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畢業季,當很多研究生忙著發論文、拿學位時,南京一所知名高校歷史系的碩士畢業生們卻顯得特別淡定。因為3年讀研期間,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經花錢在省級學術期刊《黑龍江史志》上發表過論文,以至於這本雜誌被同學們親切地稱為該校「歷史系研究生學報」。
論文,給錢就能發表
在南京一家咖啡館,記者見到了這所高校歷史系即將畢業的幾名研究生。說起《黑龍江史志》,在場同學不約而同笑了起來,「這本雜誌論文特別好發,給錢就行。」
研三學生小春給記者講述了一次發論文的經歷。2014年8月,他把一門課程的作業發給了《黑龍江史志》投稿郵箱,第二天就收到了「用稿通知」郵件,被告知論文被採用,但需要將640元版面費匯到一個銀行帳號。「我交錢後,稿子一個多月後被刊發了,幾乎沒有改動。」小春說。
讀書筆記、史料札記、分析評論……只要交版面費,這份省級雜誌「來者不拒」。「我是聽師兄和同學介紹,才知道這份雜誌的。」研三的小陽說,他曾把一篇8000字的讀書筆記投到該雜誌,由於字數多,版面費要1000多元,「後來我把字數砍掉一半,交了600多,很快就發出來了」。
據《黑龍江史志》刊登的一份徵稿啟事,該雜誌是由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當代黑龍江研究所、黑龍江省地方志協會主辦的社科類月刊。
為了核實情況,記者以歷史系研究生名義撥打《黑龍江史志》編輯室電話,接電話的工作人員稱,只要不涉及宗教等話題或者推翻已有歷史定論,一般的文章都能發。現在的版面費是500元一個版,2400個字符算一個版,不足半個版按半個版收費。「現在稿子已經排到8月份了,你要發就得抓緊。」這名工作人員說。
「你們雜誌的上半月刊比下半月刊厚很多,感覺像增刊,我的文章能發在下半月刊嗎?」
「我們沒有增刊、假刊,兩個都是正刊。也有作者提出來,你們別把雜誌整得跟字典一樣厚,但其實,上半月刊300多頁都算薄的了!」
除了一些知名學者的論文不需要版面費,對於普通高校教師、學生以及社會人士來說,「發論文需要花錢」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
「不排除個別工作人員有此情況」
為了多方核實情況,記者撥打《黑龍江史志》主辦機構之一——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的值班室電話,表示希望聯繫刊發學術論文。一名工作人員為記者提供了《黑龍江史志》編輯部的電話,並稱可聯繫一名姓韓的工作人員。隨後,記者撥通電話,這名姓韓的工作人員表示,可以幫助聯繫刊發論文,根據字符數收費,2000多個字符的價格在300元左右,但排期要在8月份以後。
當記者表示「朋友著急刊發論文,但原論文質量不過關被其他雜誌取消刊發」後,對方表示可以幫忙聯繫相關人員代寫,加急刊發需要看是否有論文被臨時撤稿,具體的收費等要通過QQ雙方商定。
記者在百度搜索上發現,多個網站都以《黑龍江史志》編輯部名義承接論文,並由「編輯」在彈出窗口負責諮詢。
記者7月3日來到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黑龍江史志》雜誌由該辦公室的直屬處室研究室主管。隨後,記者在研究室辦公室裡見到一名姓韓的工作人員,他表示,目前《黑龍江史志》主要由研究室主管,工作人員都是「一崗雙職」,既在研究室任職,也擔任雜誌的編撰工作。他本人在此工作已經有幾年時間,並不了解收「版面費」發論文的情況。
隨後,記者聯繫了研究室負責人許潔民處長。她表示,因家中有特殊情況,正在外地緊急處理,並對記者的提問進行了簡單答覆。許潔民介紹,目前研究室主管《黑龍江史志》工作,她接手雜誌工作時間不長,過去確實有社會人員,以收取版面費的形式,聯繫雜誌刊發論文,網上也有很多中介機構以雜誌的名義接收論文投稿。不過,雜誌本身沒有「版面費」進帳,但「不排除個別工作人員有此情況」。當記者提出對部門帳務進一步了解時,對方掛斷了電話。
多措並舉遏制「鉛字垃圾」
記者調查發現,隨著國家打擊學術腐敗的力度加大,一些期刊的論文收費也花樣翻新。有的雜誌社直接收版面費,有的則收資料費、訂閱費等,還有的讓作者買數十份甚至數百份雜誌,本質上都是花錢發論文。專家表示,一些地方和領域的論文「一票否決」制度,一定程度上催生了「花錢發論文」。
曾在德國留學18年的何志寧博士目前在國內一所高校任教。「很多學術期刊公然賣版面,對學術腐敗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家核心期刊雜誌社編輯曾給我打來電話,稱只要交5000元,就可以找槍手代寫論文並刊發。」何志寧說。
「如今,學術不端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人人喊打的同時,老鼠還是很猖獗地活著,甚至有人一邊喊打,一邊做老鼠,為什麼?」在5月22日舉行的第17屆中國科協年會科學道德建設論壇上,中國科協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在致辭中提出的這一問題令人深思。
學術不端不僅制約了科研創新和人才培養,也讓不少大學生、研究生對未來從事學術研究感到擔憂。「學術的唯一目的應該是追求真理!但目前學術評價的核心指標是項目和論文,過於功利,失去了學術應有的精神內核。」南京一所高校的研三學生小經說。
對學術雜誌加大監管力度,是遏制學術腐敗的重要途徑。「目前的學術期刊良莠不齊,逐利化傾向令人擔憂。」三江學院新聞系主任周必勇說,有很多學術雜誌水平很低,「作者比讀者多」「發出來的東西沒人看」等現象突出。
專家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對學術期刊的監督、管理、審核,提高論文門檻和品質,對存在收取版面費、資料費等違規行為的雜誌必須堅決查處。
一些高校對師生發表論文很是重視,但對師生的學術活動管理不夠嚴格。何志寧表示,國內高校中,對老師考核重科研輕教學,對學生的教學管理「嚴進寬出」,很多老師想著多發論文,對學生指導不夠。同時,很多本科生不重視畢業論文的研究和寫作,不少論文都是事到臨頭,東拼西湊複製粘貼出來的,質量低,抄襲嚴重,缺乏新觀點、新內容,相關老師對此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誰都知道目前發表的很多論文沒什麼價值,但利益固化下,大家心照不宣。」周必勇認為,減少「鉛字垃圾」,首先必須扭轉高校的考核導向,期待國家相關制度儘早出臺。( 半月談記者 凌軍輝 鄒大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