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論文指揮棒,到底有多「牛」?—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蔡華偉繪

論文導向,在科教界不算新話題,卻是一個至今尚未解決的大問題。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論文引入科研績效考核體系以來,論文日益成為評判科研機構、高校乃至醫院的最為重要的標尺,甚至到了「唯論文論英雄」的程度。儘管近些年來科教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大聲疾呼,但「論文指揮棒」依然大行其道。

那麼,當下論文導向的現狀如何?其利弊何在?為什麼改不動?怎樣才能改變?本版自今天起推出系列報導「四問論文導向」,就公眾關注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敬請關注。

——編 者

「我是一名外科醫生,按理說評價我的標準應該是手術做得如何、挽救了多少危重病人,但實際的標準卻是論文發了多少、影響因子有多少。」說到這裡,中山大學某附屬醫院外科副主任醫師張曉東不免苦笑,「我知道這很荒唐,但現實情況就是這樣——論文決定一切。」

近日,記者在調查採訪中發現,不管是高校還是科研機構、醫學院還是醫院,晉升職稱還是年終考核,評國家獎還是選拔人才,論文都已成為最重要的指揮棒——許許多多的科教人員正無奈地被論文牽著鼻子走。

職稱晉升的「硬槓槓」

無論是醫生還是教師,評職稱最重要的不是看你做了多少手術、教了多少學生,而是發了多少論文

「論文導向最直接的體現,是職稱晉升。」張曉東說,無論是內科醫生還是外科醫生,論文都是評職稱最重要的指標。

他解釋說,醫生晉升職稱有三個考核標準:臨床、教學和科研。評審時臨床、教學大家得到的分值都差不多,能拉開差距的就是科研。「科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發表的論文,一部分是承擔的科研項目。而你申請項目時又要看你發表的論文,論文多就容易申請到課題;你申請到的課題多,發論文的機率就高。所以說到底,最重要的指標還是論文。」

「現在對論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張曉東說,比如要評主治醫生,原來的要求是2篇論文,在國內、國際發表的都可以。現在水漲船高了,至少要2篇SCI論文。

「醫生有沒有時間寫論文呢?」

「說真話,時間真的不夠。」張曉東說,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無論是內科醫生還是外科醫生,臨床任務都很重,可以說忙得四腳朝天。「就拿我來說,除了教學、出門診、參與病例討論和院內外的會診,還要做大量手術,手術做到晚上七八點是家常便飯。」他說,即便是雙休日,也要抽出半天回到醫院查房。「不光身體累,醫生還要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可謂身心俱疲。」

「所以做科研、寫論文只能擠時間,再忙再累也要擠時間。」張曉東說,作為一線臨床醫生,首要任務是集中精力面對病人、服務患者,但現在沒辦法,論文壓力實在太大。「職稱晉升、年底評優,如果發不了文章,就通不過。」他嘆了口氣說,「說起來很滑稽,對於外科醫生,評職稱沒有要求你做多少手術,但要求你必須發多少文章。」

「每星期我都接到好幾個電話,說可以幫忙代寫論文、代寫項目申請書。」張曉東說,「現在幫忙潤色論文、代寫論文都成了公開的秘密,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許多國外公司也加入其中、趁機撈金。一些醫生被逼得沒辦法了,就走造假這條路。越是到基層醫院,造假現象越嚴重。」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高校、科研機構,晉升職稱對論文的要求更高。比如,在副高晉升正高時,絕大部分高校都對論文數量提出具體的量化要求,一般要求發表論文6篇以上(其中至少2篇以上SCI論文)。比如,浙江大學某學院要求30篇左右SCI論文,哈爾濱工業大學某學院要求20篇左右SCI論文,山東大學某學院要求至少6篇二區以上SCI論文(其中至少一篇為一區SCI文章)。

「教師的第一任務應該是教學,但在論文壓力下,教師特別是年輕教師都不願意上講臺,一些教師講課時甚至敷衍了事。」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孔方敏說,現在許多學校對新聘任的博士、博士後實行「非升即走」的考核辦法,論文達不到規定要求不僅無法晉升職稱,還要收拾鋪蓋捲走人。

獎金發放的「金鑰匙」

一些單位發表一篇「高水平」論文獎勵50萬元

據受訪者介紹,論文不僅與年終考核掛鈎,成為發津貼和獎勵的依據,不少高校院所和醫院還對發「高水平」論文的教師、科研人員重金獎勵。

據不完全統計,近90%的高校出臺了發表論文的獎勵政策,論文獎勵成為教師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

具體獎勵政策大致可分為4類:作為第一作者(通訊作者),所在高校為第一署名單位,論文發表在《科學》《自然》等頂尖學術刊物上,每篇獎勵20萬—50萬元;SCI收錄的論文分區獎勵,一區論文每篇獎勵1萬—5萬元,二區論文0.5萬—3萬元,三、四區論文0.1萬—1.5萬元;論文被EI收錄,每篇獎勵0.1萬—0.9萬元;論文被ISTP(科學技術會議錄索引)收錄,每篇獎勵0.1萬元左右。

在受訪的科研院所中,實行論文獎勵的也超過80%,獎勵的標準與高校大致相當。

論文的「溢出效應」還不止於此。據某農科院研究員李長之介紹,現在國家對科技人才特別重視,從中組部到科技部、教育部、國家自然基金委,都有各種各樣的人才計劃。「我留意了一下,發現在各種人才評選中最看重的還是『高水平』論文。你憑藉一篇或幾篇『高水平』論文獲得『傑青』或長江學者,如果沒房子,馬上給你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其價值五六百萬元。另外,一旦你靠論文戴上『傑青』或長江學者等帽子,與一般教授的待遇就會差好幾倍,獲得的課題、經費也大不一樣。」

無孔不入的「金標尺」

從項目申報到獎勵評審,從人才評價到學科、單位評估,都在「論文數數」

「有了論文你就是人才,沒有就不是。」李長之說,前些年袁隆平因為沒有「高水平」論文當不了院士,現在這種情形還在延續。「評院士最重要的硬指標是國家獎,但是評國家獎時論文又佔主導地位。比方說,你培育的新品種推廣了幾千萬畝、增加經濟效益數十億元,但評委會說,你有推廣面但沒有高因子論文,說明你這個新品種技術含量不高。而已經大面積推廣、經過實踐檢驗的新品種,怎麼就會技術含量不高呢?」

多位受訪者表示,現在論文導向幾乎到了無孔不入的程度。除了單位內部的職稱晉升、年終考核、津貼獎金,國家相關部門的項目申報和結題、獎勵評審、人才評價、院士評選、學科評估,以及五花八門的單位排序中,論文都成為衡量水平高低的重要評價指標。無論是評審專家還是被評估方,都非常重視評價論文的數量和影響因子、被引用數,而不是其對科學發展的實質影響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

「從面上看,論文導向的濫用也十分嚴重:一是不分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不分專業崗位特徵,一概以論文為標尺衡量科技成就、研究水準、專業水平;二是在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忽視科技成果的內涵和價值,而僅憑論文數量、影響因子、領域分區、引用率等量化指標作簡單化的判斷。」中科院某研究所副所長胡明志說,在大多數自然科學和技術領域,目前一般僅使用在SCI收錄期刊發表的論文。在中文期刊發表的論文由於影響因子低,已經進入不了評價視野。

「回過頭看,我們的一些科研評價似乎一直在圍繞論文玩數字遊戲。」他說,20多年前,中國科技界在SCI收錄期刊發表論文數量不多的時候,SCI論文多就是高水平的標誌,所以主要是「數論文數」。10多年前,SCI論文數量比較多了,就開始強調期刊的影響因子。近幾年,又引入領域分區的指標和被引用數量。總之,都是在數數。

「現在無論是評科技獎勵、重點基金,還是院士、『傑青』等學術頭銜和人才計劃,有CNS (《細胞》《自然》《科學》三大期刊)論文的優先,沒有CNS論文的看看影響因子,沒有高影響因子的再看看有沒有發表在某領域影響因子排名靠前的刊物。」胡明志說,「科研是非常複雜的高智力活動,評估考核卻如此簡單,的確值得反思。」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均使用化名)

■延伸閱讀

什麼是SCI論文

SCI(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是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編輯出版的引文索引類刊物,創刊於1964年。分印刷版、光碟版和聯機板等載體。印刷版、光碟版從全球數萬種期刊中選出3300種科技期刊,涉及基礎科學的100餘個領域。每年報導60餘萬篇最新文獻,涉及引文900萬條。

進入SCI這一刊物的論文即為SCI論文。SCI論文,顧名思義,即為被SCI索引收錄的期刊所刊登的論文。

什麼是影響因子

ThomsonReuters,即湯森路透每年出版JCR(《期刊引用報告》,全稱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對包括SCI收錄的3800種核心期刊(光碟版)在內的8000多種期刊(網絡版)之間的引用和被引用數據進行統計、運算,並針對每種期刊定義了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等指數加以報導。一種期刊的影響因子,指的是該刊前二年發表的文獻在當前年的平均被引用次數。影響因子越高,也即其刊載的文獻被引用率越高,一方面說明這些文獻報導的研究成果影響力大,另一方面也反映該刊物的學術水平高。因此,JCR以其大量的期刊統計數據及計算的影響因子等指數,而成為一種期刊評價工具。

什麼是期刊分區

湯森路透分區法

JCR將收錄期刊分為176個不同學科類別。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平均分為4個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前25%(含25%)期刊劃分為1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前25%—50% (含50%)為2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前50%—75% (含75% )為3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後75%為4區

中國科學院分區法

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根據每年的JCR數據,將學科分為14個大類和174個小類。每個學科分類按照期刊的影響因子高低,分為4個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前5%(含5%)期刊劃分為1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前5%—20% (含20%)為2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前20%—50% (含50% )為3區

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位於學科中總刊數的後50%為4區

什麼是EI論文

《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簡稱EI)創刊於1884年,是美國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nc)出版的著名工程技術類綜合性檢索工具。收錄文獻幾乎涉及工程技術各個領域,例如:動力、電工、電子、自動控制、礦冶、金屬工藝、機械製造、管理、土建、水利、教育工程等。它具有綜合性強、資料來源廣、地理覆蓋面廣、報導量大、報導質量高、權威性強等特點。進入EI的即是EI論文。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論文指揮棒,到底有多「牛」?(關注·四問論文導向①)
    原標題:論文指揮棒,到底有多「牛」?自上世紀80年代末有高校把SCI論文引入科研績效考核體系以來,論文日益成為評判科研機構、高校乃至醫院的最為重要的標尺,甚至到了「唯論文論英雄」的程度。儘管近些年來科教界的許多有識之士對此大聲疾呼,但「論文指揮棒」依然大行其道。   那麼,當下論文導向的現狀如何?其利弊何在?為什麼改不動?怎樣才能改變?本版自今天起推出系列報導「四問論文導向」,就公眾關注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敬請關注。
  • 聚焦論文造假-新聞專題-科學網
    確立科學而明確的研究生培養定位,才能避免論文的「異化」。研究生培養階段,對學術論文的「一刀切」要求,日益成為一種普遍性趨勢。 研究生培養中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導師。對學生的表格式管理、數量指標管理,異化著導師與學生的關係。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需要導師對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這也正是治理高校學術不端的必由之路。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祝《中國科學報》,報中國科學,也報古今中外科學,多報中華傳統科學的復興!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 基因組時間旅行:培育高產高抗非洲牛—新聞—科學網
    衣索比亞的巴希爾達爾大學科學家Getinet Mekuriaw Tarekegn說:「我的童年時期,當我在衣索比亞的高地放牛時,父親會說:『養好牛,管好牛,餵好牛,從總體上賞識它們,作為回饋,它們會把全部奉獻給你,讓你能永遠安全地生活』。
  • 小鳥「哨兵」保護黑犀牛免遭偷獵—新聞—科學網
    在追蹤野生黑犀牛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那些身上有牛椋鳥「搭便車」的犀牛明顯比其他犀牛更善於察覺和躲避人類。相關論文近日刊登於《當代生物學》。 「別看黑犀牛角尖皮厚,但幾乎是個睜眼瞎。獵人只要從下風口接近它們,條件合適的話有時能走到它們5米之內。」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行為生態學家Roan Plotz說。
  • 論文查重何去何從—新聞—科學網
    此類要求畢業生對學位論文進行重合率檢測的操作,被簡稱為查重。 但實際上,論文查重實施以來,依然有不少學術不端的新聞見諸媒體,比如2017年8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蔡建春被舉報,稱其博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兩名學生的碩士論文。論文內容大面積重合,其中正文近一半與一名學生的畢業論文雷同,連致謝也部分一致。
  • 潘建偉團隊:做世界「最牛」的量子研究—新聞—科學網
    6月15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領銜的合作團隊在《自然》發表論文,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於糾纏的無中繼千公裡級量子保密通信。這也是「墨子號」4年間產生的第5篇《自然》《科學》論文。 隨著一項項科學實驗的成功,衛星量子通信的應用前景日益清晰。
  • 高校「指揮棒」下學術研究如「掙工分」(圖)
    第1頁:「指揮棒」下「掙工分」的學術研究 第2頁:浮躁風降低科研含金量  高校「指揮棒」下學術研究如「掙工分」(圖)  目前的評價機制,動搖了研究人員進行原始創新的信心和動力,也浪費了不少科研經費  「十年磨一劍」,常常用來評價一個人對事業的執著追求和最終取得的豐碩成果
  • 揭秘「墨子號」:量子衛星到底有多牛?—新聞—科學網
    8月16日凌晨,伴隨著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在酒泉圓滿發射成功,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再一次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綻放,從此,頭頂的浩瀚的星空裡也多了一份屬於中國和世界的「量子」牽掛。   從最初的研製到發射,量子衛星承載了太多關注的目光與期許,那麼,這顆舉世矚目的「新星」到底有多牛氣?其技術實現難度又有多高?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摒棄論文「SCI至上」正當時—新聞—科學網
    其對於中國教育科研各項活動的科學意義有以下幾點。 讓SCI論文回歸成果載體的模樣。SCI論文是學者展現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國際學術交流的形式之一,所以發表SCI論文不僅是學者的科研需要,也是國家科技發展的必然。國家會一如既往地重視並鼓勵學者發表高質量的SCI論文。《意見》強調摒棄「以刊評文」,不把SCI論文與優質學術成果直接畫等號,這是基於SCI、SCI收錄期刊和SCI論文的客觀現實。
  • 研究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擴展至北緯34°—新聞—科學網
    青藏高原東北部~5200年前人類圍獵印度野牛場景復原圖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雷初朝團隊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蘭州大學、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等多家單位合作,首次對青藏高原牛科動物古DNA全基因組開展測序分析,將印度野牛歷史分布北界從此前的北緯29°擴展至北緯34°。
  • 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
    之所以會多出一個 「麥克斯韋」姓氏,是因為克拉克家族和麥克斯韋家族關係深厚,小麥克斯韋的曾祖母就來自麥克斯韋家族。小麥克斯韋他爹還繼承了麥克斯韋家族的一些地產。幼年時期的麥克斯韋,雖然家境殷實,但因為口音濃重等問題經常遭到同齡人的嘲笑,所以性格比較孤僻,不太喜歡講話。他的教育,主要是由他的母親在負責。8 歲那年,麥克斯韋的母親患病去世,導致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
  • 麥克斯韋,到底有多牛?
    兩人婚姻生活非常和諧美滿、浪漫甜蜜,後來育有兩個女兒。普通人可能會質疑,麥克斯韋真的有這麼牛嗎?竟然可以和牛爵爺、愛神平起平坐?他不就是搗鼓了一個麥克斯韋方程組嗎?值得封神嗎?麥克斯韋的生平極少發生八卦新聞,他的名字也沒有像安培、赫茲、特斯拉一樣,成為物理學單位,這都影響了他在普通人眼裡的知名度。
  • 美國教授因數據造假撤銷《神經科學雜誌》論文—新聞—科學網
    Munger教授撤銷一篇《神經科學雜誌》論文。 該論文主要研究味蕾神經肽的分泌模式。《神經科學雜誌》發出通告稱應作者要求撤銷該論文,未給出撤稿理由。 通訊作者Steven D. Munger發出通告稱,馬裡蘭大學經調查研究後,認定該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同時Steven D.
  • 植物有毒 我有解藥—新聞—科學網
    然而,掠食性草蛉幼蟲以中毒的毛蟲為食,但並無嚴重不良後果,因為它們有自己的解毒機制。   為了成功地以植物為食,食草動物需要戰勝植物產生的化學物質來保護自己,例如小菜蛾的幼蟲。同時它也是食物鏈的一部分,會被其他昆蟲吃掉,比如草蛉幼蟲。草蛉幼蟲是貪婪的捕食者,以許多不同種類的昆蟲為食。因此,它們也被用作防治生物害蟲的有益生物。
  • 美國前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自然》論文數據造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前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 )博士後Ryousuke Fujita承認其發表在《自然》(Nature)上的論文數據造假 該論文主要研究阿爾茨海默氏病。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the 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發布通告稱,論文中數據出現人工修改的痕跡。同時,Fujita一篇未發表的手稿中也出現數據偽造痕跡。 哥倫比亞大學發布通告稱,學術行為規範是一個大學科研人員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同時對此事引起的不良影響深表歉意。
  • 科學家發現首個真菌多組分DNA病毒—新聞—科學網
    多組分真菌RNA病毒已經被廣泛報導,但此前還沒有多組分真菌DNA病毒的報導。並且在國際上,只有真菌RNA病毒的侵染性cDNA克隆被成功構建,還沒有真菌DNA病毒侵染性克隆成功構建的報導。 論文通訊作者郭立華告訴《中國科學報》,這個病毒擁有3個環狀單鏈DNA。其3個環狀基因組的形成,可能是近代發生的單組分病毒向多組分病毒進化的一個自然事件。
  • 體外多酶體系催化合成氨糖平臺開發成功—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所:
  • 美國加州大學博士被發現在兩篇論文中造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近期調查發現,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畢業生Peter Littlefield博士在已發表的兩篇論文中數據造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