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EE首位華人主席:不能再用數數評價科研人員,學術界崇尚的是「質」

2020-11-07 中國科學報

作者 |胡珉琦

劉國瑞

近日,全球最具權威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組織——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誕生了首位華人主席,他是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劉國瑞(K. J. Ray Liu)。

劉國瑞當選IEEE新任主席一天後,他在社交平臺LinkedIn上就收到了三四千條關注的申請,而在此之前他只有2200個「友人」。

截至目前,他發表的一則簡短的致謝詞,已經收到了近1.5萬個反饋。

「華人主席」的身份讓他備受關注,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連連說「我不是明星」。

可事實上,他在 IEEE 任事 36 年,是信號處理與通信技術領域絕對的「明星科學家」。

他的研究涵蓋了信號處理、通信、信息取證學等諸多領域方向,領導的信號處理研究在 2009 年 IEEE 125 周年時被選為「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七大信息技術」之一。

近幾年來,他重點關注無線人工智慧(無線AI)研究。

作為Origin Wireless公司創始人,他發明的首款「時間反演機」獲得了2017年CEATEC大獎,具有無線AI功能的Linksys Aware獲得了CES 2020創新獎,被《新聞周刊》評選為「CES最佳產品」。

這個在信號與通信領域有著不竭創新動力的科學家,希望用這個全新的身份帶來哪些改變?最近,劉國瑞接受了《中國科學報》專訪。

《中國科學報》:無線AI作為未來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您如何看待它的潛力以及面臨的挑戰?

劉國瑞:無線AI是我們創造的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常常為此感到興奮。

2017年,我們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釐米精度的無線室內定位系統。

這個系統具備類似GPS的室內定位能力,在沒有任何基礎設施的情況下跟蹤人或者任一物體,只要有Wi-Fi或LTE即可。

眾所周知,GPS精確定位很容易在室外實現,但不能在室內空間內識別,這個難題困擾了整個行業幾十年。

那麼,我們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所有人正生活在一個被電磁波包圍的世界。在家裡,只要有Wi-Fi或LTE,就會發出大量無線信號,這些無線信號就是電磁波。

電磁波碰撞到人體會發生反射或者散射,回傳後,利用我們開發的時間反演機技術,就可以探測到人體運動的位置、狀態。這種技術構成了智能無線電(無線AI)平臺的核心。

「時間反演機」通過感知電磁波可以探測出人的運動、呼吸等。這項技術的神奇之處在於,這種感知既不需要攝像頭,也不需要用戶佩戴可穿戴設備,隔空就可以應用於家庭、辦公室的安全監控、人體生物識別、生命體徵監測等,就像魔法一樣。

幾年前我們開發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無線信號的帶寬不足。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這個問題不再是一個瓶頸。從本質上來看,在未來的無線世界中,通信只是一小部分。無線AI所帶來的無線感知和探測將會完全改變人類生活。

任何一項前所未有的技術,一定會帶來信息安全、隱私等倫理風險。自從AI出現,IEEE就一直在不斷更新倫理準則,所有工程師和科學家都不能超越底線。

《中國科學報》:您既是科學家,又是一位創業者,為何還想競爭IEEE主席一職?

劉國瑞:這首先來自於IEEE同事們對我的肯定和期許,讓我相信我可以為它做更多事。

但競選主席對我而言還有特別的意義。

在IEEE近150年的歷史中,從未有過一個華人主席,這個天花板必須打破,這是我個人很想做成的一件事。

IEEE有了第一個華人主席,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要讓所有會員、所有媒體知道,亞裔主席、華人主席可以成為最好的領導者。

我想做一個榜樣,這樣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華人主席出現,從而發揮我們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報》:作為新任主席,您希望尋求哪些方面的發展和改進?

劉國瑞:首先,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

幾年前我帶團隊創建了IEEE DataPort,來提供數據存儲服務。

IEEE DataPort 通過託管對 IEEE 社區有用的數據來支持開放科學和可重複性研究。

DataPort成立一年,用戶和數據的數量就呈現指數級增長,目前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60萬。

去年開始,我又提議開發IEEE App,讓所有會員參與、了解IEEE全球網絡中的所有內容。

其二,提高協會服務質量和透明度,特別是要降低協會商業模式中的各類開銷,讓我們的會員不用支付那麼多的錢。

其三,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構建多元化的組織。

我們有很多會員在亞洲,但IEEE的領導層卻很少有來自亞洲的。

事實上我過去幾年一直在做這件事情,保障會員平等參與權,在IEEE的委員會中不能只有來自美國的成員。

以上這些都是比較具體的內容,除此以外,我還有一個核心願景,我想讓IEEE變成世界上所有電子和電氣工程師、科學家的「家園」。

在職業生涯的任何階段,IEEE都可以為他們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幫助他們學習新的知識,結識好的導師,不斷成長,走向世界,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中國科學報》:接下來您會重點關注中國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領域的哪些問題?

劉國瑞:這些年,中國在信號與通信領域的研究水平已經跟世界接軌,國內的教授跟學生可以在最頂尖的期刊發表論文。

這是我過去三十幾年來,看到的巨大改變。

但是,我非常希望國內學術界重視兩個關鍵問題,這關係到中國學術界的聲譽。

首先,IEEE會定期在內部通報學術不端事件,遺憾的是,現在有超過一半的論文失信事件出自國內學者。

其次,在美國做研究,發表論文時對作者署名的要求非常嚴格,沒有貢獻的人絕不能署名,這關係到智慧財產權。

到目前為止,我發表了800多篇論文,只要是「掛名」的,我通通拒絕。

可在國內,「掛名」問題比較嚴重。這是我在IEEE看到的中國學術界存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沒有學術誠信,是得不到國際同行的尊重的,這關係到全世界學術共同體對中國科學家的評價。

過去,由於我們長期跟國際學術界脫軌,所以在發展初期先要有「量」,這我完全同意。

可如今,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不能再用數數的方式來評價一個科研人員的成就。如果我們學術界崇尚的是「質」,那麼整個社會也會往這個方向走。

我也希望能和國內學術界共同思考、推動學術文化向前發展,期待能有一些人率先做出改變,從而讓更多人去跟隨。

《中國科學報》:您在馬裡蘭大學創立了Origin Wireless公司 ,讓無線 AI 走進了現實,您如何看待科研成果的商業化難題?

劉國瑞:我認為這跟大學的文化有關,美國的大學,尤其是州立學校對這件事的看法比較開放。

此前的半個多世紀,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重大發明大多集中在幾個最著名的研究機構,比如貝爾實驗室、IBM研究實驗室。

如今,發明人帶著發明,找到錢,在車庫裡或學校的實驗室就可以創業,全世界都在這麼做。

因此,對教授的評估不應該只是看發了多少論文、帶了多少學生、教學好不好、得過哪些獎,我們的期許應該有所不同。

過去是看教授對學術的影響力,現在要看他們對社會、對工業界的影響力在哪裡。

一旦技術轉化成功,就可以為本地區創造很多商機。

因此,美國的大學認為教授把研究成果商業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直接關係到科研人員對社會的影響力。

中國的高校需要有這樣的意識,並且能夠設計出很好的遊戲規則。

《中國科學報》:2016年,您曾獲得了IEEE Leon Kirchmayer研究生教學和指導獎。

作為導師,您如何幫助那些研究和創新能力不足的青年學生,讓他們成長為能夠獨立發現新的、有趣的、重要的問題,進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的科研人員?

劉國瑞:我的確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初見他們時,我發現他們大多在數學、物理學科有比較紮實的訓練功底,可在研究創新方面卻沒有經過訓練。

研究創新是可以訓練的,但它需要一種環境、一種文化。

國內總是教育學生要好好「讀書」,卻很少提到要好好做「學問」。學問不是一個名詞,它的意思是學會怎麼問。

解決問題,聰明人都會,難的是能不能問出好問題,問出最重要的問題,問出別人無法回答的問題。會問,才能知道更多的東西。

我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第一年、第二年好好讀書,必須拿全A,這是打地基的過程。

如果你想一輩子不斷地蓋高樓,地基就要打得夠深。

我發現一些國內來的學生,他們很快能夠寫論文,卻很膚淺,因為他們不願花一年兩年時間去修習很艱難的數學課。

打好了基礎,未必能問出好的問題。國內的老師不能怪學生不會問問題,因為老師首先要教學生怎麼問問題。

我告訴我的學生,任何全新的課題我都可以跟你們一起做,作為你們的導師,我會不停地問你問題,直到你學會該如何問問題。

好的導師除了要提供好的訓練,還要傳遞廣闊的世界觀。

做學問,不能只悶頭待在實驗室裡,一天到晚看幾本書、幾篇論文。要做出好的研究,必須要用各種不同的事物來刺激你的思維。

要接觸文學,接觸藝術,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跟不同的文化交流,要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

只有把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寬闊,你才能看得更遠。

《中國科學報》 (2020-11-05 第3版 信息技術 原題為《為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創造「家園」——專訪IEEE新任主席、華裔科學家劉國瑞》)

編輯 | 宗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

相關焦點

  • IEEE史上首位華人主席,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劉國瑞當選
    機器之心報導作者:蛋醬劉國瑞以 21120 票當選為 IEEE 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將於 2022 年 1 月 1 日開始任職。北京時間 10 月 13 日,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官方正式發布了 2020 年度選舉結果,美國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華人學者劉國瑞(K. J.
  • 祝賀劉國瑞教授當選下一任IEEE主席!IEEE首位華人主席
    祝賀劉國瑞教授當選2021 IEEE 主席--IEEE歷史上華人首位--北京時間 10 月 13 日,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官方正式發布了 2020 年度選舉結果,美國馬裡蘭大學首席教授、華人學者劉國瑞(K.
  • 堪比院士的IEEE,選出了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
    如果用最通俗的話來說,我們能夠自由的在網際網路上衝浪,是因為IEEE指定了背後全球通用的協議,都是IEEE所指定的。比如網際網路與通訊的最基礎設施包括路由器,交換機,無線網卡等等,都是按照IEEE的標準去製作的。
  • IEEE首位華人主席誕生!劉國瑞教授當選,無線AI因他而改變
    【新智元導讀】IEEE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誕生了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下任IEEE主席。他領導開發了世界首個釐米級室內定位系統,此前曾榮獲2017年CEATEC大獎,研究成果還曾獲封IEEE七大改變世界技術之一。 一大早,傳來喜訊,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IEEE主席!
  • IEEE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誕生!馬裡蘭大學首席教授劉國瑞當選,無線AI因他而改變!
    IEEE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誕生了!馬裡蘭大學華人教授劉國瑞當選下任IEEE主席。他領導開發了世界首個釐米級室內定位系統,此前曾榮獲2017年CEATEC大獎,研究成果還曾獲封IEEE七大改變世界技術之一。
  • 饒子和院士成為IUPAB首位華人主席—資訊—科學網
    本報北京8月20日電(記者胡其峰)在日前於澳大利亞布裡斯班召開的第18屆國際生物物理大會上,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饒子和院士接任國際純粹與應用生物物理聯合會(IUPAB)主席一職
  • 首位獲獎華人!看北大教授「追星」
    >選擇紮根祖國大地助力北鬥、研發載荷探索無限宇宙《星空日記》的現實版正在他的身上上演近日,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將2020年度傑出科學家獎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宗秋剛教授這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最高獎項宗秋剛教授是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
  • 首位獲獎華人!看北大教授「追星」!
    2020年度傑出科學家獎授予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宗秋剛教授這是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的最高獎項宗秋剛教授是該獎項的首位華人獲獎者數十年的艱苦求學、後起的追趕乃至超越,漫漫科研路上的艱辛都被宗秋剛用一笑帶過,「很多人一起努力,趕上來,做出成績,應該是不容易的」。國際日地物理委員會(SCOSTEP)傑出科學家獎章在燕園,他為科研輸送新血液科學事業的繁榮離不開年輕力量的注入,宗秋剛深諳此理。
  • SCI期刊及影響因子前途未卜,中國科研評價何去何從?
    該文章作者呼籲,學術界不應過度依賴影響因子、或以此來評價某研究的科研水平、甚至科研工作者,而是需要對具體論文或研究進行具體分析。3天之後(7月8日),Nature就影響因子被濫用的問題對幾位出版界和學術界精英進行採訪,發表了題為《Beat it, impact factor!
  • 近日在一場國際會議中,江蘇教授成歷史上首位華人主席
    此前,大會官方已正式宣布,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系主任、人工智慧學院院長、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周志華教授擔任" IJCAI 2021 "程序主席,這也是IJCAI 歷史上首次由華人擔任程序主席一職。IJCAI 2020原定於2020年7月開幕,因為疫情影響,會議地址便由日本橫濱改為了線上,於2021年1月11日開幕。
  • 不再「數論文」「比獎項」,北航探索人才分類評價—新聞—科學網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人才評價中「數論文」「比獎項」「擺帽子」等不良現象較為突出。
  • 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 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
    自1987年以來,中信所一直承擔著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情況的統計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產出整體分析報告,並在此基礎上拓展到對中國科技期刊、專利產出、學術圖書出版等情況的統計分析。由於相關宏觀統計數據編入《中國科技統計年鑑》,因此被科技管理部門和學術界廣泛關注和應用。
  • 我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國際影響力持續上升
    自1987年以來,中信所一直承擔著中國科技人員在國內外發表論文情況的統計分析工作,每年定期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產出整體分析報告,並在此基礎上拓展到對中國科技期刊、專利產出、學術圖書出版等情況的統計分析。由於相關宏觀統計數據編入《中國科技統計年鑑》,因此被科技管理部門和學術界廣泛關注和應用。
  • IEEE迎來史上首位華人主席!
    他擔任IEEE信號處理學會主席(2012-2013,當選主席2010-2011,副主席2006-2008),是亞太信號與信息處理協會創始人之一,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主編(2003-2005)(IEEE Signal Processing Magazine在Ray Liu教授領導下成為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方面的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
  • 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彰顯科技評價話語權提升
    統計結果顯示,中國科技論文、科技期刊、科研機構和科研優勢學科均有亮眼表現: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國內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排名前十;工程技術和化學等8個學科領域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首位;《科學引文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數量及其所佔比例,近十年來呈現穩步增長的整體趨勢;中國科技期刊的學術影響力穩步提升,進入世界本學科前列的中國科技期刊數量增加
  • 五十八、如何對一個數進行分解質因數
    「---- Runsen」❞先問你們一個小學問題:「什麼是質因數?小學是對一個數進行分解質因數」上次,我介紹了短除法,短除法其實是一種分解質因數的方法。比如,12分解質因數為2*2*3,20分解質因數為2*2*5,合數合數是指在大於1的整數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還能被其他數(0除外)整除的數。與之相對的是質數,而1既不屬於質數也不屬於合數。最小的合數是4。
  • 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不該用期刊評價指標來評價科研人員
    「中國科研人員在國際期刊上發表學術成果,對促進中國科研事業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科研成果越突出,我們就更應該關注對它的評估,並思考如何以更多元的方式進行評估。」近幾年中國研究者發表文章在全球所佔比重不斷增加,並逐漸接近美國所佔比重。
  • 根號二是數不是數
    根據考古學的發現和歷史文獻記載,數的產生與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伴隨人類的進化,對於數的認識人類從1開始發展到2、3,再到更大更大的數,計數方法也不斷優化,經歷了手指計數法、石塊計數法、結繩計數法、算籌、算盤、阿拉伯數字直至現代的計數方法。人類對於數的認識過程,也是自然科學發展的進程,可見對於數的認識是多麼重要。
  • 英國大學首位華裔校長:以學生為中心,研究不數論文和引用
    薩裡大學的研究不以論文為主,不數論文,也不數論文引用。薩裡大學的主要創新成就,包括舉世聞名的薩裡小衛星、量子雷射器、5G網絡技術等。而在未來,我們將重點發展5G通訊、人工智慧汽車、物聯網、智能醫療保健、區塊鏈、衛星通訊、清潔能源技術等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