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組時間旅行:培育高產高抗非洲牛—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研究中非洲牛品種的歷史起源     國際家畜研究所供圖

多個非洲牛品種     國際家畜研究所供圖

在非洲牛群中發現的一組新的遺傳標記和信息,將有助於未來繁殖出更具生產力和抗性的非洲牛。

近日,《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了上述由國際家畜研究所等多個國際團隊合作的成果。這些遺傳標記和信息與耐熱、耐旱、控制炎症、抗蜱蟲,以及抵抗錐蟲病等毀滅性家畜疾病等重要性狀相關。

基因組時間旅行

主持這項研究的國際家畜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英國諾丁漢大學教授Olivier Hanotte介紹,為了搞清楚非洲牛是如何在非洲不同地區數千年的跌蕩中,在約一千年時間裡迅速演化出獨特的性狀並使其成功地在整個非洲大陸繁衍生息,他們對172頭非洲牛的全基因組進行了測定,追溯過去1000年中非洲牧民牛育種的歷程。

衣索比亞的巴希爾達爾大學科學家Getinet Mekuriaw Tarekegn說:「我的童年時期,當我在衣索比亞的高地放牛時,父親會說:『養好牛,管好牛,餵好牛,從總體上賞識它們,作為回饋,它們會把全部奉獻給你,讓你能永遠安全地生活』。後來,作為一名研究人員,我意識到,只要珍惜包括牛在內的所有家畜,我們就能從其獨特的基因組背景出發,進一步探究它們的獨特品質,從而改善我們的生活和生計。」

Hanotte說:「我們相信,這些新的視野可用於培育表現更豐富嵌合性狀的非洲牛,使得它們既具有歐洲和美洲家畜的某些特質,即個體的產奶和產肉水平更高,但同時也表現非洲牛的更強抗性和可持續性。」

Hanotte和他的同事們開啟了一種「基因組時間旅行」,這首次使科學家們得以追溯使非洲牛具有如此優異適應能力的遺傳學旅行。

國際家畜研究所LiveGene計劃負責人Steve Kemp將其描述為750到1050年前的「進化顛簸」:亞洲牛品種那時到達東非,它們所攜帶的特殊遺傳特徵使得在多樣化和苛刻的非洲環境中開展養牛業成為可能。

通過基因組測序獲得的證據表明,土著牧民開始用亞洲稱為瘤牛的牛種與東非稱為普通牛的當地品種進行雜交繁育。

特別慶幸的是,瘤牛所攜帶的特徵使其能夠在非洲之角典型的炎熱、乾燥氣候下生存。而且,通過將兩者進行雜交,新的後代保留了普通牛的潛能,以抵抗潮溼的氣候。在潮溼環境中,諸如錐蟲病等媒介傳播的疾病很常見。

培育更好的非洲牛

國際家畜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兼非洲乳品遺傳增益計劃負責人Ally Okeyo Mwai說:「家畜,尤其是牛,可能會引起爭議。但是如果沒有它們,非洲可能會有數百萬人要通過捕獵來獲取蛋白質,那勢必會破壞非洲環境及其令人難以置信的野生動植物的多樣性。」

現在,人們要利用這些自然遺傳資源,讓非洲牛具有足夠強的抗性,同時可持續地滿足非洲對牛奶和肉類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也最大程度地減少家畜生產增加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對於非洲的許多家庭,尤其是最貧窮的家庭來說,家畜,尤其是牛,仍然是其最有價值的財產。它們既是蛋白質和基礎營養的重要來源,也是用於支付學費之類的重要收入。它們還為農作物提供肥料。有些非洲牛品種可以在無法開展糧食生產的條件下生存,從而為農民提供應對氣候變化的潛在適應策略。

Hanotte進一步說:「我們很幸運,牧民們是如此熟練的育種者,他們留下了寶貴的路線圖,這為國際家畜研究所和其它機構正在開展的探索奠定了基礎,促使我們能在非洲的家畜生產力與抗性、可持續性之間找到一個新的平衡。」

Kemp說,通過研究土著牛的基因組可以看出,為適應環境而進行的育種一直是非洲畜牧生產成功的關鍵。這必須成為我們未來開發具有更高生產力、更可持續性動物資源的前提。

國際家畜研究所所長Jimmy Smith說:「重要的是要了解家畜育種對維持非洲地區的健康和財富所起到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導我們過去探索的重點在於抗性育種,這將成為今後促進撒哈拉以南非洲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試金石。」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0-0694-2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進一步研究發現,在當前主栽品種中,提高NGR5表達量不僅能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而且還保持優良的半矮化和高產特性,使水稻在減少施氮肥條件下獲得更高的產量,為培育高產且高效的「綠色革命」新品種奠定基礎。 科研與高效育種相攜前行 常規育種一般需要8~10年時間,通過田間試驗培育一個優良品種。怎樣與育種家合作,將基礎研究與育種實踐有效結合起來,打破傳統育種技術瓶頸,定向高效培育新品種是傅向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 染色體級別橡膠樹參考基因組圖譜繪就—新聞—科學網
    此項研究由熱帶作物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雲南省創新團隊首席科學家、昆明植物所研究員高立志帶領團隊歷經6年完成。研究期間,科研團隊在完成了二代基因組測序與組裝的基礎上,進一步克服了橡膠樹基因組龐大、高雜合與高重複等困難,利用單分子實時測序(SMRT)和 Hi-C 技術,獲得了這一成果。
  • 大豆開花和高產背後的微觀世界—新聞—科學網
    這為大豆分子模塊挖掘與設計育種,培育高產、優質的大豆栽培品種奠定了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遺傳學》上發表。 解決了一個爭議 大約5000年前,栽培大豆起源於我國,北緯30°—45°黃淮海區域的野生大豆馴化為今天的栽培大豆。用大豆加工的食品在我國飲食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豆腐和醬油等豆製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遺產之一。
  • 基因組學如何幫助非洲—新聞—科學網
    Masimirembwa指出,如果辛巴威政府聽從了他的意見,就可以避免很多混亂情況的發生。「依法韋侖並不是壞藥,只是它在非洲的應用需要被改進。」他說。 實際上,儘管世界各地的科學家一直在根據環境、生活方式和個體患者的基因來調整診斷和治療,同時改善醫療衛生系統,但很少有研究人員在非洲採取了這種精準醫學方法。 不過,這種現狀正在轉變。
  • 種康委員:牧草分子設計育種得提上日程—新聞—科學網
    「先進的分子設計育種科技有可能加速優質高產牧草的選育。」種康告訴《中國科學報》。為此他建議,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設立牧草分子設計育種體系國家科技專項。 種康表示,我國牧草品種選育工作進程緩慢主要體現在育成品種少、優質性狀不突出和傳統方法效率低、質量難保證。
  • 科學家首次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新聞—科學網
    染色體水平的紫花苜蓿基因組組裝。
  • 首個亞洲家豬「超清」基因組圖譜發布—新聞—科學網
    唐中林供圖 近日,生物學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在線發表了中國優良地方豬——陸川豬的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定相(Phased)基因組序列。這不僅填補了亞洲家豬缺少高質量參考基因組的空白,更為基因組組裝提供了新的方向。該項成果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豬基因組設計育種創新團隊主導完成。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科學網—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構建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
    穀子遺傳連鎖圖 【科學網 高長安 全志武報導】近日,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和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聯合成功完成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的構建。該成果為研究人員全面探究穀子的遺傳機制提供了基於基因組水平的新的研究思路,為揭示穀子抗旱節水、豐產、耐瘠和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機制的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並為高產優質、抗逆穀子新品種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5月14該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生物技術》 上在線發表。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長期致力於利用二倍體簇毛麥基因組發掘小麥優質、高產、抗病和耐逆基因。綜合利用分子細胞學技術,選育出了一批小麥—簇毛麥V基因組滲入系材料,並從中發掘出了多個小麥優質、高產和抗病基因。
  • 兩種重要經濟蟹類基因組密碼告破—新聞—科學網
    三疣梭子蟹基因組圖譜           唐伯平供圖 蝦蟹類基因組是公認的高複雜基因組,要獲得高質量的基因組有著很多困難。唐伯平團隊獲得的三疣梭子蟹基因組大小為1.00Gb,片段重疊群N50的長度為 4.12Mb,被注釋到16796個蛋白編碼基因,其基因組的完整性為94.7%,整個基因組的重複序列是54.52%。科研人員鑑定出三疣梭子蟹染色體為50對,裝配率為97.80%,Hi-C的N50為21.79Mb。
  • 全基因組測序重現小麥「家世」—新聞—科學網
    在短短的幾千年時間裡,小麥便從起源地西亞的「肥沃新月地帶」擴展到全球各地不同的生長環境中,成為世界上種植最廣泛的作物之一。 小麥為何能如此成功的適應不同生長環境?「祖先」小麥又是如何進化為現代小麥的?小麥遺傳學家們不斷探索,試圖揭示小麥的「家世」。
  • 科學家揭示棉花基因組進化歷程
    近日,朱玉賢團隊解析了世界上首個高精度的草棉參考基因組,解決了困擾已久的棉花A基因組進化起源問題,為棉花遺傳改良提供了寶貴的基因組資源,將加快培育高產優質的棉花新品種的進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遺傳學》。
  • 科學網—穀子全基因組序列圖譜構建成功
    ,為揭示穀子抗旱節水、豐產、耐瘠和光合作用效率等生理機制的研究奠定了數據基礎,並為高產優質、抗逆穀子新品種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 科研人員通過新一代測序技術對一株來自中國北方的穀子品系進行了全基因組測序和從頭組裝,獲得了穀子的全基因組序列圖譜。通過基因組注釋和分析發現,穀子基因組中的重複序列約佔整個基因組的46%,大約含有38801個蛋白質編碼基因。 為了檢測群體變異和構建遺傳圖譜,研究人員對另一穀子品系進行了重測序。
  • 科學家發表蠟梅精細基因組圖譜—新聞—科學網
    為木蘭類進化提供新證據 蠟梅是木蘭類樟目蠟梅科蠟梅屬植物,為我國歷史傳統名花,有上千年的栽培歷史,是稀有的冬季開花的木本花卉。 「作為木蘭類植物的代表,蠟梅在被子植物進化歷史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金雙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 科學家構建和解析高質量雉雞基因組序列圖譜—新聞—科學網
    同時,雉雞基因組數據也在美國國家生物技術信息中心(NCBI)上公開。   雉雞也稱環頸雉,俗名野雞或山雞。雉雞是世界上分布最為廣泛的狩獵用鳥,也是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養殖量最高的特種珍禽。雉雞屬於性二態鳥類,常作為性選擇研究的重要模型。
  • 泛基因組資料庫:找到油菜的「好基因」—新聞—科學網
    今年初,華中農業大學一支科研隊伍公布了8個甘藍型油菜的高質量參考基因組。近日,他們在原有研究基礎上,通過整合1689份油菜的基因組及重測序數據,構建了首個油菜泛基因組和比較基因組生物信息平臺BnPIR。 有了這一平臺,研究人員可以更快捷、更方便地檢索和使用油菜泛基因組相關資源。為何建設油菜泛基因組平臺?這是一個什麼樣的資料庫?油菜相關的多組學數據研究進展情況如何?
  • 飼料之王如何突破高蛋白瓶頸—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該院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培育」啟動會上指出,玉米聯結著種植業和畜牧業,影響著糧食和畜禽產品的高產和優質。 該科研任務首席專家張春義告訴《中國科學報》,玉米是動物飼料的主要組成原料,其營養品質直接影響畜禽產品產量和質量,是畜牧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關鍵因素。
  • 疑似病例完成新冠病毒全基因組分析僅需半小時—新聞—科學網
    高通量測序作為一種全面的基因組檢測技術,雖然它可以有效防止病毒變異產生的漏檢,但因實驗流程耗時長,操作繁瑣,尤其是建庫環節步驟繁瑣,需要多次轉管和移液操作,致使其推廣應用受到限制。 基於此,傑毅生物、浙江省疾控中心、阿里達摩院醫療AI團隊一同聯手,研發出中國首臺宏基因組全自動建庫設備Cubics。
  • 東亞人為何有「更多」尼安德特血統—新聞—科學網
    他們試圖說明,現代人和我們已滅絕的近親只是在非洲以外的地方繁衍。然而一項新研究推翻了這一觀點,揭示了非洲現代人有大量的尼安德特人祖先。這表明,其中大部分DNA來自於過去兩萬年中移居回非洲的歐洲人。這項日前發表於《細胞》雜誌的研究,同時有助于澄清一個令人費解的差異:為什麼東亞人的尼安德特人血統似乎比歐洲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