當選IEEE新任主席一天後,他在社交平臺LinkedIn上就收到了三四千條關注的申請,而在此之前他只有2200個「友人」。截至目前,他發表的一則簡短的致謝詞,已經收到了近1.5萬個反饋。「華人主席」的身份讓他備受關注,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連連說「我不是明星」。
  • 在事業單位臨時工做電腦維護,快奔四面臨下崗,有什麼好建議?
    在事業單位臨時工做電腦維護,快奔四面臨下崗,有什麼好建議?這種情況在機關事業單位是很常見的。在機關事業單位中,目前編外人員分為兩種,一種是和單位直接籤訂合同,一種是勞務派遣,但是不管是哪一種,因為沒有編制所以都是不穩定的,不論是機構改革還是單位領導更換,都有可能導致這些編外人員的下崗,因此他們也被稱為「臨時工」。對於這種來說,在快奔四的年齡面臨下崗,是一種不幸,也是一種幸運。
  • 周蓬安:「土皇帝」太多,學術界被弄得斯文掃地
    周蓬安:「土皇帝」太多,學術界被弄得斯文掃地繼核心學術期刊《冰川凍土》發表「論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論文、核心社科期刊《銀行家》發表「主編10歲兒子散文」引發廣泛關注後,一張涉及2019年高等教育專業博士論文答辯海報,近日也開始在網絡流傳。
  • 權威期刊:女導師會損害女生科研生涯,應換男導師!引發強烈爭議
    隨後,他們根據這些學生成為「資深科學家」的最初7年裡所寫論文的引用情況,追蹤了其職業成就。研究發現,當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科學家與那些「大腕」研究人員共同撰寫論文時,其文章的被引用率往往高於平均水平。更具爭議性的是,他們認為,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的科學家擁有的女導師越多,他們在成為資深科學家後發表的論文影響力就越低。
  • 刨根問底:steam平臺臨時工遊戲折扣是咋來的?
    臨時工折扣是steam中的遊戲廠商因為某些失誤,把遊戲價格標錯的一種行為,大多數是把價格標的遠低於正常價格(也有反向臨時工,輻射76就有那麼一次奇葩操作)帶dlc的捆綁包比本體還便宜,這就叫臨時工>因為臨時工折扣售賣遊戲會對廠商會造成很大的損失,所以大多臨時工折扣在一個小時之內就會修復,而大多數廠商也不會因為自己的失誤跟玩家較真,會把臨時工折扣賣出的遊戲作為福利,讓玩家得以保留。
  • 正在找臨時工上班的人注意了,電子廠就是這樣,看了再決定進廠吧
    他們在這裡排隊等待工廠裡面,人事部的人來面試,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做臨時工的,他們可能只在工廠裡面,做兩個月或者是三個月左右。因為他們選擇的是臨時工,所以能隨時辭職走人,簡單地說就是上午寫辭職單,下午就能結算工資走人的那種,因為正式工最少是要提前一個月寫辭職單,還要看班長會不會批你辭職,這就是做正式工最不好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