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誌10月16日文章,原題:中國正在等待「罔顧學術質量」的學術期刊「黑名單」中國提出的一項建立全國性期刊黑名單的建議已在該國科學家中引發一場討論。今年5月,中國科技部擔負起編制該黑名單的使命。與此同時,中國政府表示該黑名單將包括那些「罔顧學術質量」和「商業利益至上」的國內外學術期刊。
由政府機構編制的此類名單非常罕見,中國希望該政策將使本國學者減少發表劣質或欺騙性文章,從而加強本國科研誠信建設。但一些研究人員表示,這種由國家編制的黑名單無法解決有關問題,制定獲得認可的期刊名錄更有利於提高科研質量。
西安交大學者奧米德·馬希安認為,與各學術機構自行編制的名單相比,一項適用於所有科研人員的政策更有利。中科院學者史曉雷表示,無論是全國性黑名單還是學術機構自編名單,都將對中國學術環境產生積極影響。「全國性黑名單或將有助於減少學術不當行為,因為一些刊發劣質論文的期刊將受到懲罰,但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期刊,而在於投稿人。」蘇北人民醫院醫生任川利(音)說道。
開放獲取期刊目錄(DOAJ)項目執行董事拉斯·喬恩豪格表示,黑名單很難維護,因為世界各地總在推出各種新期刊。他甚至想知道中國是否有可能利用此類黑名單提升本國期刊名聲。浙江工商大學學者餘立平認為,該名單或將包括曾涉及學術不端行為的所有中國期刊。「懲罰這些期刊將產生廣泛且不可預期的影響。」餘說道。在餘看來,編制達到特定標準的被認可期刊名錄是更好的選擇。
早在2016年中國就曾嘗試編制一項全國性的認可期刊名錄,但當科學家們無法在該名單的選擇標準上達成一致意見後,教育部最終放棄該念頭。(作者大衛·克蘭諾斯基,丁雨晴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