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費學術期刊已淪為「斂財機器」?

2020-12-08 騰訊網

[摘要]林賢祖說:「目前絕大部分開放存取出版商都採取作者付費(版面費)的模式,從而產生一個巨大的利潤(論文版面費)空間,幾乎所有大型的開放存取出版商一開始就罔顧學術水準而追逐暴利!」

福建師範大學講師林賢祖認為,「開放存取」模式下的「論文版面費」是一筆赤裸裸的暴利,「我實在想不出它需要什麼成本。」

Plos集團的收費期刊版面費用標準,其中最高價格為每篇2900美元。

論文發表情況是科研評價體系中繞不開的指標,在中國高校和科研機構中,申請獎學金、畢業、晉升、申報經費,均離不開論文指標。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巨大爭議。

根據林賢祖介紹,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會對發表論文徵收幾千元到幾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版面費,這些費用名義上是用於維持學術期刊和學術出版社的運營,徵收作者的論文版面費已是中國學術界公開的潛規則。而隨著十幾年來國際學術出版界的變革,許多國外學術出版商瞄準了國內的巨大市場,打著「開放存取」(Open Access)的旗號,大肆徵收版面費。

由於國人和國內學術評價體系對國外論文十分青睞,許多人通過科研經費報銷向國外期刊繳納巨額版面費,使自己一文不值的論文變成印刷品。林賢祖表示,保守估計每年學術界向國外出版商「進貢」的論文版面費總計有數十億之多。

付費論文是正常模式還是取巧捷徑?徵收作者的論文版面費讓學術期刊淪為斂財機器了嗎?有別於傳統付費訂閱出版模式的「開放存取」促進了學術交流還是成為國外出版界的撈金工具?

「開放存取」就是一場「撈金運動」?

開放存取(Open Access)期刊是指藉助網際網路而實現的在線出版,學術信息資源放在網際網路,任何人可以免費獲得而不需要考慮版權或註冊限制。開放存取期刊本身是一種免費的網絡期刊,所有用戶都可以通過網絡無限制訪問論文。但此種期刊一般採用作者付費出版、讀者免費獲得、無限制使用的運作模式,論文版權由作者保留。在論文質量控制方面,OA期刊與傳統期刊有類似之處,但不一定都採用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比起傳統模式,這種開放存取模式有許多明顯的優勢,使得投稿、出版、傳播更為便捷。

開放存取變革運動早期有標誌性的事件是1970年代計算機學家創立的開放存取資料庫 anonymous ftp archives和1990年代物理學家創立的開放存取資料庫arxiv,特別是後者已經涵蓋幾乎所有自然科學領域的一百多萬篇學術論文,而且以每個月將近10000篇的速度增長,目前這個資料庫已經成為許多學術界學者公布自己成果的首選之地,也是開放存取運動的領頭羊。

林賢祖在文中寫道:「目前絕大部分開放存取出版商都採取作者付費(版面費)的模式,這恰恰迎合了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發表論文的巨大需求,從而產生一個巨大的利潤(論文版面費)空間,幾乎所有大型的開放存取出版商一開始就罔顧學術水準而追逐暴利!甚至連Nature出版集團、Science 集團、Elsevier集團等老牌學術出版商也加入這場撈金運動!」

林賢祖告訴早報記者,國外這些出版商的運營成本幾乎為零,而如Scientific Reports和Plos one等期刊更是「來稿不拒的爛期刊」,Nature出版集團旗下的Nature Communication一篇論文版面費高達3萬多元,也幾乎來稿不拒,「估計2015年中國人單在Scientific Reports上發文而繳納的版面費就可以高達幾千萬元之多。」

只要沒有學術道德問題就來稿不拒?

林賢祖的觀點遭到了不少學者的反對。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牛登科教授用「付費購買正版軟體」來形容在開放存取期刊上發表論文一事。牛登科告訴早報記者,好比過去人們用免費盜版軟體用慣了,再付費就不習慣。

對於林賢祖將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tific Reports等收費期刊列為垃圾出版社,牛登科表示了質疑:「這些出版商、收費期刊是具有一定學術水準的,來稿不拒的現象不可能存在。」牛登科告訴早報記者,他所在的實驗室最近投向Scientific Reports的論文就被退回。

蘭州理工大學理學院馬軍教授目前擔任德國Spinger出版社旗下Nonlinear Dynamics期刊副主編,並同時效力於Plos One期刊。馬軍向早報記者介紹,他所效力的這兩家期刊稿件審理還是非常嚴格的,「首先編輯就會過濾一部分論文,再是審稿人接著篩選。此外,任何期刊都會有一些人情稿件,但不能以極端的例子來誇大。」

開放存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在同行心中處於怎樣的地位? 2012年中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前任院長饒毅就曾對國內一些研究人員在Nature Communication期刊上灌水提出過批評。牛登科直言:「在中國90%以上的科研人員(包括我)眼裡,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投稿還是有很大難度的。如果把中國大多數知識分子視為洋奴或者沒用的廢物,那是否該先開除掉90%以上的科研人員,然後再禁掉開放存取期刊?

早報記者查閱了Plos出版集團旗下的各大收費期刊版面費用標準,價格最低的是Plos One的1495美元,Plos Biology、Plos Medicine價格相對較高,為2900美元。

一位高校化學領域的科研人員表示,「Hindawi、BioMed Central、Plos等出版社其實只是把傳統出版的讀者付費改成了作者付費,個人認為目前的收費也比較合理。Plos one、Nature Communication、Scientific Reports 等收費期刊影響因子一路高升,佐證了期刊辦得比較成功。當然單純以影響因子來評價學術期刊是幼稚的,但比起Plos One這類期刊,國內某些生物科學期刊的影響因子飆升得更加畸形。」

此外,牛登科強調,應該慎用「垃圾論文」一詞。低影響因子期刊上的大多數論文一種是只提出了很小的進展,另一種是爭議較大,重要期刊不願承擔風險的論文。「客觀評價,這些論文就一文不值嗎?我個人的主張是認認真真做了研究,沒有造假、沒有編造數據,不管結果好壞都應該發表。好的發表了是經驗,差的結果發表了是教訓,也提醒後來人不要走彎路。科學研究是一步步往前進的,經過小步積累才能是一大步。」

為什麼科研人員不將論文發同等層次的免費學術期刊?「當全世界學術界很多人都掏錢發表文章的時候,你選擇避開開放存取。這就意味著你的文章別人要讀需要繳費訂閱,別人的文章你可以免費讀,因為作者已經繳費了,」牛登科覺得如此「挖帝國主義牆腳」的行為並不合適,「目前,國家投資的圖書館購買的文獻佔了我們閱讀文獻的大部分,但還是有不可忽視的一部分來自於國家不用掏錢的開放存取,這些期刊的論文,來自於全世界科學家的貢獻。」

馬軍表示:「無論是開放存取還是單位圖書館訂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來支付論文研究成果的閱讀費用,文章的質量讀者自有評價,不能因為發表在開放存取期刊就備受非議。」

開放存取期刊的付費論文是否有與科研單位重複購買的嫌疑?牛登科表示,負責任的開放存取期刊在作者投稿時會識別作者的單位地址,如果作者單位已經支付了訂閱費,作者就無需繳納論文出版費。「還需要注意一個問題,不同學科科研經費充裕程度差別很大,因此作者的支付能力也差別巨大。以往統一由單位圖書館支付訂閱費,而在開放存取模式下,作者需要自己繳費,在經費少的學科領域就困難。」

對於林賢祖文中提到的每年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馬軍認為「數十億」並沒有根據,「以我效力的開放存取期刊Plos One為例,如果作者說自己沒經費且論文沒掛基金號碼可以申請豁免或者減免版面費。還有就是如果稿件內容被審稿人評價非常高也可以豁免版面費。」

林賢祖認為,「開放存取」模式近乎一個「高利潤低成本」運作,所收取的「論文版面費」是一筆赤裸裸的暴利:「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這些出版商都是採用網絡運營模式,絕大部分期刊沒有紙質版,所有的運作和投稿審稿錄用都是靠電子郵件完成的,編委和審稿人是免費服務的,我實在想不出它需要什麼成本。」

一些科研人員亦在此基礎上提出對讀者和作者實行雙向免費的主張。馬軍向早報記者列舉了幾項支出:伺服器和網絡的維護成本、給所掛靠出版社的管理費、編輯部定期召開的用以討論期刊運行政策的編委沙龍或會議等等。

「一些國外期刊的編委和審稿編輯確實是義務的,但期刊仍然需要向高級編輯、高級顧問、副主編、主編支付津貼。此外開放存取期刊來稿很多,後臺需要一批工作人員來受理,這也是一筆很大的人工開支。」

「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開放存取期刊有沒有問題?牛登科說:「也有一定問題,比如一些無德出版商可以忽視學術規範,隨意發表任何交足費用的論文,負責任的同行已經列舉出了無良出版社名單。」

2009年開始,美國知名教授Jeffrey Beall涉足學術開放存取出版的問題研究,近年來不斷更新開放存取期刊出版社的黑名單,提醒作者謹慎投稿和參與編輯或編委。2013年10月14日更新的黑名單包括439家期刊/出版社。

「『灌水』期刊不可能在學術界建立威望,不可能通過學術界對學術期刊的過濾機制,如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著名的科技文獻檢索工具)的期刊篩選,而中國科研人員非常看重投稿期刊是否被SCI收錄。今後估計隨著開放存取的普及,SCI等期刊評價體系作用會進一步加強」,牛登科舉例,「前幾年有一本非洲生物技術雜誌,被SCI收錄後接受了大量無質量論文,雖然狠賺了一筆,但很快就被SCI剔除,這本期刊也慢慢就衰落了。」

馬軍告訴早報記者:「開放存取期刊在中國都有代表公司和人員,估計國內人員對開放存取期刊出現的負面問題已經反饋給這些出版公司決策部了。」

「一般常見輿論都認為開放存取期刊是未來期刊的發展,對於開放存取期刊而言,如果從促進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等方面,與傳統期刊相比較還具有一定的優勢。現在冒出許多假期刊,打著開放存取的旗號,敗壞開放存取的名聲,這可能是開放存取的發起者們始料未及的。」上述高校化學領域科研人員認為,「我們應該抵制的是假期刊而非開放存取,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文/徐明徽、江滿琳)

相關焦點

  • 一些學術期刊斂財亂象的背後
    正式期刊為了斂財也出假刊  學校合併了,主管單位、主辦單位都不存在了,但學報還在繼續出版,這種情況並非個案。記者發現,除《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外,《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也是一例。  出假刊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斂財。不過,這類假刊雖然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只要稍作調查了解就能明白真相。更令人擔憂、對學術環境危害更大的,則是高校的正式期刊為了斂財而濫出增刊甚至假刊,致使一些質量低劣的文章得以發表,並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進入學術資源庫中,這不僅浪費了出版資源,還助長了學術腐敗。
  • 我國部分學術期刊借版面費斂財見文就發
    版面需求和供給的失衡讓學術期刊有了斂財機會  上海理工大學學術期刊收費情況調查研究課題組在2007年進行的調研發現,當時的科研機構(高校)和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直接造成了學術期刊版面的需求數量(約480萬篇/年)大大高於供給數量(約100萬篇/年)的現象。
  • 學術期刊借被合併大學名義出版 年收或超600萬元
    近日,有人向中國青年報舉報稱,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早已與北方交通大學(2003年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合併,但《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仍在出版,「為了斂財,該刊每月出版3期」。  舉報人稱,為了騙取外界信任,該學報還偽造了《期刊出版許可證》,並設立了專門的學報官方網站,但該網站也沒有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  「假刊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斂財。據我測算,《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每年斂財不少於600萬元。」舉報人稱。  對於舉報人反映的上述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中文IEEE期刊可以檢驗中國工科的實力!
    在中國斂財的IEEE最近國際IEEE科技團體組織下令禁止中國企業華為的專家們參與審稿的團隊,作為兩個IEEE期刊的編委會成員的北京大學張海霞教授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公開致信給IEEE主席,申明自己將退出會員組織不再審議任何的IEEE論文稿件。
  • 學術期刊版面費調查
    隨之而來的,關於專業期刊收取版面費的事情也逐漸成為了視線的焦點。  近日,一則關於《報告文學》收取版面費的消息在網上引發熱議。據稱,一般兩萬字稿件,雜誌社要收3萬元,需要雜誌社派記者來寫的還要多付5000元。事後,《報告文學》主編承認收費,稱因雜誌虧損而採取了市場化運作,並表示「大家都這麼做,就我們倒黴」。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國內學術期刊版面費泛濫呢?
  • 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論文貼錢賣,學術垃圾驚人
    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調查  半月談  「辛辛苦苦把論文寫出來,還要交審稿費、版面費、加急費、中介費等一大筆錢,就算是『賣』論文,也沒有這麼倒貼錢的!」一位高校教師痛心疾首地說。  當前,我國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論文代寫代發、期刊亂收費等亂象日益滋生,正成為敗壞學術風氣的「毒瘤」。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這不僅助長了學術腐敗之風,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和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於醫學人才培養。 「我國亟需針對醫學論文販賣現象進行嚴厲的打擊,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促進我國醫療事業和醫療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也為優秀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正名。」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表示。
  • 美國學術期刊: 不收版面費是主流
    美國《科學》雜誌  《科學》雜誌是美國科學促進協會的主辦刊物,也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之一,在世界上所有同行評議的綜合性科學期刊中擁有最大的付費讀者群,全球的讀者總數估計為100萬。  郎妮告訴記者,《科學》從不向作者收取任何版面費,更沒有按照論文的篇幅長短收費一說。但她馬上強調,《科學》發表的論文平均起來每篇都會有1到4張圖表,如果這些圖表是黑白的,《科學》就不收費,如果它們是彩色的,《科學》就會向作者收費。收費規則是:第一幅,收費600美元;以後其他各幅,每幅收費400美元。
  • 這所雙一流大學新政:發表於OA期刊的學術成果不予認可
    來源:生物學霸;作者:SOOF開放獲取(Open Access,OA)已成為學術界一股勢不可擋的潮流。在研究生獎學金評定中,一個很重要的量化指標是已發表的期刊論文。OA 期刊因為相對審稿較快,所以在研究生階段僅有幾年時長的短期科研評比中很容易佔據數量優勢。效用上,有些 OA 期刊還具有極高的「性價比」。
  •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博士、青椒紛紛退出科研,多少人正在淪為「學術臨時工」 作者:青塔 發布時間: 2020-12-11 11:44
  • Science:消失的學術期刊
    這項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中還顯示,另有約900種僅在線出版的學術期刊也可能因為不活躍而面臨消失該研究沒有發現有著名學術期刊或論文消失的例子,也沒有收集有關期刊影響因子和文章引用率的數據。這些消失的期刊中大約一半是由研究機構或學術團體出版的。而這些消失的期刊沒有一個是由大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依然表明,各個學科、各地區均有處於消失的危險中的研究成果,出版商應該投入資金改善當前的保存條件。
  • 收費發表掠奪性期刊黑名單即將上線—新聞—科學網
    在一個廣泛被閱讀的列舉了潛在「掠奪性」學術期刊和出版商的博客被關閉5個月之後,另一個不信任名單索引即將登場,不過這一次的版本僅能夠被付費訂閱者獲得。 美國德克薩斯州博蒙特學術服務公司Cabell國際稱,該公司6月15日將啟動一份掠奪性期刊名單:那些例如通過收費發表文章而不進行同行評議欺騙作者或讀者的期刊。該公司5月31日在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學術出版協會年會上描述了其工作。
  • 上海英文學術期刊已進入國際頂尖評價體系
    近年來,上海英文學術期刊高速發展,打造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領跑全國的品牌英文學術期刊。數據統計報告顯示,上海共有英文學術期刊23種,其中17種被國際最具權威的SCI資料庫收錄,佔所有英文學術期刊的73.9%,被SCI收錄的百分比名列全國前茅。
  • 《科學》:那些消失的學術期刊,妥善保存學術論文刻不容緩
    這項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中還顯示,另有約900種僅在線出版的學術期刊也可能因為不活躍而面臨消失該研究沒有發現有著名學術期刊或論文消失的例子,也沒有收集有關期刊影響因子和文章引用率的數據。這些消失的期刊中大約一半是由研究機構或學術團體出版的。而這些消失的期刊沒有一個是由大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依然表明,各個學科、各地區均有處於消失的危險中的研究成果,出版商應該投入資金改善當前的保存條件。
  • 《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總工程師 吳晨
    學術期刊國際化是助推國家科研創新、彰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戰略步驟,已成為我國學術期刊發展的一項重大課題。全文文獻、知識碎片、用戶行為數據、網際網路垂直內容等組成了世界知識大數據主要內容;分布式數據採集、可視化、大數據審稿、學者畫像、內容理解、XML動態排版、多媒體處理、多終端呈現、區塊鏈、神經信息檢索、智能問答、機器翻譯、知識圖譜等構成了垂直領域前沿技術的關鍵部分。  CNKI國際化數字出版平臺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啟動研發。
  • 曝光:黑龍江一學術期刊,給錢就能發論文
    因為3年讀研期間,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花錢在省級學術期刊《黑龍江史志》上發表過論文,以至於這本雜誌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該校「歷史系研究生學報」。  多措並舉遏制「鉛字垃圾」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國家打擊學術腐敗的力度加大,一些期刊的論文收費也花樣翻新。有的雜誌社直接收版面費,有的則收資料費、訂閱費等,還有的讓作者買數十份甚至數百份雜誌,本質上都是花錢發論文。專家表示,一些地方和領域的論文「一票否決」制度,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花錢發論文」。
  • 計算機領域頂級科學家、學術會議、期刊影響力排名(附國內排名)
    本文由機器之心編輯,「機器之心」專注生產人工智慧專業性內容,適合開發者和從業者閱讀參考。點擊右上角即刻關注。近日,Guide2Research 發布了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論文期刊、學術會議和科學家等內容的學術影響力排名。
  • 千名學者抵制Nature機器學習子刊:付費期刊為何不是AI研究的未來
    近兩個月來,眾多人工智慧學者與工業界人士籤署了一份聲明,聲稱自己將不會向 Nature 新期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提交論文、提供評審或參與編輯工作(參見:抵制 Nature 機器智能期刊,維護學界開放:百名學者籤署聯合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