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學術期刊斂財亂象的背後

2020-12-05 人民網傳媒

  正式期刊為了斂財也出假刊

  學校合併了,主管單位、主辦單位都不存在了,但學報還在繼續出版,這種情況並非個案。記者發現,除《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外,《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也是一例。

  《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創刊於1987年5月,1999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作為高校學報類公開出版物出版。2010年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更名為《克拉瑪依學刊》,原刊號作廢,主管、主辦單位由新疆石油教育學院變更為中共克拉瑪依市委黨校。

  「自2008年休刊至今,編輯部發現有不法公司和個人盜用《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名義,非法出版《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並從中謀取大量不正當利益,」2010年12月出現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聞出版局官網上的一份「嚴正聲明」稱,「自2008年1月起,凡是以《新疆石油教育學院學報》名義出版發行的刊物均為非法刊物」。

  出假刊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斂財。不過,這類假刊雖然具有一定的隱蔽性,但只要稍作調查了解就能明白真相。更令人擔憂、對學術環境危害更大的,則是高校的正式期刊為了斂財而濫出增刊甚至假刊,致使一些質量低劣的文章得以發表,並堂而皇之地以合法身份進入學術資源庫中,這不僅浪費了出版資源,還助長了學術腐敗。

  假刊現象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出現,據《法制日報》2001年報導,河北省承德醫學院學報某些編輯人員為了撈錢,竟私自出版盜版學報,在1993年9月到1998年6月間,該學報出了13期「克隆」學報:一樣的封面封底,一樣的裝幀設計,一樣的出版日期,外表相同而內容完全不同,以此收取佔版費、審稿費15萬餘元。這種行為後來受到了新聞出版部門的查處。

  2005年,教育部通報批評了東北師範大學主辦的《現代中小學教育》等期刊,稱這些高校主辦的期刊,受經濟利益驅使,出現了一些違反出版管理規定的問題,如濫出增刊、一號多刊等現象,以此作為創收手段,牟取錢財,「嚴重損害了高校期刊界的形象,腐蝕了編輯隊伍,破壞了出版工作秩序,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研究人員朱曉東、宋培元等人曾對科技期刊出版亂象進行總結,他們認為,這種亂象主要表現為一些人出於經濟利益的驅動採取一號多刊或盜用別人期刊刊號出版期刊。一號多刊的形式包括:一些期刊以原刊號出版另外一種文字期刊、利用刊號出版會議或論文集、頻繁出版增刊、一個刊號出版不同版本期刊等。

  亂象背後是錯亂的學術評價體系和刊號的壟斷

  期刊亂象的背後,是巨大的發論文需求。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教授瀋陽在2010年估算:全國學術期刊一年只能發表論文248萬篇,而背有論文發表指標的人數達到1180萬。

  「這其中的巨大落差導致問題叢生,包括論文買賣,假刊、一號多刊等期刊亂象,學術不端和學術泡沫等。」瀋陽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

  在他看來,巨大需求並不合理:「根據相關規定,我國只要參評職稱的,可能都得要發論文,這導致醫生、護士、記者、中小學教師,甚至國有煤礦工作人員都要發論文。」

  2012年,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在校內進行改革,他直言目前職稱評審體制的不合理:「現在聽說護士提高級職稱都需要寫多少篇論文?好象有點荒唐。」「護士發表論文與她們的本職工作有很大的關係嗎?護士打針、換藥這些工作做得好,服務病人和配合醫生好不就行了嗎?南丁格爾有論文嗎?護士提高級職稱要寫論文幹什麼?到底是論文多的護士好?還是對護理工作熟練、對病人好的護士好啊?」

  在中南大學的職稱評審改革中,張堯學明確表示:「臨床就不一定要有論文。」

  醫療衛生領域是學術亂象的重災區,醫療類假刊和論文抄襲現象尤其嚴重。2010年,中國青年報曾報導一起連環抄襲事件,為了評職稱,一篇討論「宮腔粘連」的醫學論文,遭遇了16個醫療單位25人的6輪連環抄襲。有抄襲者承認,小醫院沒有更多的科研條件,發論文只是為了評職稱。

  湖南理工學院黨委副書記、《雲夢學刊》主編餘三定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目前學術評價過度量化的問題仍未得到緩解,反而評價越來越細,越來越量化,逼得大家去發文章。在高校,首先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統計論文數量,這逼得每個大學也要統計論文數量,大學則把任務往下面層層分解,「逼得大家只重數量不重質量」。

  餘三定認為,學術期刊的亂象,板子不應打在期刊上,關鍵原因還在於學術評價體系的錯亂。他的這一觀點也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朱曉東等人撰文認為,科技學術期刊出現一號多刊等問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國內期刊號控制太緊,迫使編輯部採取變通方式。「對科技期刊號政策上的長期控制,不僅影響了我國科技的發展和交流,人為地把期刊號變成『稀缺資源』,使一些想創辦新刊的單位為了獲取一個刊號,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造成了期刊審批過程中『選擇』的隨意性,催生了不正常的申辦環境。」他們因此建議對純粹的學術類、技術類科技期刊從審批制改為備案登記制。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風田也撰文表示:「目前之所以有些學術期刊能夠靠版面費發大財,主要的原因還是變相的壟斷造成的壟斷高價,也就是審批部門人為地限制學術期刊的刊號,導致目前學術刊物太少,辦一個新的學術刊物太難,已有學術刊物變成事實上的壟斷造成的。如果審批部門能夠自由地放開學術刊物的辦刊規定,讓市場來進行自由競爭,不出幾年,那些專靠收版面費斂財的學術刊物馬上會被淘汰。」(葉鐵橋)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收費學術期刊已淪為「斂財機器」?
    近日,福建師範大學數學與計算機學學院講師林賢祖將矛頭對準論文發表亂象,在微信公眾號「學術周刊」刊文《學術界每年向國外「進貢」數十億論文版面費,驚心觸目!!!》,引發學界巨大爭議。根據林賢祖介紹,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會對發表論文徵收幾千元到幾萬元人民幣不等的版面費,這些費用名義上是用於維持學術期刊和學術出版社的運營,徵收作者的論文版面費已是中國學術界公開的潛規則。
  • 學術期刊亂象診斷:假刊增刊 買賣版面 虛假引用
    早在2012年《中國社會科學報》就發表《祛癰扶正,學術期刊治理勢在必行》的報導,記者在文中指出:學術期刊亂象紛紜,存在買賣版面、違規增刊、頁數增多、「假刊」、虛假引用等現象,「諸多亂象是期刊異化的產物,嚴重敗壞期刊自身形象,玷汙學術風氣,令學者深感憂慮乃至憤怒。」把一切責任都推給期刊,顯然不公平。不過,現狀確實令人擔憂,在某種意義上說學術期刊得病了,而且還病得不輕。在筆者看來,主要存在以下亂象。
  • 我國部分學術期刊借版面費斂財見文就發
    版面需求和供給的失衡讓學術期刊有了斂財機會  上海理工大學學術期刊收費情況調查研究課題組在2007年進行的調研發現,當時的科研機構(高校)和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直接造成了學術期刊版面的需求數量(約480萬篇/年)大大高於供給數量(約100萬篇/年)的現象。
  • 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論文貼錢賣,學術垃圾驚人
    學術期刊灰色產業鏈調查  半月談  「辛辛苦苦把論文寫出來,還要交審稿費、版面費、加急費、中介費等一大筆錢,就算是『賣』論文,也沒有這麼倒貼錢的!」一位高校教師痛心疾首地說。  當前,我國學術論文發表數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然而,論文代寫代發、期刊亂收費等亂象日益滋生,正成為敗壞學術風氣的「毒瘤」。
  • 「黑名單」能否堵死「爛期刊」
    如果把期刊投稿種種亂象比作一場森林大火,「爛期刊」就是各處「明火」,是需要首先撲滅的。而防火的根本不能是「哪裡有火撲哪裡」,關鍵還要找出背後的火源,提出更全面的防火措施。  只有解決了健全學術評價的價值體系這一根本問題,期刊亂象才能迎刃而解。而只有建立高水平、高質量、高公正性、高度負責的同行評議制度才能完善學術評價體系。
  • 這所雙一流大學新政:發表於OA期刊的學術成果不予認可
    隨著 OA 出版的發展,出現了一大批只以斂財為目的 OA 期刊,這些期刊根本沒有同行評審的過程,只要給錢就能發表論文。這類期刊被稱為掠奪性期刊,是 OA 期刊的阿喀琉斯之踵。掠奪期刊確實存在,我們必須堅決抵制,但高質量的 OA 期刊審稿也十分嚴格。也正因如此,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的影響因子都是穩中有升。其次,OA 期刊收取版面費,並不等價於斂財。
  • 學術期刊借被合併大學名義出版 年收或超600萬元
    近日,有人向中國青年報舉報稱,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早已與北方交通大學(2003年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合併,但《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仍在出版,「為了斂財,該刊每月出版3期」。  舉報人稱,為了騙取外界信任,該學報還偽造了《期刊出版許可證》,並設立了專門的學報官方網站,但該網站也沒有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  「假刊存在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斂財。據我測算,《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每年斂財不少於600萬元。」舉報人稱。  對於舉報人反映的上述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中文IEEE期刊可以檢驗中國工科的實力!
    在中國斂財的IEEE最近國際IEEE科技團體組織下令禁止中國企業華為的專家們參與審稿的團隊,作為兩個IEEE期刊的編委會成員的北京大學張海霞教授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公開致信給IEEE主席,申明自己將退出會員組織不再審議任何的IEEE論文稿件。
  • 學術期刊版面費調查
    在章志英看來,學術期刊讀者面窄,拿《物理學報》來說,600頁厚的期刊只有物理界專業人員才會訂閱,所以每期只印1000份,靠發行是很難維持的。  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馮長根在接受《北京科技報》記者採訪時也對一些學術期刊收取版面費、審稿費的問題表示理解。
  • Science:消失的學術期刊
    這項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中還顯示,另有約900種僅在線出版的學術期刊也可能因為不活躍而面臨消失該研究沒有發現有著名學術期刊或論文消失的例子,也沒有收集有關期刊影響因子和文章引用率的數據。這些消失的期刊中大約一半是由研究機構或學術團體出版的。而這些消失的期刊沒有一個是由大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依然表明,各個學科、各地區均有處於消失的危險中的研究成果,出版商應該投入資金改善當前的保存條件。
  • 《冰川凍土》發奇文引熱議 學術期刊建設任重道遠
    這兩天,一篇刊發於核心期刊《冰川凍土》的論文火了。原因不是令人振奮的科學發現,而是作者在正文中,用較長篇幅大談「導師的崇高感」和「師娘的優美感」。「近處讓人能感到春草的芬芳,優美感四溢。」在以科學嚴謹著稱的學術論文中,這樣的文字顯然格格不入。學術期刊的把關流程在哪?學術底線又被置於何處?
  • 學術期刊「黑名單」戳中了誰的軟肋?
    據曾長期從事學術期刊評價工作的寧波大學商學院教授俞立平介紹,一般高校都有自己的學術期刊目錄,供教職人員發表論文作參考。「高校會根據學術期刊分為幾個體系,教師在級別高的學術期刊上發論文,學校會在科研和職稱體系中有所獎勵。」俞立平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可見,列學術期刊「白名單」已成為高校常規的做法,但列「黑名單」的卻十分少見。
  •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
    那些知名的學術期刊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有許多頂尖的學術期刊,你可以從中找到當前科學前沿,你可以追尋知識,你可以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現在,讓我們看看有哪些期刊吧!《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綜合性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是由美國麻州醫學協會所出版的同行評審性質之醫學期刊。期刊內容包含有:主題性之社論,原創性的論文,旁徵博引性的評論性文章,即時短篇論文,案例報告它也是一種目前全世界最受歡迎,及廣受閱讀的同儕審閱性質之綜合性醫學期刊。《科學》美國科學促進會官方刊物《科學》是美國科學促進會出版的一份學術期刊,為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
  • 《浙江大學學報》(英文版):堅守學術期刊走出去的夢想
    國際同行評審體制 張月紅說,「辦高水平英文學術期刊,聘請國際同行做評委,既可以避免國內快速發展階段出現的一些學術浮躁、學術關係以及語言先天不足等負面影響,也利於作者與國際同行在學術上交流、碰撞、提升,同時也擴大了期刊的國際顯示度,並吸引國外審稿人投稿。」
  • 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功能定位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發表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代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學術前沿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高度。    我國數千種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中,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的期刊約200種;被各類評價體系列入「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的有600種左右。
  • 國內外學術期刊常識大科普
    版權聲明:來源(首發):微信公眾號《技能Tools》是不是有的小夥伴論文都發了好幾篇了,但對一些期刊的專業術語還雲裡霧裡,這期為大家介紹一些國內外學術期刊的一些基本常識情況,投稿前對一些期刊常識有個大概的了解
  • 揭秘學術界論文掛名亂象:夫妻店型、剝削型、抱大腿型
    zlf:「很多高校老闆發文章會帶自己配偶名字,這種學術不端因為有結婚證就可以原諒了?」……那麼,學術界「送」論文亂象有哪些?是否屬於學術不端?該如何發現和界定?作為學術圈的「硬通貨」——論文,其署名和作者排序體現了科研人員對研究成果的參與程度。
  •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的時代擔當
    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是學術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平臺,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重要陣地,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重要載體。近年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期刊在繁榮學術研究、引領學術潮流、培育人才隊伍、促進學風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
  • 《科學》:那些消失的學術期刊,妥善保存學術論文刻不容緩
    這項發表在arXiv的預印本論文中還顯示,另有約900種僅在線出版的學術期刊也可能因為不活躍而面臨消失該研究沒有發現有著名學術期刊或論文消失的例子,也沒有收集有關期刊影響因子和文章引用率的數據。這些消失的期刊中大約一半是由研究機構或學術團體出版的。而這些消失的期刊沒有一個是由大型商業出版社出版的。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依然表明,各個學科、各地區均有處於消失的危險中的研究成果,出版商應該投入資金改善當前的保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