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兩篇評論文章中,披露了我國論文造假背後駭人聽聞的生態鏈,直指造成這種現象的制度之源。文中指出:9.7%的醫生會找文章掛名,18.05%的醫生表示會修改數據,38.54%的醫生表示暫無以上行為,但迫於壓力,以後可能會有。
由於醫生工作繁忙,沒有時間,而且很多也沒有實驗室的工作基礎,但論文又是醫生晉升職稱的「必需品」,所以一些醫生就花錢去買論文發表,這就給一些掠奪性期刊和論文代寫機構以可乘之機。
同時,在基礎研究上,不少醫院目前仍無法提供相應的硬體條件;而對於臨床研究,目前的高校教學則難以大範圍覆蓋大數據處理等手段的教學,因此很多醫學領域的科研都需要外包服務,然而在現在的科研環境下,科研外包和學術不端,科研造假可以說只有一牆之隔。
評論認為醫學科研領域亟須規範,而近年來,隨著論文造假被曝光日漸增多,國家相關監管部門也加大了監管力度。在剛剛召開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結果發布會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就公開發布了45個需要科研管理部門重點監控和評估的期刊。
在監管趨緊的形勢下,各高校及科研單位也開始行動起來。據內部人士透露,上海瑞金醫院今年針對論文造假已召開三次大會,表示被抓到一次學術不端行為者將直接開除,而中山醫院今天也開始動手徹查......
以前給錢就能實驗、寫作、投稿的日子將一去不復返了,一些以論文代寫服務為業務的公司也紛紛準備轉行。因此,提高自身科研水平,自己做科研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