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胡珉琦
劉國瑞
近日,全球最具權威性的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工程師的組織——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誕生了首位華人主席,他是馬裡蘭大學終身教授劉國瑞(K. J. Ray Liu)。
劉國瑞當選IEEE新任主席一天後,他在社交平臺LinkedIn上就收到了三四千條關注的申請,而在此之前他只有2200個「友人」。
截至目前,他發表的一則簡短的致謝詞,已經收到了近1.5萬個反饋。
「華人主席」的身份讓他備受關注,這有些出乎他的意料,連連說「我不是明星」。
可事實上,他在 IEEE 任事 36 年,是信號處理與通信技術領域絕對的「明星科學家」。
他的研究涵蓋了信號處理、通信、信息取證學等諸多領域方向,領導的信號處理研究在 2009 年 IEEE 125 周年時被選為「對人類有重大影響的七大信息技術」之一。
近幾年來,他重點關注無線人工智慧(無線AI)研究。
作為Origin Wireless公司創始人,他發明的首款「時間反演機」獲得了2017年CEATEC大獎,具有無線AI功能的Linksys Aware獲得了CES 2020創新獎,被《新聞周刊》評選為「CES最佳產品」。
這個在信號與通信領域有著不竭創新動力的科學家,希望用這個全新的身份帶來哪些改變?最近,劉國瑞接受了《中國科學報》專訪。
《中國科學報》:無線AI作為未來重要的探索方向之一,您如何看待它的潛力以及面臨的挑戰?
劉國瑞:無線AI是我們創造的一個全新的領域,我常常為此感到興奮。
2017年,我們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釐米精度的無線室內定位系統。
這個系統具備類似GPS的室內定位能力,在沒有任何基礎設施的情況下跟蹤人或者任一物體,只要有Wi-Fi或LTE即可。
眾所周知,GPS精確定位很容易在室外實現,但不能在室內空間內識別,這個難題困擾了整個行業幾十年。
那麼,我們是如何做到的?
我們所有人正生活在一個被電磁波包圍的世界。在家裡,只要有Wi-Fi或LTE,就會發出大量無線信號,這些無線信號就是電磁波。
電磁波碰撞到人體會發生反射或者散射,回傳後,利用我們開發的時間反演機技術,就可以探測到人體運動的位置、狀態。這種技術構成了智能無線電(無線AI)平臺的核心。
「時間反演機」通過感知電磁波可以探測出人的運動、呼吸等。這項技術的神奇之處在於,這種感知既不需要攝像頭,也不需要用戶佩戴可穿戴設備,隔空就可以應用於家庭、辦公室的安全監控、人體生物識別、生命體徵監測等,就像魔法一樣。
幾年前我們開發這項技術的挑戰在於,無線信號的帶寬不足。而隨著5G時代的到來,這個問題不再是一個瓶頸。從本質上來看,在未來的無線世界中,通信只是一小部分。無線AI所帶來的無線感知和探測將會完全改變人類生活。
任何一項前所未有的技術,一定會帶來信息安全、隱私等倫理風險。自從AI出現,IEEE就一直在不斷更新倫理準則,所有工程師和科學家都不能超越底線。
《中國科學報》:您既是科學家,又是一位創業者,為何還想競爭IEEE主席一職?
劉國瑞:這首先來自於IEEE同事們對我的肯定和期許,讓我相信我可以為它做更多事。
但競選主席對我而言還有特別的意義。
在IEEE近150年的歷史中,從未有過一個華人主席,這個天花板必須打破,這是我個人很想做成的一件事。
IEEE有了第一個華人主席,只是第一步。接下來,我要讓所有會員、所有媒體知道,亞裔主席、華人主席可以成為最好的領導者。
我想做一個榜樣,這樣就會有第二個、第三個華人主席出現,從而發揮我們的影響力。
《中國科學報》:作為新任主席,您希望尋求哪些方面的發展和改進?
劉國瑞:首先,提供新的產品和服務。
幾年前我帶團隊創建了IEEE DataPort,來提供數據存儲服務。
IEEE DataPort 通過託管對 IEEE 社區有用的數據來支持開放科學和可重複性研究。
DataPort成立一年,用戶和數據的數量就呈現指數級增長,目前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60萬。
去年開始,我又提議開發IEEE App,讓所有會員參與、了解IEEE全球網絡中的所有內容。
其二,提高協會服務質量和透明度,特別是要降低協會商業模式中的各類開銷,讓我們的會員不用支付那麼多的錢。
其三,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構建多元化的組織。
我們有很多會員在亞洲,但IEEE的領導層卻很少有來自亞洲的。
事實上我過去幾年一直在做這件事情,保障會員平等參與權,在IEEE的委員會中不能只有來自美國的成員。
以上這些都是比較具體的內容,除此以外,我還有一個核心願景,我想讓IEEE變成世界上所有電子和電氣工程師、科學家的「家園」。
在職業生涯的任何階段,IEEE都可以為他們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幫助他們學習新的知識,結識好的導師,不斷成長,走向世界,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中國科學報》:接下來您會重點關注中國電子技術與信息科學領域的哪些問題?
劉國瑞:這些年,中國在信號與通信領域的研究水平已經跟世界接軌,國內的教授跟學生可以在最頂尖的期刊發表論文。
這是我過去三十幾年來,看到的巨大改變。
但是,我非常希望國內學術界重視兩個關鍵問題,這關係到中國學術界的聲譽。
首先,IEEE會定期在內部通報學術不端事件,遺憾的是,現在有超過一半的論文失信事件出自國內學者。
其次,在美國做研究,發表論文時對作者署名的要求非常嚴格,沒有貢獻的人絕不能署名,這關係到智慧財產權。
到目前為止,我發表了800多篇論文,只要是「掛名」的,我通通拒絕。
可在國內,「掛名」問題比較嚴重。這是我在IEEE看到的中國學術界存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沒有學術誠信,是得不到國際同行的尊重的,這關係到全世界學術共同體對中國科學家的評價。
過去,由於我們長期跟國際學術界脫軌,所以在發展初期先要有「量」,這我完全同意。
可如今,量對我們來說已經不那麼重要了,不能再用數數的方式來評價一個科研人員的成就。如果我們學術界崇尚的是「質」,那麼整個社會也會往這個方向走。
我也希望能和國內學術界共同思考、推動學術文化向前發展,期待能有一些人率先做出改變,從而讓更多人去跟隨。
《中國科學報》:您在馬裡蘭大學創立了Origin Wireless公司 ,讓無線 AI 走進了現實,您如何看待科研成果的商業化難題?
劉國瑞:我認為這跟大學的文化有關,美國的大學,尤其是州立學校對這件事的看法比較開放。
此前的半個多世紀,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重大發明大多集中在幾個最著名的研究機構,比如貝爾實驗室、IBM研究實驗室。
如今,發明人帶著發明,找到錢,在車庫裡或學校的實驗室就可以創業,全世界都在這麼做。
因此,對教授的評估不應該只是看發了多少論文、帶了多少學生、教學好不好、得過哪些獎,我們的期許應該有所不同。
過去是看教授對學術的影響力,現在要看他們對社會、對工業界的影響力在哪裡。
一旦技術轉化成功,就可以為本地區創造很多商機。
因此,美國的大學認為教授把研究成果商業化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直接關係到科研人員對社會的影響力。
中國的高校需要有這樣的意識,並且能夠設計出很好的遊戲規則。
《中國科學報》:2016年,您曾獲得了IEEE Leon Kirchmayer研究生教學和指導獎。
作為導師,您如何幫助那些研究和創新能力不足的青年學生,讓他們成長為能夠獨立發現新的、有趣的、重要的問題,進而提出新的解決方案的科研人員?
劉國瑞:我的確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學生,初見他們時,我發現他們大多在數學、物理學科有比較紮實的訓練功底,可在研究創新方面卻沒有經過訓練。
研究創新是可以訓練的,但它需要一種環境、一種文化。
國內總是教育學生要好好「讀書」,卻很少提到要好好做「學問」。學問不是一個名詞,它的意思是學會怎麼問。
解決問題,聰明人都會,難的是能不能問出好問題,問出最重要的問題,問出別人無法回答的問題。會問,才能知道更多的東西。
我對學生的要求非常嚴格,第一年、第二年好好讀書,必須拿全A,這是打地基的過程。
如果你想一輩子不斷地蓋高樓,地基就要打得夠深。
我發現一些國內來的學生,他們很快能夠寫論文,卻很膚淺,因為他們不願花一年兩年時間去修習很艱難的數學課。
打好了基礎,未必能問出好的問題。國內的老師不能怪學生不會問問題,因為老師首先要教學生怎麼問問題。
我告訴我的學生,任何全新的課題我都可以跟你們一起做,作為你們的導師,我會不停地問你問題,直到你學會該如何問問題。
好的導師除了要提供好的訓練,還要傳遞廣闊的世界觀。
做學問,不能只悶頭待在實驗室裡,一天到晚看幾本書、幾篇論文。要做出好的研究,必須要用各種不同的事物來刺激你的思維。
要接觸文學,接觸藝術,接觸各種不同的人、事、物,跟不同的文化交流,要知道這個世界有多大。
只有把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寬闊,你才能看得更遠。
《中國科學報》 (2020-11-05 第3版 信息技術 原題為《為電子和電氣工程師創造「家園」——專訪IEEE新任主席、華裔科學家劉國瑞》)
編輯 | 宗華
排版 | 郭剛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