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料之王如何突破高蛋白瓶頸—新聞—科學網

2020-12-01 科學網

 

 科研人員在田間進行玉米人工授粉。生物所供圖

「玉米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作物。如何確保玉米自給率在90%以上,意義重大。」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農科院)黨組書記張合成在該院聯合攻關重大科研任務「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培育」啟動會上指出,玉米聯結著種植業和畜牧業,影響著糧食和畜禽產品的高產和優質。

該科研任務首席專家張春義告訴《中國科學報》,玉米是動物飼料的主要組成原料,其營養品質直接影響畜禽產品產量和質量,是畜牧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關鍵因素。

然而,目前我國飼料專用玉米新品種缺乏、支撐畜牧養殖業發展能力不足。為此,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聯合相關團隊,圍繞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培育合力攻關。這對提高飼料營養品質,降低飼料中豆粕使用,提升我國種業國際競爭力,推動我國飼料業和畜牧養殖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飼料之王的軟肋

玉米是飼料之王。2019年,我國玉米產量達到2.61億噸,其中近70%的玉米用於畜禽飼料加工,其餘用於工業原料加工、食用消費和種用等。

在普通飼料中,蛋白需要達到11%~18%才能滿足畜禽的營養需求。因此,儘管畜禽精飼料中50%以上為玉米,但由於其蛋白質含量僅為8.5%左右,所以必須在飼料中添加蛋白質含量高的豆粕等進行蛋白補充。

而我國大豆等飼料蛋白嚴重依賴於進口。張春義說,從2019年飼料蛋白進口數據來看,大豆進口8800多萬噸,每噸大豆金額均在3000元以上。此外還有豆粕、豆餅以及苜蓿進口,主要用於滿足我國飼料工業、畜牧養殖業的需要。

農科院北京畜牧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卜登攀說,當前,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面臨著飼料資源短缺,尤其是蛋白質飼料資源短缺的重大需求。

根據一些國際研究,在動物型蛋白需求增大的背景下,從畜產品每生產單位蛋白質所需的土地面積來看,奶牛養殖被公認為最節糧、最經濟和最高效的畜牧業。

我國奶牛養殖規模化程度在不斷提升,單產水平也由2014年的全國平均單產約5噸半上升到2019年底的約8噸。「因此,奶牛養殖業對優質畜草料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卜登攀說。

「實際上,玉米在飼料中不僅依靠澱粉提供能量,也提供一部分蛋白質,蛋白質也能提供約10%的能量。」卜登攀說,普通玉米有40%~45%為籽粒,剩餘部分為秸稈。如果玉米全株可飼用,既能提供蛋白質和能量,還能提供纖維素,維持奶牛健康。「將來是解決優質飼草不足的主要方面,也可以支撐奶牛養殖的重要發展。」

高蛋白玉米的開發是降低豆粕等傳統蛋白質飼料用量的有效手段。

因此,「這個任務是以滿足動物生長的營養需求為出發點,以培育高蛋白玉米新品種為技術核心,構建包括種質資源篩選創製到飼料配方研製在內的一個完整技術創新鏈。目的就是要提高我國飼料蛋白的供給能力,針對不同情況實現全部或者是部分的玉米蛋白替代,從而促進我國的畜牧養殖業能夠健康快速發展。」張春義說。

據農科院飼料研究所刁其玉介紹,如果玉米蛋白水平從8.5%提高到12%,奶牛日糧可以降低30%豆粕用量,肉羊日糧可降低50%豆粕用量。這對保證我國畜牧業安全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而卜登攀估計,如果玉米蛋白質含量從8%提升到12%,全株青貯玉米的評價指數能夠提高1.26%,這對牛奶質量是一個很大的提升。

蛋白質含量的目標

在這樣一個總體思路指導下,該科研任務確立了兩類攻關目標。

張春義介紹,在突破性品種方面,第一代產品的蛋白含量有望達到12%左右,再經過兩年努力,有望提高到13%左右。

在關鍵性技術方面,要形成針對不同玉米主產區、品種的標準化、規範化的高效豐產栽培模式;要提出低豆粕或無豆粕的日糧配置方案,從而有效實現蛋白替代。

張春義強調,有三個重要關鍵問題需要加以解決:要建立高效精準高蛋白飼料專用玉米的分子設計育種技術體系,創製優良的骨幹自交系並培育新型雜交種;要明確蛋白營養品質提升與環境因素、資源效率的協同機制,並建立起針對我國玉米主產區的豐產栽培標準化技術體系;要建立高蛋白飼料專用玉米動物營養評價技術體系,並開發反芻動物或者單胃動物的新型飼料配方及飼餵技術。

因此,針對資源篩選創製、遺傳育種、高效栽培、動物營養評價以及新型飼料配方研製五個技術環節,分別有五支創新團隊開展聯合攻關。

「我們有信心完成上述的既定任務,主要是基於已經具有的前期工作進展。」張春義團隊在海南南繁基地長期研究玉米功能基因組和優異種質資源創製。

目前,他們已經選育出一些蛋白水平到12%左右的新組合,篩選創製出幾十份蛋白含量達13%~17%的玉米種質材料,開發出一系列可用於精準育種的分子標記。同時,他們在全國玉米主產區建立了150多個試驗示範點,綜合開展玉米高產、資源高效利用及機械籽粒機收的系統性工作。在動物飼料配方研製方面也有較好的基礎,已經配置了可以節省豆粕使用的新飼料配方及飼餵技術。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準確突破—新聞—科學網
    王曙明早上出門坐校車時,會主動選離家遠一點的那個車站。
  • 農村這種昆蟲,幼蟲被稱為「鳳凰蟲」,還是一種高蛋白飼料!
    現如今,各地的美食文化發展得越來越好,而因美食產生的餐廚垃圾也越來越多,嚴重汙染了我們生活的環境,但是在農村有這樣一種昆蟲,它們不僅能夠取食禽畜糞便和生活垃圾,而且能夠生產高價值的動物蛋白飼料,這無疑給生態環保帶來了福音,這種昆蟲其幼蟲被稱為「鳳凰蟲」,因為繁殖迅速、食性廣泛、容易管理
  • 高密度半導體陣列碳納米管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該項工作突破了長期以來阻礙碳管電子學發展的瓶頸,首次在實驗上顯示出碳管器件和集成電路較傳統技術的性能優勢,為推進碳基集成電路的實用化發展奠定了基礎。 據介紹,北京大學電子學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劉力俊和北京元芯碳基集成電路研究院工程師韓傑為並列第一作者,張志勇和彭練矛為共同通訊作者。
  • 替代氮肥:生物固氮有了路線圖—新聞—科學網
    圍繞生物固氮,尚有很多科學未解之謎,包括,為什麼自然界中只有原核微生物有固氮能力,為什麼自然界中只有豆科作物能形成固氮根瘤,為什麼植物祖先進化出葉綠體卻沒有形成「固氮體」。 其次,兩種根際固氮體系——豆科作物結瘤固氮和非豆科根際聯合固氮體系,本身存在天然缺陷,其受環境影響較大,田間應用效果不穩定。
  • 華北理工大學以二氧化碳還原制乙醇取得新進展 —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採用種子晶體介導法和熱縮聚法,設計併合成了金銅合金修飾二維超薄氮化碳納米片複合光催化劑,通過調控金銅合金的電子結構促進了二氧化碳活化為碳氧活性中間體,實現了光熱協同催化還原二氧化碳製備乙醇,突破了二氧化碳還原製備多碳產物過程中碳碳耦合的瓶頸。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邢志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很大程度上,科學網之於我就像三十多年前在北大圖書館閱覽室的一張High Table佔到了座位。我喜歡這樣一邊思考、一邊表達的多維時空,如同梵谷筆下的麥浪,記載著那些與科學有緣的人們的風與遠方。
  • 2020中國顯示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報告人各自從國內顯示產業與技術、量子點顯示、健康顯示等方面,介紹了顯示行業的發展現狀、亮點和發展瓶頸。 19日下午及20日早上,華星光電集團研發總經理趙斌、王立軍院士、天馬微電子集團首席技術官彭冠臻、劉雲圻院士分別作了大會報告。報告人分別從MLED背光8K星曜技術、雷射顯示與半導體微顯示、OLED中小尺寸的變革與挑戰、本徵柔性顯示材料與器件等方面出發,介紹了顯示技術的前沿熱點。
  • 600餘學者研討植物基因編輯技術與應用—新聞—科學網
    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幼平表示,此次會議的召開展示了我國植物基因編輯領域的最新成果和進展,為廣大從事植物生物學研究的學者提供了交流、學習、共同發展的廣闊平臺,同時也為發展新型基因編輯工具、突破基因編輯技術瓶頸、促進我國基因編輯育種貢獻力量。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在上述關於中微子實驗相關新聞的科普傳播基礎上,科學網於2012年10月24日匯集並編輯整理了中微子相關的新聞事件、科學網上大批優秀的中微子科普博文,隆重推出專題《聚焦中微子》。
  • 揚大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近日,揚州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喜慶團隊在通過氧化脫羧合成1-烯烴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美國化學期刊ACS Catalysis上。
  •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半導體光電子晶片突破關鍵瓶頸 澎湃新聞 發表於 2020-04-07 17:22:59 你能否想像通過巧妙的安排,使得許多支足球隊同時在同一個球場上訓練陣型而互不幹擾
  • 改性生物基膜攻克控釋性能難題—新聞—科學網
    納米月桂酸銅的油水分離效果圖       山東農大供圖 近日,山東農業大學教授楊越超團隊利用超疏水和自修復堵孔新技術,對現有控釋肥料的生物基包膜進行改性,在攻克其控釋性能差這一瓶頸上取得新突破 為解決這一影響生產的瓶頸問題,楊越超團隊長期探究不同改性技術提高生物基包膜控釋特性的機制,合成納米材質的超疏水材料、膜材修復劑,用在控釋肥料的生物基包膜中對其進行改性。 針對生物基包膜易吸水的問題,楊越超團隊用一步合成法研製了一種新型、易製備、經濟環保的納米月桂酸銅,用在控釋肥的生物基包膜中。研究結果表明,該納米材料具有超疏水性和超親油性。
  • 風電企業家論壇:如何突破供應鏈帶來的瓶頸和挑戰?
    萬,到今年訂單可能是4-5個GW,翻天覆地的變化,然後請到了四個核心部件,有中車電機,他們在海外也有突破,請到了南高齒,是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齒輪箱製造商,有中材科技,最後我想要感謝王貴軒王總,十年前我坐在下面聽的時候,王總就在臺上講,當時代表齒輪箱製造商,今天王總坐在臺上代表了非常致命的核心部件主軸軸承,所以在我們討論之前,還是先把掌聲給已經上臺的嘉賓。
  • 中山大學製備出國際上最亮的軌道角動量單光子源—新聞—科學網
    據悉,中山大學博士後陳波、韋玉明為共同第一作者,劉進和王雪華為共同通訊作者。 光子的軌道角動量能夠形成一個無限維完備的Hilbert空間,是一種具有無限維度的獨特物理自由度。在信息處理中,光子的軌道角動量可以大幅度增加經典和量子信息處理的容量。具有軌道角動量的單光子源是高維量子信息處理的關鍵器件。
  • 圖靈獎得主姚期智:人工智慧算法還需突破哪些瓶頸
    看上去,如今的人工智慧已經取得了巨大突破。但回到技術本身,在姚期智看來,人工智慧仍有自己的發展限制和需要突破的地方。在上海舉辦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科學前沿與顛覆性技術」論壇上,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就講到上述話題。人工智慧需要突破的第一個瓶頸是如何保證算法的穩健性。在人臉識別技術上,AI已經可以做的比人類好了,但他們的穩定性和人類相比仍有差距。
  • 科學網—新方法突破等離子體製備石墨烯技術瓶頸
    本報訊(見習記者楊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夏維東研究團隊與合肥碳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提出新方法,突破了熱等離子體工藝高能耗
  • 科學網—寡糖助養殖業突破抗生素之圍
    ■本報見習記者 王慶 部分醫生因受利益驅使給病人濫用抗生素的新聞不時見諸報端。飼料中添加抗生素的目的很簡單:預防細菌性疾病。 據了解,在養殖業中使用抗生素起源於上世紀40年代的歐美國家,並且確實在預防細菌性疾病方面起到了難以替代的作用。對於我國而言,養殖集約化程度加強,養殖密度增大,疫病防治變為成敗的關鍵。
  • 中華白海豚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然而鯨類是如何演化入海並輻射出多個物種,其分子機制尚不清楚。近幾年,全基因組測序技術為分析它們的演化、適應性和種群發展史提供了新的方法。研究團隊通過對中華白海豚全基因組測序和種群重測序,揭示了中華白海豚的演化歷史和演化特點。
  • 測量納米世界有了新「觸角」—新聞—科學網
    他們合作發明的一種新型納米球探針技術,可以精準測量納米到微米尺度範圍的界面,填補了該尺度空缺,解決了納米摩擦學領域的重要技術瓶頸。 觸角是昆蟲重要的感受器,通過感觸外界物體,做出相應反饋。在物質世界中,要更好研究物體接觸時的「力量」離不開原子力顯微鏡,而其核心構件探針,則如同昆蟲的「觸角」,能夠將樣品表面的作用力轉換成微懸臂梁的彎曲,進而通過雷射束探測到。
  • 華東師範大學量子隱形傳態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通過利用光學軌道角動量模式對待傳態進行編碼,實現了九通道量子隱形傳態保真度對經典極限的突破,演示了單一體系中九個量子隱形傳態通道的同時構建。 為了在實驗上演示這一全光體系所具有的量子隱形傳態並行處理能力,研究人員在輸入端用光學軌道角動量同時編碼了兩個模式獨立且正交的待傳態,利用上述構建的全光量子隱形傳態體系,在輸出端實現了這兩個待傳態突破經典極限的高保真復現,展示了該體系在信息容量提升方面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