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數論文」「比獎項」,北航探索人才分類評價—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是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的重要基礎。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人才評價中「數論文」「比獎項」「擺帽子」等不良現象較為突出。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人才評價體系,是擺在眾多高校和科研院所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近年來,在落實《關於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過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下簡稱北航)圍繞科學構建教師隊伍分系列發展與評價體系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和實踐。

深入調研基層單位,廣泛徵求教師意見,召開各類論證會議50餘次,整理各類意見700多條……經過充分醞釀、多級論證、反覆迭代,《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師隊伍分系列發展與評價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職稱評審辦法(試行)》正式出臺。

《方案》明確,對教師隊伍實施分類管理,根據學科門類、目標定位和崗位職責的不同特點,建立健全教師隊伍發展體系,構建教研、教學、研究、實驗和管理服務五大發展系列,突出「選什麼、幹什麼」,為教師隊伍構建適合自身的工作崗位和發展通道。

五大發展系列定位明晰、職責明確。比如,教研系列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並重的崗位系列,承擔高質量教育教學任務,開展高水平科學研究工作。研究系列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崗位系列,承擔國家、行業和學校重大科研任務,瞄準學術前沿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創造性地開展研究工作,其中設置學術類和應用類兩個類型。

不僅突出「選什麼、幹什麼」,切實做到「幹什麼、評什麼」也尤為重要。據介紹,北航聚焦制約教師隊伍分系列發展與評價的突出問題,遵循各系列崗位特點和發展規律,堅決克服「五唯」傾向,探索建立以品德、能力、業績為導向的評價指標。同時,持續優化評價方式,實施以權威第三方進行同行評價為主的多元化評價機制,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堅持量質並舉,以質為先,注重標誌性成果的質量、貢獻、影響,力求評價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為更好地激發全員活力,北航還對評審機制進行了創新。比如,科學規劃各系列職稱評審指標,分系列投放,分系列使用;適度下發職稱評審權限,激發學院辦學活力;對留學回國人員中的優秀人才、國內外特殊人才等,採用直評程序進行引進評聘和職稱評審;取得重大成果或者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可破格申報職稱。

據介紹,通過一系列先行先試,北航基本形成分系列發展與評價體系,為不同系列教師的發展晉升設置通道,優化廣大教職員工的發展機會和業績激勵,逐步建立分類管理、科學評價、強化責任、人盡其才的管理體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人才評價,如何摘「帽子」換「尺子」—新聞—科學網
    實際上,評價機制的關鍵在於對人才的發展規律如何正確認識與理解,人才評價是一門管理科學,無法像數學建模般精確,很多情況下要用經驗甚至主觀判斷來彌補不足。 我認為,首先要做好人才的分類工作。科學研究有自由探索與有組織的創新兩種形式,對不同形式人才的評價要有所區別。我們鼓勵教師在科研上自主探索,但往往短期論文壓力會迫使教師放棄自己的長遠目標。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設置專利轉化等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新藥研發」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在評估整體導向上突出質量、貢獻和特色。強化質量,淡化數量,不設置發表論文數、出版專著數、申請專利數等指標。
  • 四位院士加盟,2020北航全球科創大賽啟動—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李椿萱、王華明,北京市海澱區副區長林劍華,北航黨委副書記程波以及來自海澱區有關部門,各兄弟院校,大賽合作政府、知名企業家、校友投資、孵化合作機構、優秀創業項目代表等近200人參加儀式。
  • 北航: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
    為確保本批畢業生按期畢業,學校各部門和培養單位付出了艱苦努力,體現了北航人的擔當作為精神。會上,教務處匯報了2020屆本科生學士學位授予情況,校學位評定委員會辦公室匯報了本次申請碩士和博士學位人員的總體情況,研究生工作部匯報了本次申請碩士、博士學位人員思想政治總體情況,各分委員會匯報了審核碩士學位總體情況、博士學位申請者情況,並對特殊情況做了重點說明。
  • 教育部:評價學術論文不以刊評文 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
    中新網11月3日電 據教育部網站消息,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精神,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近日印發《關於公布〈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擬啟動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 高校人才評價:堅持特色引領和科學評價
    高校要加強對「帽子」人才的合同管理,建立健全中期履職報告、聘期考核制度和重要事項報告制度;要加強對「帽子」人才的聘後管理,加強崗位評價工作,要從崗位職責、崗位目標、崗位任務的角度,評價科研成果和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設置「代表性學術著作」「專利轉化」等指標,進行多維度科研成效評價,避免片面以學術頭銜評價學術水平的做法,通過學術報告、學科專家面談、學術委員會投票等方式綜合全面地評價人才。
  • 兩部委發文破除論文「SCI至上」 專家:需警惕關係、人情影響學術評價
    「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服務於實踐,而不是服務於發表論文,因此科技評價也應該轉變導向,更多應該考慮實踐檢驗和實際效果。正如在抗『疫』中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把研究成果應用到戰勝疫情中。這也正是對科研成果的最好評價和檢驗。」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主任顧建明這樣告訴紅星新聞記者。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這是自2018年11月教育部印發《關於開展清理「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以來的又一項重大推進措施。 「五唯」中最基本和最具決定性的指標是論文,因為「帽子」、職稱、學歷、獎項幾乎都依賴於論文。而目前國內「稱霸」的論文主要是SCI論文,尤以高影響因子和高被引的SCI論文「為王」,這是我國教育科研評價與管理深受「SCI至上」負面影響卻難以根治的主要原因。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
  • 教育部:評價教師不唯學歷,不設人才「帽子」指標
    《工作方案》明確,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  另外,評價學術論文聚焦標誌性學術成果,採用「計量評價與專家評價相結合」「中國期刊與國外期刊相結合」的「代表作評價」方法,不「以刊評文」,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突出標誌性學術成果的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著力扭轉「SCI至上」局面。
  •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
    建立科學的人才分類評價機制,對於樹立正確用人導向、激勵引導人才職業發展、調動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加快建設人才強國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我國人才評價機制仍存在分類評價不足、評價標準單一、評價手段趨同、評價社會化程度不高、用人主體自主權落實不夠等突出問題,亟需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
  • 北航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發表上千篇SCI論文
    據介紹,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共發表SCI論文1164篇,其中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生俞立平攻讀博士期間發表SCI論文13篇。本屆632名博士畢業生中包括航天員劉旺。劉旺曾執行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圓滿完成手控交會對接的重任。「根據專家們的建議和後續載人航天工程任務需要,我還報考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機與環境工程博士研究生。」劉旺曾在自述中談到。
  • 論文查重何去何從—新聞—科學網
    此類要求畢業生對學位論文進行重合率檢測的操作,被簡稱為查重。 但實際上,論文查重實施以來,依然有不少學術不端的新聞見諸媒體,比如2017年8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蔡建春被舉報,稱其博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兩名學生的碩士論文。論文內容大面積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與一名學生的畢業論文雷同,連致謝也部分一致。
  • 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工作六個...
    要突出品德評價,堅持德才兼備,把品德作為人才評價的首要內容,加強對人才科學精神、職業道德、從業操守等評價考核。要科學設置評價標準,堅持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注重考察各類人才的專業性、創新性和履責績效、創新成果、實際貢獻,鼓勵人才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作出貢獻、追求卓越。創新完善人才分類評價方式。
  • 人民日報:論文指揮棒,到底有多「牛」?—新聞—科學網
    在受訪的科研院所中,實行論文獎勵的也超過80%,獎勵的標準與高校大致相當。 論文的「溢出效應」還不止於此。據某農科院研究員李長之介紹,現在國家對科技人才特別重視,從中組部到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基金委,都有各種各樣的人才計劃。「我留意了一下,發現在各種人才評選中最看重的還是『高水平』論文。
  • 職稱不再「唯論文」 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原標題:高校教師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餘篇SCI論文的網紅教授怎麼看?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日前起草了《關於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提出:不簡單把論文、專利、承擔項目、獲獎情況、出國(出境)學習經歷等作為限制性條件。
  • 中國高質量國際論文數排名世界第二!彰顯科技評價話語權提升
    ,國際顯示度進一步增強……凡此種種,均顯示出中國科技論文和科技期刊迅猛的發展勢頭,彰顯了科技評價影響力和話語權的明顯提升。截至2020年9月,中國熱點論文數為1375篇,佔世界熱點論文總數的38.4%,數量比2019年增加了30.2%,排名同樣繼續保持世界第二。
  •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職稱制度30年來重大改革  評職稱不再要求發論文  《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發布後,市人力社保局對文件進行了詳細解讀。此次改革是自1986年職稱改革以來,30多年來本市再次啟動的職稱領域重大改革,涉及全市300多萬專業技術人員。
  • 教育部:評價科研水平不以SCI等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
    其中要求,評價教師不唯學歷和職稱,不設置人才「帽子」指標;評價科研水平不唯論文和獎項;淡化論文收錄數和引用率,不將SCI、ESI相關指標作為直接判斷依據,等等。強化人才培養中心地位 把人才培養質量放在首位,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四維度評價體系。一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評價。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人才培養首位,重點考察「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情況及成效。二是加強人才培養過程質量評價。重點考察教材體系、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國際交流等方面情況,突出科學研究等對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
  • 職稱不再「唯論文」,手握500篇SCI論文網紅教授咋看?
    中國之聲《新聞有觀點》節目採訪了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聽聽他怎麼說。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不唯論文不等於不要論文今年剛剛履新的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是一位「網紅教授」,人稱「強哥」。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也持有相同觀點,他表示,「破除唯論文,並不是說讓大家不要寫論文了,而是要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人才評價機制,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反之則容易滋生諸如買賣論文的不正之風,讓學術不端人員有機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