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助力「綠色革命」水稻新品種高產且高效—新聞—科學網

2021-01-21 科學網

2月7日,《科學》雜誌以封面故事形式,發表關於赤黴素和氮素協同調控植物生長發育新機制的研究成果。這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傅向東研究組的又一重大成果。該成果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入理解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水稻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培育提供了一種新的育種策略,這預示著一場新的「綠色革命」即將到來。

突破「綠色革命」弊端

「中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化肥的利用效率只有39.2%,絕大部分釋放到土地和空氣中,造成環境汙染,如何『減肥增效』是當前農業可持續發展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傅向東指出。

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半矮稈小麥和水稻新品種培育為標誌的「綠色革命」帶來了全球糧食產量的大幅增長,解決了全世界範圍內人口快速增長引發的糧食危機。40多年後,植物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的發展揭開了「綠色革命」的本質歸於植物激素——赤黴素的生物學效應。

傅向東在回國之前,在英國有近十年的時間一直從事「綠色革命」的分子基礎研究。以矮化育種為標誌的「綠色革命」給糧食生產帶來的好處是增產,但植株變矮後,有一個弊端是其氮肥利用效率低,其產量增加對化肥的依賴性高。在農業生產中,為了提高作物產量,不得不大量使用氮肥。持續大量的氮肥投入不僅增加了種植成本,還導致了日益嚴重的環境汙染。2018年,傅向東團隊已經在《自然》發表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調控植物氮肥高效利用一研究成果。

大家對糧食的要求不僅是吃飽、好吃,還有對生活環境的需求。如何突破「綠色革命」的弊端成了傅向東心中一根緊繃的弦。該文章核心就是按產量與氮肥高效利用協同調控,達到「少投入,多產出」的核心理念做的。目前的實驗數據是,正常的水稻每公頃21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而現在運用新基因,只需要120公斤氮素總量投入,可以達到相同的產量。

另外,傅向東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這項研究的突破點在於,發現NGR5不僅是植物響應氮素的正調控因子,還是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中的一個新的重要蛋白。赤黴素通過促進NGR5蛋白降解,導致全基因組甲基化修飾降低,進而促進靶基因表達,實現赤黴素調控植物生長發育。此前,一直認為赤黴素通過降解植物生長抑制因子DELLA蛋白,抑制或者激活轉錄因子活性,進而促進植物生長發育。

此外,發現新的基因後,就可以把多個優異等位基因聚合在一起,提供一個能夠明顯減少氮肥投入,又能夠增加產量的新育種策略,將來可以培育出新的品種,把60年前的矮化育種缺陷彌補上,實現高產高效協同改良的育種目標。

環境保護與作物增產雙贏

赤黴素是一種植物激素,赤黴素合成途徑受阻遏是水稻「綠色革命」的根本,而小麥「綠色革命」則是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受阻所致。兩者突變,實現了植株半矮化、抗倒伏的高產目標,但也伴隨著氮肥利用效率的降低,造成矮稈品種需要更多化肥投入才能實現高產。

眾所周知,氮肥在現代農業生產中起到重要作用,是保證糧食產量增產的重要措施之一。然而,氮肥過量投入並未大幅提高產量,反而導致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逐漸下滑,在如今環境保護與作物增產雙重目標下,協同提高作物產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傅向東指出,團隊以水稻分櫱對氮素的響應為切入點,找到了赤黴素和氮素協同調控水稻生長發育的關鍵基因NGR5,並闡明了NGR5通過表觀遺傳調控水稻分櫱數等農藝性狀氮素響應的分子機制。進一步研究發現,在當前主栽品種中,提高NGR5表達量不僅能提高氮肥利用效率,而且還保持優良的半矮化和高產特性,使水稻在減少施氮肥條件下獲得更高的產量,為培育高產且高效的「綠色革命」新品種奠定基礎。

目前,土壤中的氮肥只有約40%能被植物吸收與利用,而很大一部分氮肥隨著水土的流失而流進江河湖海,或經過反硝化作用被排入大氣,這不僅浪費了資源和能源,而且導致了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和溫室效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嚴重威脅著人民健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面對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雙重挑戰,如何在適當少施氮肥的同時提高作物產量已成為當今我國乃至世界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傅向東告訴記者:「半矮化的綠色革命品種雖然具有抗倒伏和高產等特性,然而此類品種卻對氮肥不敏感,需要施用更多的氮肥才能獲得高產。如何在保持綠色革命品種優良性狀的基礎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一直是實驗室堅持的研究方向」。他指出,實驗過程是把遺傳學、表觀遺傳學與環境因素聯繫在一起。

傅向東研究團隊通過化學誘變和遺傳篩選,獲得了一個對氮肥不敏感的水稻突變體,克隆了控制水稻分櫱氮素響應的關鍵基因NGR5,並證明NGR5的蛋白水平受到氮素的正調控和赤黴素的負調控,NGR5是赤黴素和氮素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關鍵基因。

進一步的研究證明NGR5蛋白能與一種被稱作多梳抑制複合物2的蛋白複合物互作,通過介導組蛋白H3第27位賴氨酸上三甲基化(H3K27me3)修飾水平調節靶基因的表達,以表觀遺傳調控的方式調控水稻分櫱等產量性狀。同時傅向東研究團隊還建立了一條基於NGR5的,獨立於經典赤黴素信號傳導途徑的一條新途徑。

科研與高效育種相攜前行

常規育種一般需要8~10年時間,通過田間試驗培育一個優良品種。怎樣與育種家合作,將基礎研究與育種實踐有效結合起來,打破傳統育種技術瓶頸,定向高效培育新品種是傅向東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因此,他與國內多家育種單位開展合作,聚合多個優異等位基因,實現在減少氮肥投入的條件下提高現有主栽品種產量,從而培育「少投入、多產出」綠色高產高效新品種。

此次的科研成果實驗加起來投入至少有8年時間,包括田間試驗3年,參加人數有十幾人,也涉及到很多課題組的協同攻關。如中科院合肥物質研究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牛津大學等。

「氮肥是植物生長發育和作物產量最重要的限制因素,通過設計育種手段培育高產和氮肥高效利用協同改良的作物新品種對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傅向東指出。

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的快速發展,植物氮素代謝以及信號傳導的分子機制和調控網絡的研究進展很快,但絕大多數研究仍集中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有關作物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機制研究還相對較少。

另外,在眾多已克隆和鑑定的基因中,在作物產量和氮肥利用效率協同改良方面具有育種應用價值的基因資源還非常有限。因此,如何在減少氮肥施用的同時實現作物產量的持續提升仍然任重而道遠。

傅向東指出,他們團隊未來的研究方向有三個方面,即綜合利用各種組學手段, 並結合計算生物學、合成生物學、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系統解析氮代謝、碳代謝和植物生長發育協同調控機制。另外,充分利用野生資源、農家種、主栽品種等種質材料,通過GWAS分析、QTL定位和圖位克隆等方法系統解析控制氮肥高效利用的關鍵基因及其調控網絡, 挖掘優異等位基因或者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製新的等位變異,獲得能協同提高作物產量和氮肥高效利用的分子模塊。還有,利用時空特異啟動子對關鍵基因進行表達模式進行改造,通過多基因聚合技術導入當前主栽品種中,以培育 「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新品種。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126/science.aaz2046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培育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關鍵基因
    DELLA蛋白的積累導致了「綠色革命」,實現水稻植株半矮化和抗倒伏的高產目標,NGR5蛋白高水平積累並不改變半矮化的優良性狀,但能增加水稻分櫱數,在減少氮肥施用量的條件下能進一步提高產量。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供圖中新網北京2月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7日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獲悉,該所傅向東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歷時8年協作與攻關,研究發現並從現有水稻品種中獲得關鍵基因NGR5,有望培育出「少投入、多產出」的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既為綠色高產高效農作物分子設計育種奠定理論基礎,也提供出具有育種利用價值的基因資源。
  • 科學家發現增加水稻分櫱數和產量的重要基因—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上世紀50-60年代,育種學家利用「矮化基因」改良水稻、小麥等作物株型,培育高產品種,被稱為「綠色革命」。雖然「綠色革命」帶來了高產的株型,但是這種複雜且決定產量的性狀究竟由什麼因素決定,科學家並不清楚。
  • 中科院選育出「高產又好吃」水稻新品種
    新華社合肥1月19日電(記者徐海濤)記者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技術生物與農業工程研究所和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通過近5年合作,利用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將水稻高產與優質控制基因「組裝」,選育出「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科輻粳9號」。
  • 袁隆平水稻新品種為何早熟又高產?科學家挖掘出一個重要基因
    水稻如何能既早熟又高產?我國多個科研團隊合作發現,一個名為Ef-cd的基因可將水稻成熟期提早7天至20天,不造成產量損失甚至具有不同程度的增產效果。挖掘和利用該基因,將有力促進綠色超級稻品種培育的減肥增效需求。該研究成果8月27日在線發表於知名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這項技術給予品種設計育種研究領域新的啟迪,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一場水稻育種領域的新「綠色革命」正拉開帷幕。  兩次綠色革命「搭臺唱戲」  繼「水稻高稈變矮稈」「中國雜交水稻」後,「超級水稻」躍躍欲試  回溯水稻育種史,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與某個關鍵基因的發現與大規模應用有關。
  • 分子設計圓了「超級水稻」夢 - 媒體報導---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
    這項技術給予品種設計育種研究領域新的啟迪,將極大推動作物傳統育種向高效、精準、定向的分子設計育種轉變。一場水稻育種領域的新「綠色革命」正拉開帷幕。  兩次綠色革命「搭臺唱戲」  繼「水稻高稈變矮稈」「中國雜交水稻」後,「超級水稻」躍躍欲試  回溯水稻育種史,每一次重大突破無不與某個關鍵基因的發現與大規模應用有關。
  • 水稻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培育抗病、抗蟲、抗逆、營養高效、高產、優質等性狀於一體的「綠色超級稻」理念開始形成。  ► 張啟發等(2005年)提出了「綠色超級稻」(Green Super Rice)的思想,要求培育一類「綠色超級稻」新品種,除高產優質特性外,還應具有對主要病蟲的抗性,對水資源和氮磷肥料的高效利用,以及抗旱性明顯增強等特性,最終實現水稻生產上「少打農藥、少施化肥、節水抗旱、優質高產」的目標。
  • 高產之後,讓雜交水稻更優質
    雜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廣,對解決我國的溫飽問題貢獻很大。但由於雜交水稻的遺傳特點,一度品質不是很好。怎麼才能讓雜交水稻高產又優質,成了我們的攻關目標。十幾年前的一個春節,一位好友送給我一袋別國產的香米,吃起來柔軟無渣,清香微甜,非常可口。一碗飯下肚,我愛人忍不住說:「你育了一輩子種,什麼時候能培育出這麼好吃的大米,讓我們天天吃得到。」雖然是一句調侃的話,卻深深觸動了我。
  • 中國科學家成功鑑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農業綠色發展
    研究團隊利用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結合多重組學技術鑑定到一個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其作為關鍵調控因子調控水稻分櫱。進一步研究發現,OsTCP19上遊調控區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與否,是不同水稻品種分櫱氮響應差異的主要原因。儲成才研究員指出,最新鑑定的氮高效基因其氮高效類型OsTCP19-H在起源於貧瘠土壤的品種中富集,而現代栽培種大多丟失。
  • 科學網—甲烷排放這個「鍋」,其實水稻背不起
    水稻品種越高產,甲烷越多? 水稻是世界第二大口糧作物。張衛建介紹,水稻高產途徑有兩條:提高生物學產量;提高收穫指數,即收穫物中稻穀與稻草之比。而這兩種途徑對稻田甲烷排放的影響,迄今尚無定論。 適度提高植株生物量和增強莖稈及根系,是突破水稻單產徘徊不前的育種與栽培新途徑。
  • 南陽市農科院水稻新品種通過省審——「宛粳68D」 高產又好吃
    直播南陽訊(全媒體記者蘇翔) 5月12日,由南陽市農科院歷經14年努力成功選育的水稻新品種「宛粳68D」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初審,並取得國家新品種權保護(公告號為CNA027219E)。這是一種高產又好吃的水稻新品種。事實上,在水稻育種領域,「高產」與「好吃」幾乎是個悖論。如何選育出口感好、品質優、產量高的水稻品種?市農科院研究員、河南省現代產業技術體系南陽水稻綜合試驗站站長郭俊紅帶領的科研創新團隊十多年前就開始科研攻關之旅。
  • 水稻新品種田間「比美」「遼粳168」高產又好吃
    目前,我省水稻生產田陸續進入收穫關鍵期。不久前,優質抗病水稻新品種遼粳168現場觀摩評議及測產驗收會在東港市示範農場舉行。在經過機械實收、脫谷、去雜、測定含水量等一系列工作後,折算最終畝產722公斤!來自省內外的水稻專家一致認為,該品種米質優、稻瘟病抗性強、產量高、綜合性狀好,可作為綠色優質高效品種在我省及其他適宜稻區推廣種植。
  • 大豆開花和高產背後的微觀世界—新聞—科學網
    過去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中發現,作為生物鐘的核心元件,PRRs家族基因通過對下遊基因的調控, 進行著複雜而有序的節律表達,以完成光周期開花。「在水稻和小麥等作物中,我們也發現了與擬南芥同源的PRRs基因,在調控光周期途徑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就想了解該基因在大豆中發揮著怎樣的功能。」劉寶輝說。
  • 第三代雜交水稻,不僅僅是高產
    據了解,自1964年袁隆平科研團隊開創雜交水稻研究以來,實現了從三繫到兩系再到超級雜交稻的三次重大技術創新。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廣雜交水稻技術,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達到1700萬公頃,佔全國水稻總面積50%以上;全國水稻平均單產每公頃約6.4噸,雜交水稻平均畝產每公頃約7.5噸。雜交稻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每年增產的糧食可養活7000萬人。
  • 新一輪綠色革命來襲!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哪些基因值得關注
    推動水稻第一次綠色革命的矮稈育種,在大量施用化肥情況下,植株不會過高而造成倒伏,從而獲得較高產量,但由此帶來的化肥過量施用也給農業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環境壓力。為解決這一問題,國內科研工作者掀起了第二次綠色革命,為實現「少投入、多產出、保護環境「這一目標努力。國內近年提出了「化肥零增長」以及「化肥負增長」,提高氮肥利用率顯得尤為重要。
  • 江科大蠶研所家蠶新品種通過國家審定—新聞—科學網
    家蠶新品種「華康2號」以目前長江流域及長江以北廣大蠶區使用量最大的夏秋用品種秋豐、白玉為育成親本,採用導入抗病主效基因,再回交多次親本恢復經濟性狀,然後用1雄與2種雌交配的方法,實現抗病顯性主基因純合固定與抗性檢測同時進行,將抗家蠶核型多角體病毒基因高效導入目標品種,育成對血液型膿病具有高度抵抗且抗性穩定遺傳的實用品種。
  • 植物激素的二次「綠色革命」
    上世紀中期,人口的快速增長給全世界的糧食安全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而作物育種中遇到的「高產和倒伏的矛盾」制約著水稻、小麥等主要農作物產量的進一步提高。以Nonnan Borlaug博士為代表的育種家,把來自小麥品種「Norin l0」的半矮稈基因冊RHT運用到小麥育種中,培育了一系列高產抗倒伏的小麥品種。
  • 高產優質水稻品種設計育種研究獲進展
    水稻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是我國60%以上人口的主糧。在糧食危機和人們生活水平日益增長的雙重壓力下,育種學家和稻米種業長期以來致力於培育「高產優質」型超級水稻新品種,但是傳統育種進展緩慢。隨著水稻功能基因組的發展,「品種設計育種」應運而生,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將重要農藝性狀關鍵基因的優異等位形式高效聚合,形成超級新品種。然而,品種設計育種實施中最優化育種策略的設計面臨挑戰,尤其對於高產優質複雜性狀綜合改良,迄今還沒有實現從概念到產品的報導。
  •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破解糧食供應不足問題  武漢多倍體水稻為世界提供解決方案  2019年9月17日,謝華安院士和多位全國水稻領域專家將齊聚武漢,為武漢市農科院承辦的「水稻育種與綠色、輕簡、高效栽培繼承技術高級研修班」參研人員作學術報告,並召開多倍體水稻研發進展研討會。
  • 分子模塊設計育種使水稻也能「量身定製」—新聞—科學網
    日前,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嘉優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種在江蘇沭陽獲得豐收。