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2021-01-15 芥末堆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作者:青塔 發布時間: 2020-12-11 11:44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作者:青塔 發布時間: 2020-12-11 11:44

*來源:青塔(ID:cingta-com)

考研、讀博、進高校,投入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博取科研的入場券,卻在扣響科研的大門後就快速退出了科研圈子,越來越多的「學術臨時工」出現,令人扼腕。

2017年康奈爾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讀博時有80%的學生對學術界的職業發展感興趣,而到畢業前夕,對學術界完全失去興趣的學生達到了三分之一。

讀博苦,讀博累,絕大多數人都是懷抱著崇高的學術理想,才得以拿下我國的最高學歷,卻因為種種原因半途退場。不僅造成了學術資源上的浪費,對個人來說同樣損失巨大,前期投入的巨大時間、精力成本都成了夢幻泡影。

讀博的不順利,讓太多博士退出科研

是不是搞科研的料?能不能堅持搞科研?讀個博就知道了。

讀博期間,可以說是最適合搞科研的一段時間,精力充沛,沒有項目壓力,但在專注科研之前,畢業是他們最需要完成的事,發paper是重中之重。

研究方向沒有進展,科研儀器出現問題,實驗數據不夠理想,這些都是廣大科研工作者經常要面對的問題,竭盡全力去等一個不可控的結果,極大地考驗博士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吞噬著人的激情、期待和信心。

而隨著博士擴招,在版面有限的指定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難度係數指數上升。普通水平的博士生在起步期發一篇論文,平均要被退稿3到5次。最糟糕的情況下,一個博士生有可能收到十幾封退稿信。

沒有哪個博士不曾在深夜裡輾轉反側,懷疑和否定過自己,本應是科研附屬品的論文成了博士人難言的痛。

而作為科研指路人的導師,不僅不能提供更多的幫助,甚至有時候導師才是博士生壓力的來源。

不同於傳統的師生關係,越來越多的研究生管叫導師「老闆」,認為自己只是給「老闆」幹雜活的免費勞動力,用「push」來形容導師對學生的指導。

一旦與導師在工作量、署名權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產生矛盾和分歧時,在導師掌握著學生能否順利畢業的「生殺大權」的情況下,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導師的支配和命令。

讀博期間的不順利,讓越來越多的PHD還未躋身科研,就中途退場。

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離場,讓人痛心

不同於只是半隻腳踏進了科研圈子的博士生,青年科研人員的離場更讓人心痛和惋惜。

想要搞科研,進高校或許是最佳選擇,但坑少蘿蔔多,尤其985、211高校能提供更大的平臺和更豐富的資源,競爭更激烈。

隨著我國博士生招生總規模達到10萬人,留校門檻正在不斷提高,海歸博士和本土博士被區分對待,篩選標準甚至能嚴格到「學歷查三代」,本科不是重點大學即與高校無緣。

在經過激烈廝殺後,僥倖躋身高校的已經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同樣面臨著薪酬微薄、基金評選、科研不自由和績效考核等壓力,一座又一座現實的「大山」,橫亙在他們與科研理想之間。

生活不只有學術理想,還有柴米油鹽。

在外人的眼中,大學教師是一份令人豔羨的「體面」工作,但內裡的心酸只有自己知曉,「高學歷」和「高收入」之間並不能掛鈎。華東師範大學的一項研究指出,我國年收入在15萬元以下的教師佔比高達80%。

而「青椒」們的處境更是艱難,一方面,他們不太可能通過各式各樣的人才帽子獲得相對較高的津貼,另一方面,相對較短的工齡和還沒評上的職稱使得他們的基本工資甚至難以維持日常開支。

進一步是窮困潦倒的科研生涯,退一步是企業的高薪招聘,已近而立之年的「青椒」們,肩上扛著養家餬口的重任,現實讓他們不得不放棄科研夢。

科研自由,但科研工作者難自由

一個人所能創造的成績不僅與其能力和素質有關,也與其所處的環境密切相關。而當下的科研環境,也並不樂觀。

在普通人眼裡,科研工作即科學家埋首案牘,一個人、一支筆、一張紙就能「抵百萬師」,但事實上,搞科研是一件相當耗費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的事。

目前,幾乎所有研究經費都以項目的形式申請和下撥,現在的科研立項越來越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趨勢,經費申請難度呈指數上升。

在2019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青年基金評審中,約有8.2萬個「本子」落選,總體獲批率僅為17.90%,其中數理科學部平均獲批率最高,達到29.89%;而醫學科學部青年基金項目申請的競爭最為激烈,5年平均獲批率僅有16.75%。

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被現在的科研環境逼得「不務正業」:為了多爭取科研經費,他們疲於各種項目申請,同時還要應付各類檢查報告。

科研經費是創新活動的重要保障,而國家財政撥款幾乎是這些經費的主要來源,這也決定了科學家們花的每一筆錢都必須「登記在案」。

為了申請項目經費,需要科研人員花費大量時間埋頭做預算、填表格,而課題執行過程中的報帳同樣令人頭疼不已,無窮的報表和嚴格的審批讓科學家們精疲力盡。

坍塌的科研理想

高校招聘博士就是為了出文章申課題,沒有文章,沒有項目,很難在高校站穩腳跟。

國內評價體系要求你快速做出成績,為了「符合」要求,一些青年科研工作者放棄深耕,選擇短、平、快的項目以便快速出成果。

有青椒在網上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為了評職稱,把一篇好論文拆成了八篇水文,甚至放棄了原來衝頂刊一區的想法,專挑那些審稿快、通過率高的期刊投。當然,這些期刊往往是收費就能發的。

作者在文中這樣自述:「說實話,我更喜歡做一份高質量的工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灌一堆水文。但為了評職稱,我又不能不為之。」

板凳難坐十年冷,偌大的校園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容不下純粹的科研理想。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對立,讓無數科研人理想夢破。

太多人看不到科研的希望,黯然退場。

在投入人生近三分之一的時光後,中途離場,受傷的不只是我國的科研事業,那些選擇離開的人,其內心的傷痛不亞於心頭剜血。

搞科研需要一腔熱血,但不能純粹靠愛發電。如何保障科研工作者的生活和需求,幫助他們實現科研理想,推動我國的科研事業向前哪怕一小步,需要我們沉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青塔」。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1、本文是

芥末堆網

轉載文章,原文:

青塔;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

告訴我們。

來源: 青塔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

相關焦點

  • 光明時評:「學術臨時工」:資源浪費還是正常的優勝劣汰?
    作者:曾潤喜近日,一篇關於「學術臨時工」的文章引發網絡熱議。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師稱之為「學術臨時工」,把引發這一現象的原因歸咎於研究難做、論文難發、項目難申和師生關係緊張。誠然,科研人員的中途離場令人扼腕,但如果簡單地將原因總結如上則未免有失偏頗。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 人才量化評估標準單一,獎懲制度不健全 醫學論文能反映研究成果,啟發和總結臨床思維能力,從而提高醫療創新能力和診療水平。「重視醫學論文的發表,這本身沒有錯,但有些單位只是重視論文發表的影響因子和發表數量,卻不重視論文的創新價值、學術含金量的評價,缺乏對於學術規範和學術誠信的考核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買賣論文的風氣,給學術不端人員可乘之機。」葛均波說。
  • 高校教師996:「青椒」們的績效困境
    它彰顯著這套制度的殘酷性:讀完博士或者博士後,你在30歲甚至更晚的年齡才真正開始職業生涯,然而到了35歲左右,你就已經開始面臨失業的壓力了。2014年,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國內率先全面推行「非升即走」,隨後全國許多高校陸續開始了改革。眼看6年將畢,在絕大多數高校裡,有多少人能「升」上去還是個未知數。
  • 那些退出博士學位的經歷
    「看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混亂情況,」舒爾茨(他是計算機科學博士學位的第二年)。「我坐在這裡正在做什麼,以努力計算出這種複雜的形式演算,只是說一根電線未連接到另一根電線?」當舒爾茨在2012年參加一次學術會議時,這個問題仍然在腦海中徘徊。在晚餐的一個晚上,他向十幾位教授和他所在領域的頂級項目的新博士們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問題:您決定起床,每天都做什麼?」 他說。
  • 成功申請青年基金的背後 高校"青椒"新"範進中舉"?
    原標題:成功申請青年基金的背後 高校"青椒"新"範進中舉"?   學校的熱情,青椒的壓力   在準備申請書的3個月裡,胡峰一直處於焦灼狀態。他一遍遍地修改,希望讓本子更有可能獲得評審專家的青睞。   「寫到後面,感覺就像是在寫八股文。」胡峰說。
  • 國際學術會議按慣例使用英語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在學術研究領域漢語要當多久的弱勢語言?當中國最好的科研人員都放棄在專業上使用漢語發言,在科學話語權越來越重要的當代和未來社會,將對中國文化和漢語的前途產生怎樣的影響?出口轉內銷的科學論文和科學報導在使用母語問題上,中國科學家專業文章的寫作和投稿也存在類似不正常的現象,對這些不正常現象,許多人皆已習以為常。
  • 北大確認翟天臨學術不端 一篇貨真價實的博士論文要過幾關?
    &nbsp&nbsp&nbsp&nbsp一石激起千層浪,翟天臨事件波及北大&nbsp&nbsp&nbsp&nbsp春節長假,翟天臨面臨被人「學術打假」的尷尬,其「學霸人設崩塌」的相關話題持續發酵。從學霸人設到涉嫌學術不端,翟天臨的轉折源於一個直播視頻。「知網是什麼東西呀?」
  • 「做了大量工作,但成就屬於導師」關注學術界「臨時工」
    今年6月中旬到7月底,頂尖學術期刊《自然》與市場調研機構合作,首次對學術界的博士後群體展開了一項大規模問卷調研,近100個國家的7600多名博士後研究人員詳細回答了他們在職業前景、工作負擔、職場文化等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近日,完整的調查數據已公布在go.nature.com/3tmckuq。《自然》雜誌發布系列報導,對調查結果展開探討。
  • 學術引擎Library Genesis,廣大科研狗的福音
    廣大科研工作者常常在搜索文獻時遇到沒有權限下載的問題。
  • 科研狗如何提升戀愛段位,避免被學界妲己撈取成果?
    有了夠質夠量的paper,意味著學生能夠順利畢業,畢業生可以找到心儀職位,青椒有望晉升,大牛可以衝刺大獎。5篇SCI,讓大家吃夠了檸檬,並紛紛感慨:明明妹子也沒比自己貌美多少,怎麼自己就沒有人送paper!然後得出結論:說明人家不靠顏值,靠實力!並將將妹子封為學界四大名妲己之一,這是妲己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 華大基因:一群沒戴博士帽科研人成了「科學家」—新聞—科學網
    我很欣慰,華大基因從科研學生工中培養了很多頂尖人才。」信紙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搖晃著,「這個年代還有多少人用紙寫信?更別說是比爾·蓋茨了。可是事情就這樣發生了。」 他回想起兩三個月前兩人的握手致意。那是在華大基因和蓋茨基金會籤署合作備忘錄的會場上,「蓋茨說,『我見過很多人,沒上完大學,就去做技術、做產業了。
  • 「博士分流淘汰制」真來了!多所高校發布實施細則,你準備好了嗎?
    「博士生」必須在一到兩年內通過相當嚴格的博士資格考試,才能成為「博士候選人」,通過這種優勝劣汰機制篩選出有學術能力和有學術條件的人攻讀博士。這種從「博士生」到「博士候選人」再到「博士」,是目前國際上較為通行的博士生的成長鏈條。這也保證了高質量博士的誕生。
  • 博士論文盲審越來越嚴
    於是出現了一些類似於「該論文達到了某某大學的博士論文水平」的奇葩評語,一時淪為笑柄。   到我快畢業的時候,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網上名單開始出現紅牌,黃牌也不再鮮見了。大家開始對盲審有了一些敬畏之心,深怕自己一不小心成為中槍倒下的那個。不過,專家在給紅牌之前都是要經過激烈思想鬥爭的,所以總體比例並不大,每年大約只有一個人會被盲評剝奪申請學位的機會。
  • 深圳打工者:臨時工第一天上班就偷懶,隔天就藉故不來了
    深圳這個大都市從不缺乏打工者,工廠又多,打工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但在廠裡工作的人一般都有分長期的工人和臨時工人。長期的工人就是指通過工廠正式招聘進來的工人,可以享受工廠的正式待遇,工資大都是是每月一發,而臨時工也就是平常所說的自由職業的一種吧。
  • 正在找臨時工上班的人注意了,電子廠就是這樣,看了再決定進廠吧
    再過幾個月就要過年了,出來打工的人還是越來越多,可能大家都是在想,多賺一點錢好能回老家過一個好年。他們在這裡排隊等待工廠裡面,人事部的人來面試,這些人大部分都是做臨時工的,他們可能只在工廠裡面,做兩個月或者是三個月左右。
  • 收費學術期刊已淪為「斂財機器」?
    論文發表情況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繞不開的指標,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申請獎學金、畢業、晉升、申報經費,均離不開論文指標。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巨大爭議。
  • 漢語將淪為科學看客?
    由於報告均使用英文,且沒有漢語翻譯,他說:「估計除了搞微分幾何的一小部分人,大多數聽眾跟我一樣也沒聽懂多少。」    「也許因為我的提問,接下來朱熹平的演講改用了漢語,雖然準備的講稿還是英語的,但至少這樣我能聽懂一些。」申愛華說。    那可能是這次國際弦理論大會上唯一的一次半中文演講。
  • 池子退出吐槽大會 微博下網友紛紛留言
    池子退出吐槽大會 微博下網友紛紛留言時間:2019-12-27 17:28   來源:昕薇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池子退出吐槽大會 微博下網友紛紛留言 想必看過吐槽大會的都知道有這麼一對黃金搭檔李誕和池子。
  • 日本學者為何紛紛來華搞科研:在這裡得到的支持日本完全不能比
    來源:環球時報原標題:日本學者為何紛紛來華搞科研:在這裡得到的支持日本完全不能比【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破格提拔,高薪待遇,日本科研人員『投奔』中國的動向引人注目。」前不久,有日本媒體報導稱,中國正在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日本的科研人員因在本國難以就職流向海外,而在華開展研究的日本人持續增加。
  • 西交大、北大博士生樂觀吐槽學術生活!直擊科研人有趣的一面
    科研人擁有怎樣的生活?在一貫的概念中,他們是混跡實驗室,身穿白大褂,手握器材,精算數據的一批嚴肅學者。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其實他們的閒暇時光,也是可以時不時冒出一些接地氣的吐槽段子,以最戳心窩的方式調侃自己的學術生活,如此一來,科研人有趣的一面就此藏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